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專業碩士教學改革實踐的論文
摘要:目前大部分國內高等院校專業碩士教學方式以及培養模式滯后,以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為例,大部分院校教學培養特色方面與學術性碩士無異。國際商務專業碩士教學改革應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核心,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對外交流以及校企合作方面突出國際商務專業特色,真正培養出具有廣闊的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戰略思維、深厚的國際商務素養和較強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國際化人才。
關鍵詞:國際商務碩士 教學改革 課程設置 校企合作
2009 年以來,我國專業型碩士教育得到國家大力支持,招生比例呈逐年增長趨勢,然而與國外發達國家已形成較完善教學系統相比,我國在專業型碩士的培養方面依然欠缺。在很多高校,專業碩士培養與學術性碩士培養模式無顯著差異,專業碩士的教學培養就是以實踐能力為核心,與學術性碩士相比更強調個人專業能力而非學術能力。在 2010年開設的國際商務碩士更是新生事物,國際商務專業碩士旨在培養具有廣闊的國際化視野和國際化戰略思維、深厚的國際商務素養和較強跨文化溝通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我國國際商務碩士在教育模式以及管理制度方面沿用了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方式,尤其在教學模式、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很大滯后性。這將嚴重制約國際商務碩士的培養與該碩士學位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等專碩教學急需改革。
一、國際商務碩士培養存在的問題
1.培養目標不明確,市場定位不清晰。我國高校的國際商務碩士專業自2010年開始招生以來,雖然得到快速發展但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辦學實踐都處于探索階段,大多數高校的培養目標還是基于國際貿易學科之上培養國際貿易型人才,導致培養目標不明確,沒有突出國際商務這一專業的特色。目前,普通高校的國際商務專業普遍遵循以“厚基礎、寬口徑、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模式,然后由各層次高校根據高校自身的定位再確定對人才培養的市場定位。于是,在大學研究生階段普通高校中綜合類與財經類(或外語類)高校往往都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目標,通常采用本科“通才”培養模式,培養的國際商務碩士人才沒有明顯側重點,都注重培養學生理論基礎,忽視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而用人單位認為這樣方式容易培養出“眼高手低”的人才,缺乏國際商務實踐操作能力,用人單位往往需要再進行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這也是目前國內大多數院校國際商務碩士人才培養的短板急需加強。
2.課程設置不合理。由于國際商務碩士專業設立比較晚,同時缺乏國際間雙向交流,高校缺乏系統的專業建設經驗,也就導致了專業發展較慢。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在國際商務碩士課程設置上照搬國際貿易、英語等學科課程設置,導致國際商務碩士教學課程內容太過于廣泛,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立課程特色,這也直接導致國際商務碩士人才培養的泛泛化,無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3.教學形式單一。由于大多數高校在國際商務專業碩士課程設置上表現出重理論而輕實踐的現象,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現象也跟高校的綜合實力、辦學條件等因素密切相關,因而大多數高校在教學模式上仍然主要是傳統的課堂教學。不過近年來,許多高校在國際商務等專業積極引入雙語教學,這是對教學方法的一個有益探索,但過多的強調雙語教學也是不現實的,畢竟外語水平高、專業知識好的教師數量有限,再則學生的英語和專業知識更是有限,在這種狀況下,很可能會將雙語教學變成為基礎英語的教學,或者照本宣科,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國際商務碩士專業是一個應用性很強的管理類專業,需要大量實踐教學。傳統的課堂教學較多地強調理論知識點,而較少應用案例教學、啟發性教學方式形成有效討論,同時多數高校條件有限,缺少實驗、實訓和實習等教學實踐環節,致使學生對國際商務活動缺乏感性認識,這自然無法有效滿足企業的需求。
4.師資隊伍不完備,雙導師制度實施難度較大。大多數高校的國際商務專業存在課程設置上不合理與教學形式缺乏多樣性的問題,其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師資沒有滿足市場需求的調整。眾所周知,由于我國高校實行的是行政化管理,整個教育體制存在弊端,而教育管理部門對高校的評價主要還是基于師資的科研能力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誘導了高校將教育資源向科研領域傾斜,從而導致我國高校管理中呈現重科研而輕教學的局面。在聘請教師上往往注重教師的學歷、科研論文等硬件指標,而不是實際的教學能力,因此往往具有實踐經驗的人才難以進入高校隊伍。大多數財經類高校教師雖然理論水平較高,科研能力比較出色,但普遍都沒有實際接觸過信用證、提單、匯票、保單等單證,從事所實際的國際商務活動,也沒有體驗過國際商務業務環境,因而國際商務業務實際應用能力很弱。同樣的評價體系還造成了現有高校教師對改革教學內容、編寫實用的國際商務教材、改革教學手段、探索提高教學質量等教學業務缺乏積極性。這些因素都是導致目前國際商務專業應用型教學短時間內難以提高。為了彌補這這種缺陷,增加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等專碩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除了校內導師以外,國家還規定必須配備相應的校外導師,實行雙導師制度。應該說雙導師制度在理論上是可行的,對于提高國商專業碩士的實踐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但就目前來看的話,國內也就一些區位優勢比較明顯的名校的校外導師制度確實可行,大部分普通院校的校外導師制度淪為擺設,實際意義并不大。
5.校外實踐基地建設落后。國際商務碩士培養就是以提高實踐能力為核心,因此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必須發揮作用。也就是說,加大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使學生享有更多的實習鍛煉機會,提高學生的管理以及商務能力,更好地滿足企業的高層次需求。然而,實際情況也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每個地區的經濟實力之間的差異以及校友資源的多寡都會影響實踐基地的建設工作,企業方面也有涉及自身利益的考慮,因此實踐基地的建設工作還有很長路要走。
二、國際商務專業碩士培養改革思路及建議
文中提出的一些國際商務碩士培養目標以及模式等方面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結合筆者所經歷的國際商務碩士教學經驗與相關資料,針對性地給出一些相關建議,探索一些新形勢下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的教學模式,以期改變目前國內國際商務碩士教學模式的滯后,構建出以實踐為核心國際商務專業碩士課程體系。
第一,完善形成富有特色的、符合各大高校自身特點和體現高校優勢的教育課程體系,包括優化課程設置、編寫特色教材與案例、配置商務軟件與實驗設施。由于每個高校自身優勢學科、所處地理位置等均不一樣,這就導致高校可以利用的資源產生差異。一些院校地理位置優越,如天津財經大學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的建立就依托國際貿易優勢學科,教師資源豐富,還可以借助天津港口和天津自貿區發展優勢,因此天津財經大學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的培養如果能更好地立足于此,發揮出國際物流、貿易實務、自貿區等方面優勢,也就能更好地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特色人才。也就是說,高校要有自己培養人才定位,確立自己的培養目標。
第二,建立長期穩定合作、管理規范的現代化實習基地,形成一支富有經驗、結構合理、校內外合作理論與實踐互補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建成富有特點的校企聯合培養的教學模式與教育機制。就這點而言,目前開設該專業的大部分院校實習基地建設工作并不好,天津財經大學雖然地理位置優越,但就國貿系而言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并不是很密切,因此實踐基地的建設也一直滯后,國際商務碩士的培養同樣也缺乏多次的實踐機會。就天津而言,跨國企業或者涉外企業并不少,尤其是濱海新區以及空港開發區,天津財經大學如果能發揮地區性財經大學的優勢,多方聯系,加大與那些企業的合作,適當性做出讓步,企業也會積極反應,它們同樣需要培養類似于國際商務人才。
第三,建立運作規范的國際商務教育與研究中心和活躍的高校國際商務論壇或講座,并與國外的知名商務院校建立互訪與合作交流的常規機制,并建立國內外聯合培養機制。這一點尤為重要,國際商務專業碩士就是為了培養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和能力的商務人才,因此建立國際商務教育與研究中心,并且經常舉辦高校之間的商務論壇、講座,或者是出國交流,從而拓寬商務視野。公費出國訪問交流相對而言對一般高校實施起來難度較大,高校可以適當性的與企業共同分擔培養國際化商務人才,或者由國家撥款選拔名額。與國外合作辦學方式從理論上可以豐富學生國際化視野,但實施起來難度較大,各大高校應根據自身培養目標和定位選擇合適的合作方式。
第四,在完善相關建設內容方面,建立專業課程培養與行業企業應用之間對接機制,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建設應用實踐型課程體系。理論上講,國際商務碩士課程體系與學術型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在設計時其不同之處就在于增加并強調實踐環節、理論課程內容更加緊湊,所設課程注重實踐運用,這也是專業碩士的一大特色。結合天津財經大學在課程設置上的優缺點,在理論課程上設置的較全面,涵蓋了國際商務活動幾個重要方面,又有所突出優勢學科,但相對而言理論有余而實踐不足,商務軟件的運用也不多,案例分析課程有待加強。二是積極探索多層次聯合培養模式。探索學校與企業、學校與政府機構,以及與國內外知名高校聯合培養模式。同時加強與校外實習基地與校外導師的合作與交流活動,與國外的知名商學院校建立起互訪與交流合作機制,探索全英文培養模式以及符合學校特色的雙語教學,培養真正的國際化商務人才。三是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國際商務碩士實行雙導師制,充實校外導師力量,加強校內相應師資隊伍的建設,做好學校與企業、學校與機構聯合培養學生的溝通機制和協調機制,保障校內外導師隊伍的穩定擴大。要形成一支知識結構、職業背景等方面多元化的導師隊伍,由具有較高學術含量,又有顯著職業背景、豐富實踐經驗和較強解決問題能力的校內外人員共同組成。校外導師這一方面許多高校在實際情形下并不如意,這涉及到學校與校外導師兩者的實踐安排以及報酬問題。另外,有的校外導師公務過于繁忙根本無暇顧及學生,學生也就無法得到有效指導,這種校外導師也就淪為形式。因此,在選擇校外導師的時候就要綜合考慮校外導師也就是那些企事業單位的中高層主管時間問題,如果太忙的話確實沒必要掛職。另外校外導師的上課實踐也要合理統籌安排,切實照顧兩方利益,既能讓學生了解國際商務實踐層面的知識,又可以過多耽誤校外導師寶貴的時間。政府也可以在其中斡旋,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尤其是對于一些國企或者事業單位。
三、總結與展望
由于國內國際商務碩士由于設立較晚,故教學方式以及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出現滯后現象,但隨著國內頂尖院系(復旦大學、人民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院校)的教學自我摸索以及結合各自院校的優勢學科和辦學優勢,借鑒國外國際商務碩士的教學經驗,在課程設置、雙語教學、校企合作等方面進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國內其他高等院校可結合本校辦學優勢以及地理位置,著重培養當地或者區域企業適合的實踐能力強的國際商務碩士人才。相信經過一系列院校教學模式的改革探索,國內專業碩士的培養必能越來越貼近實踐,真正符合企業與社會的長遠發展。
【專業碩士教學改革實踐的論文】相關文章:
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論文10-09
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論文10-12
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分析論文10-08
實踐教學改革計算機專業論文10-10
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論文10-09
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論文10-09
化學類專業碩士畢業論文實踐模式改革的論文10-08
學校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論文10-08
碩士畢業論文改革實踐研究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