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分養生小常識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第四個節氣。斗指卯,太陽黃經達0°,于每年公歷3月19-22日交節。不知道大家對春分了解多少?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春分養生小常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分養生小常識
立春以后,陽氣開始升發,所以春季養生保健一定要順應春令,注意氣候多變,中醫專家提示,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調養養生。
1、御寒防風莫忽視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人體新陳代謝相應變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別容易損陽氣,春季養生保健別急著減衣服。稍受風寒,易發宿疾。
2、飲食調養是關鍵
春季養生保健的飲食基本原則應該是以“藏熱量”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鵝肉、鴨肉、蘿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選用甘辛、性溫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膩、生冷、酸澀、粘硬和大辛大熱之品,防止助熱生火。
3、鍛煉運動很重要
春季養生保健運動鍛煉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于運動。動則養形,活則血流。有規律的活動,適當的運動,這是古往今來長壽的秘訣。不過“動”有主動、被動之分,為適應春季之生氣,當以主動運動,持之以恒為主要。
4、精神調養很有益
春季養生保健精神調養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靜以外,在神藏于內時還要學會及時調攝不良情緒,當處于緊張、激動、焦慮、抑郁等狀態時,應盡快恢復心理平靜。
春分中醫飲食養生:
早春 吃點蔥姜蒜
陰寒漸退,陽氣開始升發,乍暖乍寒。根據“春夏養陽”的理論,此時可適當吃些蔥、姜、蒜、韭菜、芥末,不僅能祛散陰寒,助春陽升發,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還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此時宜少吃性寒食品。
仲春 多吃野菜
古人云,春應在肝。肝亢可傷脾,影響脾胃運化。此時可適當進食大棗、蜂蜜、鍋巴之類滋補脾胃的食物,少吃過酸或油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這時正值各種既富含營養又有療疾作用的野菜繁茂榮盛之時,如薺菜、馬齒莧、魚腥草、蕨菜、竹筍、香椿等,應不失時機地擇食。
暮春 要吃得清淡
氣溫日漸升高,此時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在適當進食優質蛋白類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飲用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以及綠茶,防止體內積熱。不宜進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鍋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熱之品,以防邪熱化火,變發瘡癰癤腫等疾病。
春分的養生常識
1、早睡早起不戀床
《內經》指出:“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春天若能做到早睡早起,多到室外活動,舒展身體,不但有利于適應春季的氣候特點,也可使自己一天精力充沛,減少困倦。特別是老年人。早晨不可戀床太久,否則最容易導致腦血栓形成。
2、防寒保暖慎著裝
從道理上講,老人們都知道應該“春捂秋凍”,但是在實行中仍有人掉以輕心。或者過早地收起了冬衣不愿再翻找,或者心存僥幸“沒那么冷吧”,結果導致感冒。所以要隨著氣候的變化及時加減衣服,不要湊合。
3、多運動體質強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季,是健康投資的最佳季節。春光明媚,空氣清新,這種環境最有利于機體吐故納新,充養臟腑。所以,開春之后,應根據自身狀況增加戶外活動,如打太極拳、散步。跳迪斯科、放風箏等都很適宜。經常鍛煉身體,不但可使免疫力增強,減少呼吸、循環等系統疾病的發生。也會使思維更加敏捷。
4、調節飲食防上火
春季是陽氣升發的季節,新陳代謝旺盛,若不知節制情志,生氣動怒,或嗜吃辛辣刺激性食品,陰液暗耗,則容易上火,引發鼻出血等。所以,春季飲食宜清淡可口,甘甜少酸;宜多吃含維生素和礦物質豐富的蔬菜、水果;吃飯不宜過飽,宜少吃油膩、煎炸和辛辣刺激之品;要少飲酒,尤不可進食羊肉、狗肉、鹿茸、附片等大辛大熱之品,以減少鼻衄、癤子、痤瘡、痔瘡的發生。
5、踏青問柳更精神
風和日麗時,去踏青問柳,游山戲水,最能陶冶情操,使心胸開闊,氣血調暢。既能增添生活中無限情趣,又提高機體對多變氣候的適應能力,還可使人精力旺盛,充滿活力,增強體質。
6、開窗通風講衛生
春季萬物萌動,細菌、病毒和一切蟲害的生長繁殖加速。所以,春天要注意開窗通風換氣,保持居室空氣清新;重視個人衛生。勤曬衣被。
7、房事節制不過度
春天陽氣升發,性生活大多有所增強。因此,切忌因興奮而房事過度,導致耗精傷氣,不利身心健康。
【春分養生小常識】相關文章:
關于春分養生的句子02-23
秋冬養生小常識10-03
健康養生小常識10-05
健康養生小常識12-14
處暑養生小常識10-08
養生小常識短信語錄10-05
秋季養生小常識大全08-21
冬季養生保健小常識10-03
健身之后的養生小常識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