- 相關推薦
我國國際金融話語權探析
當前要把握契機,利用各種平臺,讓全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看到中國的發展,了解中國的誠意,共創世界的未來。
我國國際金融話語權探析
摘要:
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舞臺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這是我國首次將焦點聚集在了國際金融話語權這個當代國際金融秩序的核心問題上。
中國雖然是全球第一貿易大國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國際話語體系中一直處于弱勢地位,研究并提升我國國際金融話語權成為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
金融話語權;信用評級;人民幣國際化
一、我國國際金融話語權存在的突出問題
1.國際市場上缺失金融定價權
金融定價權主要包括基準的利率定價權、國際信用評級定價權和國際大宗商品的貨幣定價權。
在經濟開放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擁有市場定價權的國家能輕易把風險轉移給發展中國家。
在眾多經濟變量中,利率、匯率以及資本市場的相關指數如股票指數、期貨指數等都是世界經濟運行的關鍵變量,直接決定著全球金融市場的走勢、安全與穩定。
雖然中國銀行在世界十大銀行中已占據三席,但在世界最重要的基準利率定價機制的18家報價銀行中,中國的銀行卻成了旁觀者和局外人。
中國只能單方面承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和損失。
長久以來,穆迪、標準普爾、惠譽三大評級機構壟斷著全球信用評級市場,而美國憑借三大評級機構掌握著全球信用評級話語權的命門,根據其政治經濟利益需求,設立雙重標準,影響他國金融安全與發展。
沒有良好的信用評級,任何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都無法進入國際債券市場,而中國評級市場基本被外資壟斷,金融主權難以維護。
另外,在現有大宗商品國際交易定價機制下,不管是大宗進口商品的石油、鐵礦石、大豆等還是大宗出口的稀土、原煤等,我國都是國際上的大買家或大賣家,而定價權依然全部旁落。
在主要以西方期貨交易價格形成機制下,我國成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最大受害者已是不爭事實。
2.人民幣在國際金融領域缺少標價權
目前,人民幣還不是國際貨幣,與國外的大量的經濟交易還必須通過美元等貨幣進行計價結算,迫使我國政府和進出口企業必須面對外幣匯率變動帶來的風險和損失。
在全球經濟貿易中人民幣雖然“戲份”和“角色”越來越重,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但市場份額只有2.79%,占比仍然很低。
人民幣支付的范圍也比較小,在使用人民幣支付的一百多個國家中,新加坡英國就占了50%左右。
在貿易融資領域,雖為第二大使用貨幣占比8.66%,與排名第一的美元占81.08%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人民幣貿易融資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
二、提升我國國際金融話語權對策
保持我國經濟平穩發展和金融秩序的良好狀態,推進我國金融強國目標的實現和話語權的提升,需要進一步加強金融業雙向開放,需要金融機構的進一步壯大與完善,也需要中國金融外交的進一步拓展。
1.促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不管是從維護國內經濟穩定還是從爭取金融話語權來考量,今后必須弱化美元對中國經濟的不利影響。
2015年底,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該指數參考13種外匯交易幣種及權重,引導市場觀察人民幣匯率時不僅參考美元,也要關注一籃子貨幣。
人民幣加入SDR使其在國際化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這也對中央銀行的調控手段和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進一步提高市場監管透明度,健全風險防范機制,暢通信息披露渠道。
只有高度發達、開放的金融體系,才能在全球范圍內,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資產轉移、資金流動等服務,為本國貨幣的國際化創造更有力的條件。
2.充分設計并利用好亞投行等金融機構平臺,提高國際金融話語影響力
亞投行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由中國掌控的國際性金融機構,亞投行成功設立后,還要面對諸多挑戰,包括機構內部的治理和外部的競爭,現有的亞投行創始國中,一些國家面臨著信用等級差、政局不穩定、經濟問題多等諸多困難,投資風險較大。
應充分利用好中國在機構中的主導角色,與其他國際金融機構形成合作、競爭、制約的關系,以此將大大穩定世界的金融秩序,減少相關金融危機的發生。
盡快構建大宗商品交易的期貨市場和離岸金融市場,奪取市場定價權。
3.擴大本國信用評級機構的國際影響,力爭國際金融話語權
信用評級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金融中介服務,它對于信用資源配置具有導向性,具有風險揭示、市場定價、防范信用風險功能,信用評級機構作為資本市場“看門人”,在解決資本市場信息不對稱、保護投資者利益和防范金融風險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自身發展亟需一個安全的國際信用環境,通過國際評級實踐活動,向世界提供更客觀真實的評級資訊,推動建立一個超主權利益的國際信用評級體系是中國評級機構參與國際評級的最主要目標。
中國信用評級機構面對國際信用評級的寡頭壟斷,要勇于發聲,從宏觀政策層面盡快出臺措施,扶持和推動本國自主信用評級體系的做大做強。
4.開展全方位金融外交,廣泛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在國際金融舞臺上要積極有為
國際金融秩序和規則制定的主導權已成為大國之間合作與競爭的焦點。
在日趨復雜的國際背景下,“以我為主”“另起爐灶”的金融外交成為我國的大國金融戰略之一。
在原有的金融格局短時間難以打破或重建的情況下,我國的大國金融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達成應急儲備安排協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籌備的啟動,這是中國金融外交戰略的勝利。
就亞投行成立的外溢性而言,其影響已超出了區域性投資銀行的范疇,有望對全球金融秩序產生積極影響。
當前要把握契機,利用各種平臺,讓全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看到中國的發展,了解中國的誠意,共創世界的未來。
參考文獻:
[1]王曉秋.后危機時期提升我國國際金融話語權對策研[J].改革與戰略,2012(3).
[2]曉睿.強化中國國際金融話語權的力度與厚度[J].上海企業,2014(2).
【我國國際金融話語權探析】相關文章:
國際金融危機成因及對我國的影響論文10-08
我國生態旅游管理探析的論文10-09
我國國際物流現狀及發展探析10-26
探析我國建筑施工技術10-05
我國金融企業股權激勵制度探析論文10-08
我國綠色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10-05
我國移動電子商務面臨問題探析論文10-09
我國公共管理與自治問題探析論文10-11
我國農業經濟增長因素探析論文10-09
我國無機化學研究現狀探析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