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育隨筆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沒少接觸或者看到經典的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你知道什么樣的隨筆才是被大家所稱贊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育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育隨筆1
在二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是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出現了兩位數和兩位數的筆算加減。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總是東錯西錯。針對正確率低這一現象,我組織學生展開了自查:究竟問題出在哪里?仔細研究之后,發現除了個別人確實是因為20以內加減法不過關以外,其他人主要還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包括:注意力不夠集中、抄錯題、運算粗心草率、不進行演算等等。那么怎樣才能養成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呢?
一、教學時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將童話、游戲、比賽等融入課堂教學中,同時要注意題目的靈活性、注意練習形式的多樣性,從而激發小學生的計算興趣,提高計算能力。針對小學生只喜歡做簡單的計算題,不善于做或做不準稍復雜的計算、簡算、估算等題目的弱點,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小學生的思維障礙,然后對癥下藥。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如:“趣題征解”、“巧算比賽”、“看誰估得準”等形式培養學生的知難而進、不怕困難的優良品質。
二、持之以恒、打好基礎。
小學生做計算題時,往往只滿足會做而已,不善于進行必要的練習,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在計算題教學中,首先要向學生講明計算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具體要求,扎實訓練好基本功。比如:可以讓學生每天一練,及時督促、及時檢查。
三、要讓學生養成自我檢查的習慣。
比如,我們檢查孩子的.作業時,發現了錯誤。這時,只告訴他這一頁中有問題,讓他自己去找哪里出了錯,并讓孩子講講如何出的錯,找到錯誤的根本原因。有些時候,并不一定就是粗心。同樣是計算,它也有方法,養成做計算題先觀察的習慣,根據式子的特點選用簡便方法或者是一些小技巧,都可以減少錯誤的出現。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育隨筆2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它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的經驗、揭示的規律,是人類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我們教學生學數學,就是教他們發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數學,把數學同生活融為一體,緊密地聯系起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標》中也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教師應該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實在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能切實領悟,發現“數學”這一基礎性學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實用意識。那么,現行的數學教材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體現在何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感受它們之間聯系?教師應該怎樣處理教材,才能體現數學教學新理念,怎樣組織教學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呢?現將觀點闡述如下:
首先,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具體體現在那些方面?
新的數學教材與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區別,它不再以單一的學科知識為主,而是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為藍本,取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素材,著眼于小問題,升華出科學性的知識和技能,把學生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大課堂,使得學生融入其中,其樂無窮。如小學低年級課改課程中,開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機靈狗、淘氣、笑笑等作為主人公,貫穿于整冊教材,學生和活靈活現的主人公一起,暢游數學這個充滿智慧的王國,寓教于樂。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幣》、《觀察物體》、《統計與猜測》、《時分秒》等直接聯系生活實際的課題,使得學生能夠寓學于用,活學活用,樂學樂用,直觀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和學習數學的樂趣和用處。課堂練習的設計,摒棄了枯燥的寫寫、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賽一賽等游戲形式呈現,學生在情境中充滿激情的完成知識練習和個性形成,高質、高效的達到教學目標和要求,體味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其次,如何處理教材和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育隨筆3
小學二年級的數學課很簡單,簡單的我只是讓學生們預習一下他們就基本會做了,只需要我再重復一遍加深印象,因此我的教學方式和課后的練習就顯得很重要。因為知識僅僅是知識,小學生學習到的僅僅是知識。而我授課的過程是要幫助學生把這些知識串聯成為一個整體,并將本課的三維目標很好的傳達給他們。課后的練習自然也很重要,數學習題的做題格式以及學生認真、細心的態度都需要在習題中發現并培養。這里,我想要說說給小學生布置作業的一點看法。
聽多了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聲音,因此我也想著盡可能的給學生少布置作業。我給他們布置的作業就只有一道題,并且還不用抄題,只需要他們把計算過程和答案寫上就可以了。原本以為這樣做應當沒問題,學生們負擔輕了,做起功課來自然要認真一些。然而收上來的作業本卻出乎我的意料,字寫得歪歪扭扭姑且可以理解,計算過程很簡單也說的過去,但最基本的做題格式也都很少有人寫對。學生們或許以為我不讓他們抄題也就不用寫答案和單位了,只把一個算式擺在那里,而且還有很多是算錯的。盡管在讓他們做之前我已經給了足夠的提示,但二年級學生畢竟還只是二年級的學生,我再怎么想象,也終究代表不了他們的現狀。依我看,我所布置的三次作業雖然不用花費多少功夫就能做完,但基本沒有用處,因為本課教學目標所要求的內容我都沒有達成,這幾次的作業也可以說是失敗的。對于此,我做了如下思考:
首先,小學生的課業負擔自然要嚴格控制,但并不是不要“負擔”,而只要不是“負擔過重”,適當的練習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也有利于對課堂上所學內容的理解,更有利于學生適應數學習題的常規模式,比如應用題要寫答案、要帶上單位等等。新教師往往會因噎廢食,聽慣了一種聲音,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是全盤避免這種情況,要不就是有深深的陷入到應試教育的弊端中去。在學生課業負擔多少的問題上,新教師常常犯錯并不鮮見。
其次,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是否應當根據習題做的好壞分出一個等級來呢?我是指對作業做的好的同學得上一個“優秀”或者“A”;對做的不好的'同學打上一個大大的“X”?小學生自然喜歡多被老師鼓勵和表揚,得到“優秀”的學生也自然很高興,但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應當是讓作業做的不好的學生也能得到表揚和鼓勵,因為在表揚和鼓勵之后他們的進步會更明顯。所以,作業后面時不時寫幾句鼓勵的話,畫上一個笑臉的符號,不失為一種有效地鼓勵措施。
最后,我想說的是,即便是布置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也很有學問,這也是一名新教師該用心思考的。如何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又最大限度的考察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這便是優質作業所能達到的效果。而目前我的做法是,并不會對學生的作業做過多的思考,只是由著自己的性子隨意布置作業,這樣的結果便是學生只是機械性的在做題,并沒有達到預定的練習效果。
再簡單的不過的小學二年級的數學課,想要上好課并使學生學會卻并非易事。新教師所能做的有很多,但學會反思會是第一位的。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教育隨筆4
西方哲學有一個的例子:在劍橋大學,維特根斯坦是大哲學家穆爾的學生,有一天,羅素問穆爾:“誰是你的學生?”穆爾毫不猶豫地說:“維特根斯坦。”“為什么?”“因為在我的學生中,只有他一個人在聽我的課時老是露著茫然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問題。”后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超過了羅素。有人問:“羅素為什么會落伍?”維特根斯坦說:“因為他沒有問題了。”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問題意識”對于一個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而從現行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調查結果的總體情況來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還是處于較為被動的狀態,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明顯不足,有些教師甚至“剝奪”學生問的權利,下面筆者從心理學、教育學、教學主體三個方面談談為什么要還學生“問”的權利。
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問題”是思維之源,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是引導學生探求問題本源,打開新思路的關鍵。前蘇聯心理學家魯賓斯坦指出“思維起始于問題”,“產生思維這一能動過程的最典型的情境是問題情境,即最鮮明的能動的思維過程表現為人提出并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人類生活普遍存在“疑問”或“問題”。問題是認識的不可分割的特征,它反映了認識者的主觀狀態與世界萬物聯系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而思維則從認識的問題性中得到自己的本源。思維由“問題”產生,而且以解決問題為主要目的。“問題”是創新之本。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的核心是善于發問,沒有問就沒有創新。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首先就要還學生“問”的權利,讓其養成主動提問的習慣和能力。在引導學生溯本求源的過程中,激活思路,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增強創新意識,這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從教育學角度來看問題意識是學習的起點,是主動探究的動力。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既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起點和終點,也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環節。有的教師質疑,讓學生提問題,主動性是提高了,但就能提高教學效果嗎?有的教師認為,學生不懂得如何提問題,提出的問題過于瑣碎繁雜,問不到點子上,甚至有的離題萬丈,配合不了教學,既浪費時間又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還談何提高教學效果?因而在實踐中,老師們大多不敢讓學生提問,一些人雖然也讓學生問了,但問歸問,教歸教,忽視指導,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學生也就失去了問的興趣和勇氣。看來,變傳統的教師設問為學生提問,真正地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關鍵是在于培養學生的提問題能力,能夠準確地發現并提出問題是創新思維的前提和基礎,學生有了提“問”的習慣和能力,課堂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從教學主體角度來看還學生“問”的權利,是開發學生主體性,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的現代社會對人的主體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體性發展在學生素質發展中已處于“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地位。所以必須把教學過程建構成學生主體性開發、培養、提高的過程。盡管近來的課堂教學都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但一般強調的是學生接受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仍擺脫不了教師中心的陰影。究其原因,是課堂教學的'問答雙方錯位現象嚴重。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困難,產生疑問的是學生,因此問題的提出者,發問者理應也是學生。但事實恰恰相反,教師總是提出問題的主角,學生被動地學習。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主動活潑、自主地學習,首先要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圍繞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展開教學,啟發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進而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使他們有充分的機會去發現、去研究、去創造。
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博士也指出:“做學問、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就是說,不論是研究活動還是學習活動,都必須提出有現實意義和創造性的問題。如果只學會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而在我們現行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缺少、甚至根本上就沒有問題意識,以至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數不會提問題,更談不上提出有創意性的問題。雖然一些教師也力求體現課改的精神,但是在實際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這些提問總是沿著自己預先設計好的問題思路進行,并且在實際教學中總是期盼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使整個教學過程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進行,結果到頭來還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只能尾隨教師之后,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就要把“學”的權利、“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增強他們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較多的機會去發現問題、去提出問題、去研究問題、去解決問題。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育隨筆】相關文章:
數學教育隨筆04-11
教育隨筆:數學游戲04-04
小學數學的教育隨筆10-09
初中數學教育隨筆05-16
初中數學的教育隨筆05-16
關于數學教育的隨筆04-11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教育隨筆01-07
二年級數學教育隨筆11-07
初中教育數學教學隨筆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