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附著齦重建在口腔種植修復中的應用探索
畢業論文是應屆畢業生都比較關心的事,那么畢業論文怎么寫?下面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了臨床醫學畢業論文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要:目的 探究在口腔種植修復手術中附著齦重建的具體應用。 方法 整群擇取2010年4月―2015年4月這2年間前來該院口腔科進行口腔種植修復的48例患者,全部患者均為后牙區缺乏附著齦,且角化黏膜組織(直徑超過0.5 mm)均存在于牙槽嵴頂,將其設為實驗組。選擇基線資料相同的同期48例附著齦缺乏患者,設為對照組。為實驗組48例患者行以改良過的根向復位瓣手術來進行附著齦的重建,術后第1個月末修復烤瓷冠。為對照組48例患者在牙種植區中心取切口,剝離骨膜后在上部基臺進行愈合操作。針對患者的有效角化黏膜寬度,術前術后各項指標進行對比。 結果 就有效角化黏膜寬度而言,實驗組患者術后1個月和術后半年寬度與術前相比均有顯著變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在術后1個月和術后半年與術前相比也均有顯著變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實驗組恢復效果遠遠由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改良過的根向復位瓣手術應用于附著齦重建,具有非常顯著的效果,臨床意義鮮明。
關鍵詞:口腔種植術;牙齒修復;應用分析;附著齦重建
附著齦在口腔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其邊緣若處于穩定狀態,可以起到清除牙菌斑的作用,還可以緩沖黏膜肌纖維受到的生物應力[1],使種植體的周邊牙周組織不會受到嚴重傷害。為探究在口腔種植修復手術中附著齦重建的具體應用,該研究選取2010年4月―2015年4月在該院口腔科進行二期口腔種植修復的患者48例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擇取來該院口腔科進行二期口腔種植修復的患者共48例,設為實驗組。其中包括20例男性患者與28例女性患者,年齡最低者為23歲,年齡最高者為57歲,平均年齡(39.57±4.98)歲。選擇基線資料相同的同期48例附著齦缺乏患者,設為對照組。經檢查,全部患者均存在附著齦缺失問題,48例患者有56個位點,全部集中于后牙區,且有角化黏膜組織(直徑超過0.5 mm)存在于牙槽嵴頂。
1.2 方法
①對照組:為對照組行以常規療法,即在牙種植區中心取切口,剝離骨膜后在上部基臺進行愈合操作。
②實驗組:在為患者行以手術之前,對患者需要進行種植手術的部分進行測量,測量對象包括:①前庭溝;②系帶附著情況;③頰側的角化黏膜寬度。其中角化黏膜寬度要記錄有效部分。測量后,為患者常規鋪巾消毒,行以阿替卡因的局部麻醉,然后再種植部位的頰側取梯形的切口,保留齦乳頭。在近舌處的牙槽嵴頂取切口,保證切口側的頰舌附近有角化黏膜。行以近遠中附加切口,在不切透骨膜的同時將切口延長至附近牙齒,橫跨膜齦聯合處,直至前庭溝底部。使用銳利的專用刀將黏膜翻半厚瓣剝離,保留骨膜及骨膜外部的結締組織,繼續剝離骨膜上的肌纖維。將黏膜瓣滑至前庭溝,根向復位游離端的角化黏膜,使其恢復至鄰牙正常的膜齦聯處[2]。復位后,以可吸收線縫合骨膜處的切口和近遠中切口。重建附著齦時,拆卸覆蓋于種植體之下的螺絲,將愈合基臺置入。將蘸有生理鹽水的紗布放于黏膜瓣上輕輕按壓,使積血排出。然后將牙周塞治劑覆蓋整個手術區域。術后半個月復診,制作印模。1個月后,行以烤瓷冠修復,并在半年后再次復診。
1.3 觀察指標
對比術前、術后1個月、術后半年這3個時間段的角化黏膜寬度。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借助于統計學軟件SPSS 21.0對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
二、結果
就有效角化黏膜寬度而言,實驗組患者術后1個月和術后半年寬度分別為(2.59±0.52)mm和(2.73±0.74)mm,與術前相比均有顯著變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在術后1個月和術后半年則為(1.38±0.32)mm和(1.44±0.51)mm,與術前相比均有顯著變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間對比兩組患者角化黏膜寬度的變化,見表1,實驗組的角化黏膜寬度恢復效果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 <0.05)。
三、討論
在牙齒種植修復中,附著齦的重建可謂意義重大。在復位手術中,若附著齦得到了良好的重建,則周邊的牙齒將會處于協調狀態,患者在恢復后,牙齒將會更加美觀。影響附著齦重建效果的因素有許多,如醫生的操作水平、附著齦重建方案的設計合理性、術后患者口腔衛生的保持情況等等[3]。若如上因素良好,則種植修復的義齒將會在口腔中存留較長的時間。不然,輕則牙齦牙周感染,重則種植體逐漸脫落。從研究結果可以發現,48例患者附著齦恢復情況良好,1個月即可做烤瓷冠修復。
該研究選用根向復位瓣手術進行牙冠的修復,這是因為該手術具有多項優點。如:修復牙冠前行以附著齦重建,就能起到遏制黏膜退縮的作用,從而于早期發揮出預防作用;進行二期種植手術之前重建附著齦還能減少手術次數;手術難度低,不必取腭側的組織,可比避免二次組織創傷[4]。
角化牙齦黏膜寬度與牙周的穩定性有關,一般來說寬度至少要有5 mm,這是因為游離齦緣就需要2 mm的長度,其余3 mm才為附著齦的本體[5]。這就使得角化黏膜寬度分為有效和非有效兩部分。從該研究結果可以發現,接受了復位手術、重建了附著齦的患者,其角化黏膜寬度從術前的(0.20±0.32)mm恢復至術后1個月的(2.59±0.52)mm,僅4周時間就接近附著齦的穩定值,且在隨后的半年間又有所恢復,達到(2.73±0.74)mm,可見該方法療效顯著與見效迅速。從表中數據可以發現,要比對照組好得多。
附著齦的重建對于口腔種植修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臨床需要加以重視。
參考文獻:
[1] 黃志斌.附著齦重建在口腔種植修復中的應用研究[J].吉林醫學,2014,35(16):3489-3490.
[2] 劉鋒波.附著齦重建在口腔種植修復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療美容,2015,5(2):75-77.
[3] 李鵬,姜寶岐,蘭晶,等.附著齦重建在口腔種植修復中的應用[J].上海口腔醫學,2013(2):214-218.
[4] 楊荃荃,李志勇,茍穎.附著齦重建在口腔種植修復中的應用探索[J].中外醫療,2015,34(11):40-41.
[5] 孫瑾.附著齦重建在口腔種植修復中的應用探索[J].中國美容醫學,2014,23(16):1369-1371.
【附著齦重建在口腔種植修復中的應用探索】相關文章:
口腔修復中醫學美學的應用論文10-08
臭氧在口腔醫學中的應用10-08
淺談口腔美學修復10-08
計算機在高職文秘中應用探索論文03-25
工程測量在建筑施工中應用探索論文10-11
臭氧在口腔醫學中的應用研究10-26
口腔醫學中金銀花的應用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