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創新對金融調控的挑戰的論文
表外業務是商業銀行從事的不列入資產負債表、不形成現實資金負債的經營活動,然而該業務的經營效果卻影響著銀行的日常業務。我國表外業務的起步比較晚,所以在業務規模上、金融工具創新上都與國外的差距甚遠。就我國目前表外業務的發展趨勢來看,表外業務的迅猛發展,不僅滿足了企業融資的需要,而且推動了商業銀行轉型的步伐,扭轉了商業銀行的盈利虧損現狀。就目前而言,表外業務的增生已經對貨幣政策傳導及作用效果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同時產生了相應的財政金融風險。本文探討了表外業務的迅猛發展給金融調控帶來的挑戰,為更好規范表外業務的發展提供一些相關的建議。
一、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對金融調控的挑戰
(一)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對貨幣政策的挑戰
1.對貨幣政策制定的挑戰
目前,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主要包括了M1、居民儲蓄存款以及企業定期存款,然而很多具有較強流動性的貨幣項目,例如商業匯票、基金款項、外匯業務等等都未在統計內。由于表內業務受到較多的限制,銀行通過表外業務的創新來彌補表內業務的虧損,并通過多元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贏得顧客的青睞。所以,近幾年來銀行表外業務發展快速。表外業務迅猛發展的同時改變了原有銀行資產負債的結構,影響到貨幣資金在社會公眾中的流動與結構,從而引起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加大了統計真實貨幣供應量的難度。然而實質上,銀行表外業務是表內業務的代替品,該業務不在統計資產負債表內,所以存款準備金政策、利率政策等金融調控手段都很難對其新增的貨幣量進行控制與預測,這就導致貨幣的供應量出現誤差,嚴重干擾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制定。加上表外業務的創新,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很大的空間,商業銀行在發展表外業務的同時衍生了很多金融新產品,使得銀行業務非理l生發展。這一行為加快了貨幣的流通速度,進一步弱化了貨幣政策的預期效果。
2.對貨幣政策效果的挑戰
在中央銀行未見貨幣政策的調控下,由于產業政策的變動與調整,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在信貸政策調控指導方面與商業銀行進行配合,使得部分企業無法從正規銀行信貸渠道進行融資,而部分優質企業則紛紛推出信貸市場,尋求更低成本、更為便捷的表外融資業務等。這一變化,改變了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增加了調控部門對表外業務資金流向的準確把握度,使得信貸傳導渠道的作用減弱。與之相反的利率傳導渠道作用卻得到強化,迫使企業和居民持有更多高風險高利率彈性的金融產品,對利率的敏感度以及風險的意識不斷地加強。企業開始通過商業銀行開辟的表外業務的途徑渠道獲得新的資金來源,嚴重干擾到貨幣政策的資源配置功能。其次,表外業務創新一方面在總量上影響貨幣供應量統計加大了貨幣當局準確判斷貨幣政策效果的難度。另一方面在結構上也影響著貨幣供應量層次的劃分,使得貨幣供應量在結構上有所改變,貨幣流動性比例也發生了變化。再次,表外業務的發展加快了貨幣流通的速度,使得各種貨幣政策工具都開始面臨失效的危機,進一步削弱了貨幣政策的效果。
(二)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對金融監管的挑戰
1.銀行表外業務給金融監管帶來的風險
表外業務作為商業銀行業務的一種,為商業銀行帶來利潤的同時伴隨著極高的風險系數,集中體現在股票、商業匯票等高收益、高風險、密集度高度集中等業務上。加之金融市場本身具有較高的脆弱性,銀行表外業務給金融監管帶來的風險越演越烈。
國際清算銀行通過巴塞爾協議把表外業務按照不同的信用風險轉移系數轉換成為相當的表內業務,再根據不同的比例法確定表外業務的風險權重。通過這種監管方法達到約束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的過度擴張的目的。目前,我國銀行業對表外業務的統計還不是很全面,也不具備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對該業務帶來的隱蔽性風險,形成現實風險與潛在風險的不斷累積。概括來說,表外業務的風險主要包括幾個方面:(1)由于客戶不履行合約而使商業銀行在表外業務上遭受損失的信用風險;(2)由于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帶來銀行無法應對因負債以外資產下降或資產增加而導致的流動性風險;(3)由于銀行內部經驗管理及法規支付不健全、出現違規操作而導致的操作風險。
2.表外業務監管的不足與缺陷
在現代的金融監管中,目前我國對表外業務的監管存在著很多的缺陷。首先是銀行監管的內控體制不健全,無法成為有效的金融監管的重要內部制度保障。從而導致國內大多數銀行與其他的金融機構還未形成現代意義上的獨立監管部門,也沒有專門負責業務的風險管制的人員。其次,由于我國的金融體系起步較晚,導致現行的金融工具缺乏、落后,無法及時有效的進行風險的轉移。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中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來直接對沖風險的效果奇佳,但我國在衍生金融產品的市場還未起步,導致在金融風險監管方面的市場工具缺乏,直接制約著我國表外業務的發展;再次,我國目前雖然具備著一些關于表外業務監管的法律法規,但是隨著表外業務的快速發展,種類的繁多,現有的法律法規已經不能適用與實際的金融市場之中。規章制度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業務的發展,導致金融監管方式僅停留在一般性、淺層次、靜態性的層面,而更深層的、動態性的風險監管措施不足。
二、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對金融調控挑戰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金融法規建設
由于表外業務本身不計入資本負債表之內,具有自由度高、透明度差、以及極高的風險隱蔽性,較難預測與評估等特點,因此,表外業務風險在一定條件下可能轉換為表內業務風險,該風險暴露出存在“多米諾骨牌效應”。貨幣政策當局和監管機構應秉持積極引導、鼓勵創新、控制風險、規范發展的態度,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對銀行表外業務的發展進行規范引導和有效監管。堅持把好表外業務準入條件,做到由里到外操作規范化,運行透明化的效果,最終實現表外業務發展“可知、可測、可控”。由于目前我國表外業務的發展缺乏專業有效的法制規范和法律依據;因此,根據表外業務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應順應市場環境的變化,盡快制定有關表外業務的法律法規建設。在商業銀行推出新的表外業務工具之前,由金融監管部門對其市場功能進行評估,同時必須嚴格界定表外業務的范圍,新的表外業務工具也需要實現經過金融監管部門的審查與備案。達到在政策上進一步寬松對金融業的限制,鼓勵銀行自主拓寬經營業務的種類和領域。同時,積極引進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金融工具以及現代化的交易方式,特別是對國外金融創新新產品與相關經驗要予以更多的重視,積極促進銀行表外業務在國內健康發展的同時可以與全球金融接軌,同步發展。
(二)加強商業銀行自身的自查能力
銀行本身的監管機制對于表外業務的發展也具有明顯的制約作用,而且提高商業銀行自身對其具有的表外業務的重視意識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商業銀行應當嚴格遵守央行關于表外業務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要求,一方面制定相關的機制對該行相關業務進行管理,在申請辦理業務的許可條件也要加以限制與規范化,并對辦理者做好必要的資料備案手續;另一方面同行業之間應做到互相監督共同進步。其次,商業銀行必須增加表外業務的關注度,積極引導規范表外業務的發展,使其發揮對商業銀行發展的重要作用,在“疏”與“導”同步進行的過程中,把握風險,降低表外業務對商業銀行帶來的不良影響。再次,商業銀行內部加大力度監控銀行表外業務中各種復雜的金融工具的運用,把握銀行表內業務的整體杠桿,防止表外業務風險交叉傳染。
(三)培養更多高技術、高素質人才
一方面,由于銀行表外業務的操作復雜、技術含量高,導致當前國內的高技術人才遠遠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國的技術也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創新是源泉,人才是根本。筆者認為,國家教育機構可以在各重點高校開設相關的專業,招收有興趣有能力的人員進行集中培訓,為社會的發展培養更多熟悉保證、承諾、理財、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優秀人才。其次,多開設相關的研討會集思廣益,進一步完善表外業務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缺陷。加之我國的技術較為落后,所以引入國外高端人才,輸送國內精英出外學習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再次,進一步更新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工具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多吸取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引進發達國家相關的制度機制以及新開發的金融工具。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對引進的機制制度以及新金融工具進一步改善,更好的為我國的金融事業服務。縱觀近年來該業務的發展情況,越來越多專家學者認為大力發展表外業務對商業銀行而言依然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淺析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創新對金融調控的挑戰的論文】相關文章:
利率調控金融的研究經濟論文10-12
衍生金融工具審計的淺析論文10-13
淺析科研檔案管理創新論文10-12
互聯網金融模式與金融創新論文10-09
淺析農村金融現狀及對策論文10-12
互聯網金融在商業銀行盈利的影響論文10-11
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研究論文10-12
商業銀行托管業務法律問題分析論文10-10
上市銀行表外業務會計信息披露對策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