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隨筆作文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隨筆作文 篇1
入夜好久了,散步在中秋的街道,沐浴在闌珊的燈火里,享受著秋風的撫慰,別是一番愜意。
高高的坡上,迎面撲過來幾幢高大的樓房。樓房的輪廓不甚清晰,可是,那滿樓的燈火就像鑲嵌在黑緞上的顆顆璀璨的明珠一樣,明暗參差,高低交錯,疏密有致,遠近各樣。朦朧的樓影重疊在黑黝黝的天幕上。沐浴著這秀美深沉的樓燈,還沒有走幾步,就醉得步履蹣跚了。
我的身后有我的身影,那是我心儀已久的藍花花,是的,蠟染的不吱聲的藍花花。猛然覺得面前的這幾幢樓燈蒙上了一層藏藍色,滿眼的亮點,不就是蠟染的白花嗎?想起了貴州夏令營自己親歷過的蠟染,今夜的散步,有藍花花作伴,好甜蜜。
站在高坡上往大路的遠方看,兩個方塊聳立在夜空中,他倆規規矩矩地聳立著,像兩塊白嫩嫩的豆腐,更像兩本讓人愛看的`書,矗在那里,供愛看書的人借著滿街燈火夜讀。車水馬龍的街道上,你能讀得進書嗎?能,捧讀夜空詩文,沐浴滿街秋燈,這才是閱讀的高妙境界。
前方一棟灰樓的樓頂亮閃閃的,就算一個貪玩的孩子夜不歸家,戴著一頂貝雷帽,睜著兩只好奇的大眼睛,觀望著來往的行人。孩子啊,回家去吧,明早還要上學呢。
右拐,走上一條平坦的大道,想起了傳統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幾句歌詞:“深夜花園里四處靜悄悄,只有樹葉在沙沙響,夜色多美好,令人神往,多么幽靜的晚上。”對面那棟天上的樓宇里,整齊的樓燈,就像一位將軍胸前的佩章。
深黛色的樹叢,就像舞臺上拉開的大幕兩邊的帷幔;深色的天幕,推出一排閃亮的街道燈火,有點像停泊在長江上的巨輪,靜靜地靠在港灣里,享受著江城秋夜的靜謐。
路邊的行道樹,是我沐浴后的庭院。這兒我來過,藍花花的身影默默地前移了。我自顧自地佇立在這里,望著遠方樹枝上的那一抹燈影,莫名的惆悵又浮上心來。
遠方的樓啊,近處的燈,秋月的景啊,心上的人。如其說我沐浴在樓燈里,不如說我沐浴在親情里。在這涼爽的秋夜,在這燈火闌珊的街道,我擁抱親情,擁抱親人,擁抱我們共同的思念。
隨筆作文 篇2
煙雨濛濛打濕了誰的衣裳?杏花霏霏羞紅了誰的'臉龐?江南古樸的石板路上,她撐著油傘等待情郎;如此嬌俏,如此嬌俏Www.66460.com。堤旁柳絲輕擺柔柔的肢腰,河邊艾蒿和著泥土的芬芳。青色箬笠,綠色蓑衣,白發老者遺世垂釣。如此清高,如此清高。林中鳥兒清越的歌聲響起,牧童悠揚吹笛與它和奏一曲。遠處炊煙裊裊升起,催促牧童回家的步行。
如此安逸,如此安逸。
隨筆作文 篇3
隨著母親最后一聲尖叫聲的發出,一個新生命誕生了。這個新生命是純潔的,就像一張白紙,任何人都可以對它進行勾畫。在他的成長中,父母、親朋好友、同學老師,乃至他所處的社會給予了他世界觀和人生觀,甚至是價格取向。就這樣,孩子慢慢長大,在他的眼中,他是父母的孩子,是學校的學生,是某個國家的人民… …他學習之前的人們交流時使用的語言;學習其他人進食的方法;學習如何使用金錢… …就這樣,孩子的身體和心智不斷的成長著,如果他夠幸運,他會在某一天突然發現一種奇怪的感覺——自己好像一直都在做著和其他人一樣的事情。
社交中,人們總會由于各種原因為迎合對方而做出模式性的言行,由此產生了傳統。人在幾千上萬年的成長過程中讓自己的思想、行為受到傳統的影響,人的衣著、進食器具、語言、宗教信仰等,甚至是價值取向。到底是何時開始,我們的自由被周圍人的眼光巧妙的剝奪?何時開始,我們的真自我表現卻被視作社會的異類?何時開始,我們淪為了傳統的奴隸?
每一個人都是擁有著獨立思考能力和感情的個體,因此才有了當代文明中的“人人平等”。人們不應該一直演繹著他人,人們需要解放自己的內心,做真正的自我。比起用冷漠的沒有變化的.表情,在大街上開懷大笑或熱淚盈眶豈不是更自在?人們的內心什么時候開始脆弱到不封閉住不行的程度了?有人說,“變得虛偽,就是變得成熟。”而也有人說,“變得虛偽,是成為了難以回頭的畸形的大人。”
孩子放聲吶喊道:“我是我,和所有人一樣的人!我是我,和所有人分享一樣的世界!而我又是獨一無二的我,我不要學習那些大人戴著面具虛偽的活著!”
虛偽的大人世界給予孩子們陰險、冷漠的生活環境,唯有真實、熱忱的關愛才能讓孩子們變得充滿感情和歡笑。孩子是組成未來世界的一分子,只有引導他們尋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成為別人希望成為的人,孩子們才能活出真自我。愿社會的未來能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熱情;少一份偽裝,多一份誠實。
隨筆作文 篇4
今天的雨越下越大,一時沒有停的際象。窗外,一對兄弟冒雨跑來。“煩死…”他們抱怨了一聲。“好雨知時節”農民這樣嘆到。他們都用自己的情緒看雨,而我的平靜讓我安然的`看它。轉過頭,倆人依然飛速前進。窗外的雨小了,只有淅淅瀝瀝的聲音。倆個兄弟停了下來,我也好奇的忘了一下天。忽然,一聲乍雷震了他們。又開始飛奔。“快點!”老大拉了小的手,消失在街的盡頭。我看著天,笑了,為什么大雨中他們要飛速奔跑,小雨之時卻安然了呢?今天。,我隔窗看雨,我看到兩兄弟。我隔雨看風景,不知看到什么…
隨筆作文 篇5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盛一院香。——題記
細細密密的小雨迎來了一個遲來的夏季,純凈的陽光透過郁郁蔥蔥的樹葉在柏油馬路邊呈現斑駁,繚亂的影子。初夏的一切看起來是那么的溫暖而美好。
打著遮陽傘在人行道上慢悠悠的晃著,愜意而舒適,忽然想到了《山停夏日》。綠樹蔭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我似乎體會到了詩人沉靜的浪漫心境。在山間幽靜的古典庭院,入眼是綠樹濃蔭,人們在樹下搖扇乘涼。不高的樓臺在碧水中留下倒影。藍天、白云、綠樹、樓閣,豈不美哉!
溫暖的夏風把我從紛紛擾擾的思緒中拽了出來。抬眼望去,紅底白字的廣告橫幅隨著風微微顫動,前些日子被雨打落的枯黃樹葉也被卷在空中,像一只只黃色的蝴蝶。風止,樹葉脆生生的被打落在地上,那隔世的響聲像是穿越了紅塵的悲歡離合,像是見證了歷史的周而復始。樹如此老,而我如此年輕,提著包聽著自然的聲響,看著歲月的年輪,好像自己要去赴一個早已綿延在記憶里的前世千年之約。
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氣,聽到身后傳來幾聲鳥叫。不免得回首,眺望著西邊那輪橘紅色的落日,泛著氤氳的陽光。已是黃昏,看太陽一寸一寸的沉下去。穿過人行道,走進喧囂的街道,穿過依舊熙熙攘攘的`人群,漫無目的地逛街。天色終于沉暗了,天邊甚至出現了黃昏的第一顆星星,散發出深邃堅硬的銀光,把藍色的云襯的格外柔軟。就像是一顆精美的裸鉆被放在了藍色的有柔軟質感的絨毛中。有人說:黃昏的時候出現的第一顆星星叫做黃昏曉。
天快要黑了,我該回家了。沒有了彷徨與猶豫,走過繁華的街市,走出紛擾的人群,遠離塵世中的熱鬧與喧囂。明天或許很快會到來,但是走過的昨天會越來越遠。我們所走過的路亙古不變,變得只是自己的內心。
綠樹蔭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隨筆作文 篇6
初讀《紅樓夢》,我并不喜歡林黛玉這個人物。她給我的最初印象是小心眼、心胸狹窄,尖酸刻薄,愛使小性兒,總是哭哭啼啼,不夠堅強。可是后來我改變了對她的看法,并且對她充滿同情。
如果說《紅樓夢》是一部悲劇,那么林黛玉正是其中悲劇人物的代表。幾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為她的悲劇命運灑下同情之淚,為她的藝術魅力心醉神迷。我看了她悲劇的一生,覺得她的所有缺點都是情有可原的。
林黛玉從一出生就決定了命運的凄苦。她是帶著宿根、宿情、宿恨來到人世的。她一生下來,就有“先天不足之癥”;會吃飯時便吃藥,而且不許哭,不能見外人。命運對她太殘酷,太不公平了。少年喪母,不久又喪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長期寄居在黑暗齷齪的賈府。
林黛玉謹記其母的遺訓:“外祖母與別家不同”,因而在賈府中是“步步小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正因為寄居在這種黑暗的環境當中,林黛玉不得不小心提防自己的作為以及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與做法了,因此,她的那些似乎有點失之偏頗的小心眼兒也就變得情有可原了。比如周瑞家的送宮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別人挑剩下的才給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紅院的門,晴雯偏偏沒聽出是她的聲音,拒不開門,并說“二爺吩咐的,一概不許放人進來呢!”把個黛玉氣得怔在門外,欲要發作,又想:“雖說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樣,到底是客邊。如今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現在他家依棲,若是認真慪氣,也覺沒趣”。我們想到她的身世處境,想到她的極強的自尊心,不是覺得這是非常自然的嗎?
再說她的尖酸刻薄,現在在我看來恰恰是她直率,機敏的表現。她不像薛寶釵那樣世故,那樣城府甚深,取悅于人。她對人坦率純真,見之以誠,總是有什么就說什么。她經常取笑湘云,可決不是刻意的挖苦,而是善意的玩笑。一次寶玉去看寶釵,正在一個“識金鎖”,一個“認通靈”,不期黛玉已搖搖擺擺的進來,一見寶玉,便笑道:“哎喲!我來的不巧了!”寶釵笑問“這是怎么說?”黛玉道:“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寶釵又問“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來呢一齊來,不來一個也不來;今兒他來;明兒我來,間錯開了來,豈不天天有人來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熱鬧。”當寶玉聽寶釵說吃冷酒對身體有害而放下酒杯時,正巧雪雁送手爐來,黛玉又一語雙關地說:“誰叫你送來的?難為他費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說是紫鵑叫送來的,她馬上又說:“也虧了你倒聽他的話!我平日和你說的,全當耳旁風;怎么他說了你就依,比圣旨還快呢!”這些一語雙關的話語,只能夠顯示出她的聰慧。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標傲世,目無下塵”。其實她也很謙和。她對“下人”從來沒有耍過威風,沒有說過一句惡言惡語。寶玉說,她對晴雯是極好的;佳蔥說,她去瀟湘館送茶葉,黛玉正給丫頭們分錢,就抓了兩把給了她。每次賽詩,她總是推崇別人寫的好,從不計較高低;與湘云凹晶館聯句,每當湘云說出佳句,她總是“起身叫妙”,甚至說:“我竟要擱筆了!”
在書中我們看見黛玉哭是家常便飯,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當然,她哭大多數是為了寶玉。寶玉幾天沒來看她了,她只是哭;她看見寶釵和寶玉在一塊說話,也回去坐著哭。“不是悶坐,就是長嘆,好端端的不知為什么,常是自淚不干的'。”我經常想:這個淚人兒,她有多少眼淚啊?可不可以快點流干就不要哭了?但是有什么辦法呢?她是生活在一個封建大家庭里。她對賈寶玉愛得真誠,愛得執著,始終如一,至死靡它。而寶玉雖然也愛她,但沒她表現得那么熱切。而且,他們的愛情又是在不許愛的環境中發生、發展和生存的,這就難免有痛苦,甚至要為愛情付出生命的代價。再加上她詩人的氣質和悲劇的性格,這種被壓抑的燃燒著的愛情,只能用詩和哭來抒發。林黛玉的哭,分明飽含著現實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劇性格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哭,是她對生活折磨的強烈反映;哭,是她發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詩人氣質的種種感受的抒發。她是為自己的愛情而哭,為自己的命運而哭。
后來,林黛玉終于結束了她悲慘的一生。這對她不失為一個解脫,想想除此之外,她還能過上好日子嗎?
【隨筆作文】相關文章:
隨筆作文10-03
隨筆作文10-03
隨筆作文10-03
隨筆作文10-03
隨筆作文10-03
隨筆作文10-03
隨筆作文10-03
隨筆作文10-06
隨筆作文10-06
隨筆作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