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扇子的起源
關于扇子的起源,最早應是晉人崔豹《古今注》所提到的:“舜作五明扇”、“殷高宗有雉尾扇”。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扇子的起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扇子的起源
最早出現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制成,稱之為“障扇”,故“扇”字里有個“羽”字。
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
西漢以后,扇子開始用來取涼。
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
羽扇出風緩軟,不入腠理。
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繡畫。
一輪明月形的扇子稱之為“紈扇”或“團扇”,也叫“合歡扇”。
當時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
扇面上常繡以山水花卉,款式爭奇斗艷,閨閣仕女手搖團扇,清風徐來,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嫻雅文靜的儀態,又能體現女性天真活潑的個性。
在扇子上題詩作畫第一次出現于三國。
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與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
《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
當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于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
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
北宋時,出現了攜帶極為方便的折扇。
折扇,亦叫“聚頭扇”、“撒扇”或稱“聚骨扇”。
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貴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頭、竹節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并出現了扇鋪和畫商。
明清文人墨客題扇畫扇成為一種時尚。
近現代的惲壽平、鄭板橋、金農、石濤、任伯年以及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題扇畫扇的藝術大師。
眼下,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價值都高達數萬,乃至數十萬元。
扇面入字入畫,使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的享受。
欣賞扇面書畫務須細細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藝術意蘊。
老舍先生平生熱衷于收藏書畫扇,幾十年來,他集得扇子有數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現代書畫家題詩作畫的扇子,亦有戲劇界名流的書畫扇。
鄭逸梅先生愛扇成癖,視扇為“書畫皆絕的珍品”。
他最珍愛章太炎的篆書扇和吳湖帆所繪綠梅的書畫扇。
當代女作家葉文玲有藏古玩的雅好,書畫扇亦在她的收藏之列。
她書房的書櫥中有把扇面,上有劉海粟題寫的“清風”二字;馮友蘭題寫的“明月”二字;裴艷玲書寫的“亂石崩云”四字;華君武所繪的幽默畫,曹禺的題詩等等,葉文玲非常珍愛。
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
相傳舜為廣開視聽求賢自輔,曾制作五明扇。
殷周時期已出現了一種“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雞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說。
《爾雅》中談道:“以木曰扉,以葦曰扇。
”從這可推測,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長方形的葦編物。
早期的扇子并非用來納涼,而是用作統治者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
我國秦漢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圓、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絲織的絹素,由于宮中用得多,故又稱“宮扇”,隋唐兩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
宋以后,折扇漸漸流行。
明清時期,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折扇,題字作畫亦興于此。
這一精湛的技藝從明代開始傳入歐洲,然后風行世界。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級成部分,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關系。
歷來中國被譽為制扇王國之稱。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紙、扇、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其它棕櫚葉、檳榔葉、麥桿、蒲草等也能編強或制成各種千姿百態的日用工藝扇、造型優美,構造精制,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鉆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
古往今來,扇子與人們日常生活結下不解之緣,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但已成為融實用價值與美學價值于一體的精美工藝品,還擁有很多扇子故事、傳說和趣聞軼事,例《蘇東坡畫扇結案》、《扇子巷窮道士補扇》、《玉孩子兒扇墜奇遇記》、《題扇橋》、《康熙題扇》、《扇子報喜》,以及"揚仁風"的傳說,和泰戈爾贈扇題詩等都反映扇文化內涵。
數千年的扇文化積累很多的扇詩、扇詞、扇聯、扇謎。
扇子與舞臺藝術有著密切關系歷來就有風韻婀娜扇舞,扇子可起健身作用,以扇為名或以扇為媒的"扇戲"有《桃花扇》、《沉香扇》、《芭蕉扇》,扇子作舞臺上的道具用扇動作來表達舞臺上各種道具或表現人物性格。
在我國江南的一些農村中,端午節親友間有相互饋贈扇子的習俗。
從唐朝時,扇子就作為贈送鄰國禮品,相互遣大使進行扇文化交流,直到至今中央和省市領導到國外訪問扇子作為饋贈禮品。
扇子裝飾已逐漸進各家各戶,扇子已逐漸發展為藝術欣賞品,現扇子藝術價值大大提升,成為收藏愛好者的寵物。
最早的扇子是顯示身份的
最早的扇子是由侍者手執,為帝王障風、蔽日用的長柄扇,以后就完全變成儀仗,和我們用的扇子關系不大。馬王堆出土的長柄扇長1.76米,是一種儀仗用扇,由奴隸或仆從執掌,用以障塵蔽日,也象征主人的權威。這種扇古稱“翣”,又稱障扇或掌扇。用“翣”的多少是由主人的身份地位決定的。這種儀仗用的長柄扇在唐代閻立本的名畫《步輦圖》中,及山西太原市開化寺的宋代壁畫中也可見到。
扇風取涼的扇子可能出現在漢代
作為扇風取涼的扇子的出現,按照情理想來,是不應晚于長柄扇的。因為當酷暑之時,汗流浹背,用一種扁薄的東西扇扇風,本是輕而易舉的。但作為扇風的器物,有了定型,成為專用,究竟始于何時,還缺乏資料說明。從歷史文獻上看,至晚在漢代就已普遍地使用它。漢揚雄《方言》上說:“扇,自關而東謂之箠,自關而西謂之扇”。
我國古代的扇子
我國古代扇子的種類很多,如羽扇、紈絹崗、折扇、竹扇、蒲葵扇和草扇等。
殷周時代使用的掌扇,應該說是以后羽扇的前身。西漢成帝時,紈扇已很盛行了。紈扇上寫字繪畫,從三國年間就已開始,說明紈扇不僅是實用器物,而且也成了藝術品。折扇在北宋時已很流行。明代永樂后可稱鼎盛。
我國的扇子,宋時扇面多為綢絹,元以后漸采用了紙葉,明代扇尚好泥金。
當代扇子的種類
現在,扇子不僅種類繁多,而扇子和款式也是各呈異彩,極其精巧。人們不但在扇上繪畫、雕刻、燙印各種人物,山水、風景、梅蘭菊竹、花鳥蟲魚等,而且在扇面上以各種字體書寫詩詞。扇子已經成為一種很好的民間美術工藝品,能給人們以美的享受。今天,我國杭州的檀香扇,蘇州的絹扇,肇慶的牛骨扇,新會的葵扇等,在國外都頗受歡迎,成為暢銷品。
【中國扇子的起源】相關文章:
中國婚禮文化的起源07-07
中國喪葬文化的起源07-09
中國牡丹文化的起源來歷04-23
人類的起源教案11-27
《中華扇子》教案03-23
中班扇子教案08-15
英國餐桌禮儀的起源05-28
西方餐桌禮儀的起源04-01
中醫養生文化的起源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