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傳統禮儀習俗
中國號稱“禮儀之邦”,只要人類生活中所能碰見之事,具體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無不有一套周全完備的禮節。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傳統禮儀習俗
行走之禮——在行走過程中同樣注意人際關系的處理,因此有行走的禮節。
古代常行“趨禮”,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對尊者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
傳統行走禮儀中,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
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見面之禮——人們日常見面既要態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
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傳統上行拱手禮。
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加于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
作揖同樣是兩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托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身份高的人對身份低人的回禮也常行作揖禮。
傳統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即雙膝著地,頭手有節奏觸地叩拜,即所謂叩首。
現今跪拜禮只在偏遠鄉村的拜年活動能夠見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當今社會人們相見,一般習用西方社會傳入的握手禮。
入坐之禮——傳統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
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規矩是,飲食時人體盡量靠近食案,非飲食時,身體盡量靠后,所謂“虛坐盡后”。
有貴客光臨,應該立刻起身致意。
飲食之禮——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后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
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
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
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后,方可飲用。
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
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
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
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
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拜賀慶吊之禮——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
拜賀禮一般行于節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
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
行拜賀禮時,不僅態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
慶吊之禮,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
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
嬰兒滿月時,親戚朋友紛紛上門恭賀,并饋贈營養食品與幼兒鞋帽衣物。
小孩長大成人時要行成年禮,成年禮在中國傳統社會稱為冠笄之禮。
男子20歲行加冠禮,重新取一個名號,表示該男子具有了結婚、承擔社事務的資格。
女子15歲行綰發加笄禮,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齡。
現代成年禮的年齡在18周歲,學校舉行集體的成年宣誓儀式,強調青年人的成年意識。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傳統社會十分看重。
傳統婚禮有六道程序,所謂“周公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
宋代簡化為納采、納幣、親迎三禮。
婚禮的高潮在親迎,新郎要到女家親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婦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結發禮與合巹禮。
大婚之日,親友紛紛前來恭賀,主人要大宴賓客。
壽誕禮,一般在四十歲以后開始舉行。
生日那天有慶生儀式,親友送壽禮致賀。
最后一道人生儀禮是喪禮,誰也逃脫不了。
中國人重視送亡,喪禮發達。
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
親戚朋友都來吊唁熱鬧。
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們要奉上挽聯、挽幛或禮品、禮金。
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內入殮安葬。
拜賀慶吊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結的氣象。
中國傳統禮儀習俗
1、【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
此節乃一歲之首。
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采用公歷紀元后。
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
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
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于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
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2、【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
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
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3、【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國君后,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
子推便隱居山中。
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
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后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4、【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
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
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5、【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又稱端陽、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
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于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
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驅“五毒”等。
6、【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又稱少女節或七夕。
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后,云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
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7、【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又稱團圓節。
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
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
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后,更富浪漫色彩。
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
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8、【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
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
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9、【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
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個月 ( 臘月 ) 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
佛教的臘八粥后也滲入臘日習俗。
10、【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里,擺上豐盛的菜肴,全家團聚吃“年飯”。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
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 ( 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 ) ,并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
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中國傳統禮儀習俗
《中國禮儀大辭典》關于禮的定義:禮指特定民族、人群或國家基于客觀歷史傳統形成的,以確定維護社會等級秩序為核心內容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典章制度、行為方式。
“禮儀”與古人的敬神活動有關。
后來原始的禮儀被引入到宗法社會,禮儀又成為人們日常的行為規則,進而又延伸為區分尊卑貴賤、親屬等級的嚴格的禮法法典,之后擴展到政治體制,形成了一整套維護統治秩序的系統而完整的社會治理程式。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禮儀也深人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分為人生禮儀、社交禮儀、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涉外禮儀等不同的分支。
現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禮儀被人們賦予了越來越多的內容,并且在不斷地融合變換。
禮儀主要種類分別是:傳統人生禮儀,即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喪葬禮儀。
儀容儀表禮儀:就衣著打扮而言,古人講究冠正儀整,容顏莊肅。
現代社會,適當的修飾與裝扮不僅體現一個人的身份與氣質,展示一個人的個性與才華,也是對他人的—種尊重。
一個人的儀容儀表等外在形象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它既反映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及文化教養,向人們傳遞著一個人對自尊、尊人以至于對整個生活的內心態度,又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的程度,中國傳統道德中對于儀容儀表的重視仍是當今我們樹立文明社會文明公民的新形象所應繼承和發揚的。
行為舉止禮儀 :“毋側聽,毋噭(jiào )應,毋淫視,毋怠荒。
游毋據,立毋膠、坐毋箕,寢毋伏! “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
言辭禮儀:“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禮節、有教養、有學識;避隱私、避淺薄、避粗鄙、避忌諱。
傳統禮儀的價值原則包含三個方面:
一、傳統禮儀是傳統道德的一種載體。
誠敬、卑己尊人、禮讓、寬恕、禮尚往來、中和、重儀。
二、傳統禮儀與個人修身養性。
禮儀對人的心理素質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個性特征和自我調節能力上。
具體來說主要是自尊、自信、自省、自新等四個方面。
三、傳統禮儀與和諧社會構建。
目前我國的公民道德教育將“明禮”放在了重要位置,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也要求我們要重視傳統禮儀教育。
構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特征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和諧的社會關系,離不開和諧的心理氛圍,更離不開人的道德素質,這些正是禮儀教育的核心功能。
中國傳統禮儀習俗
中國的傳統禮儀習俗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動。在這些祭祀活動中,人們通過莊重的儀式,向天地、祖先表達敬意,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種對天地的敬畏之情,逐漸演變成為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準則,形成了獨特的禮儀體系。
在日常生活中,中國傳統禮儀習俗無處不在。無論是親朋好友相聚,還是商務場合的交往,都離不開禮儀的規范。例如,在餐桌上,主人會按照尊卑長幼的順序安排座位,以示尊重。在待客之道上,主人會熱情款待,盡量滿足客人的需求,以顯誠意。在節日慶典中,人們會遵循傳統的習俗,如春節拜年、中秋節賞月等,以此來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
此外,中國傳統禮儀習俗還體現在婚姻嫁娶、生兒育女等人生大事上。在這些重要時刻,人們會按照傳統習俗進行籌備和慶祝。如婚禮中的“三書六禮”、葬禮中的“五服”制度等,都是對生命尊重和敬畏的體現。
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一些年輕人對傳統禮儀習俗的認識逐漸淡化。他們認為這些習俗過于繁瑣,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節奏。對此,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既要傳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禮儀習俗,也要根據時代的變化進行適當的改革和創新。
總之,中國傳統禮儀習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我們應該珍惜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將其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中國的傳統禮儀習俗。同時,我們也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將傳統禮儀習俗與現代社會的需求相結合,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
在未來的發展中,中國傳統禮儀習俗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它不僅能夠增強人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還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讓我們共同努力,將中國傳統禮儀習俗發揚光大,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國傳統禮儀習俗】相關文章:
中國傳統婚禮習俗07-26
滿族的禮儀習俗文化10-26
壯族的禮儀習俗文化09-27
中國傳統的餐桌禮儀10-06
中國傳統飲食禮儀10-26
中國傳統禮儀知識08-26
中國傳統的飲食禮儀10-26
臨滄佤族禮儀習俗集萃10-26
中國傳統節日飲食習俗09-11
中國傳統餐桌禮儀介紹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