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沒少接觸或者看到經典的隨筆吧?隨筆,顧名思義就是隨筆一記,篇幅一般比較短小。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形式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豐子愷緣緣堂隨筆,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豐子愷緣緣堂隨筆1
《憶兒時》一章講述了作者豐子愷兒時的吃、玩。雖只寫了豐子愷本人的童年,卻讓人回憶起自己的兒時。
文章分為三個部分,也同樣講述了三件最令人歡喜的兒時趣事:養蠶、賞月、釣魚。每件事都給作者留下了美好回憶與歡聲笑語,以及更多的夾雜在其中的是深深的懺悔與永遠的神往。
養蠶向人們敘述了豐子愷一家養蠶,鋪在地板上,夜間似乎都聽到如拆房子般的“沙沙”,而白天,作者卻愛在桑葉間走來走去,甚至踩死蠶,到了最后去放生時,全家靜默守候,作者不免沉悶,而到了去采蠶繭、抽蠶絲時,空氣仿佛活了過來,讓作者再次渲染在無限的快樂中。還將蠶蛹取出放進油中炒一炒,作者愛蠶卻不愛吃蠶蛹。兒童的天性是自然給的,天生的,奇怪的`,無邪的!
賞月卻不同,著重描寫了作者一家人圍坐在月光下吃蟹的故事,吃蟹本身便是一種享受,而在文中看來,顯得猶為優雅與美麗:先折蟹腳,后開蟹斗,關節里的肉如何吃干凈,肚臍里的肉如何剔……作者父親顯得十分內行,吃完的蟹只剩蟹殼,不由得讓作者與親戚們心生敬佩,便也學起父親般吃蟹,抬頭望一望月亮,如蟹螯般圓,作者與大家便都一同笑了。
令我記憶最深的就是《告緣緣堂在風之靈》。文中,作者寫到離開緣緣堂之后對它深切的思念,還寫了一篇《還我緣緣堂》為它伸冤,如此深切的愛與思念,豐子愷也是花了許多心思的,連緣緣堂這名字,也來源于作者。離別時,作者對緣緣堂的無限不舍,也是從那樸素但鏗鏘有力的文字汩汩流出,正是因為這字字那樣自然,我才能如感同身受。
小時侯,我老家邊上,有一座水橋,以前奶奶總會還著我去看船、看山、看田,許多美麗的景物,我都是那時看到的,當然記憶最深,記憶中的那里,永遠是充滿美的。長大后,我在硤石住了很久,再回去一看,那水橋已經不見,只剩下一片田野,孤零零地生長,還有那漸漸渾濁的水,我的心立馬涼了,望著那片孤單的田,主中空落落的,現在已經忘記那天是怎么回家的,如今再想起來,心里便只有思念與熱愛了。想畢,豐子愷的心情,也正是如此吧!
豐子愷緣緣堂隨筆2
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 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后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后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白x”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
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
在給小朋友解釋鴉片時,豐子愷先生字里行間顯出隨和、溫柔,而且意思簡單易懂。本書主要是寫自己兒時和給孩子們的,于是就不得不提到自己對孩子們的看法。《給我的孩子們》、《兒戲》、《送阿寶出黃金時代》就是代表作。作者認為,兒童是最淳樸、天真的,他們沒有掩飾自己,而是將全部想法說出,并喜歡通過自己的方式方法解決問題。正是因為此,作者最喜歡的是孩子,最不希望他們長大,變成另一種讓人失望、厭惡的人。在文章《漸》中,作者明白了為什么人們會在不知不覺中衰老、成長、發展……是因為“漸”,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使得作者感慨人生短暫“一剎那便是永劫”!渡鷻C》中,作者通過借物喻人,借水仙花三次垂危,最后綻放花朵,比喻人要生機不滅,才能重新帶來生機。
豐子愷緣緣堂隨筆3
當一個人奮斗一生逐步走向人生的巔峰時,我們不會覺得驚詫,因為他付出的努力與艱辛人們可以一幕幕地回想起來,雖然那些都已成為過去,但依然清晰。同樣,當一個人從溫柔富貴之鄉中逐步走向破落衰敗,只要其中經歷了幾十年,人們在感嘆的時候,也覺得沒有什么稀罕了,很多平民百姓正是希望有一些變數,使他們不至于永遠處在社會的最底層,當然,他們在祈禱上蒼時,并沒有求佛不給那些富貴之家關照。事實上,一個家庭順延幾代之后,就會有一些崛起與落差,少有十代都富貴而謙和的,因此,社會上流傳這樣的'說法:家無三代富,清官不到頭。這是規律,這也是傷感,這更是無奈——沒有讀懂人生的無奈。 正因為人生是如此短暫,即使你能活上百來歲,或者與彭祖一樣以八百歲為人生之秋,對于浩渺的宇宙來說也是短暫的。
人都是時間這一輛永恒列車上的一員,不同的是,有的人從這里上車,有的人從那里上車,有的人在這里下車,有的人在那里下車,每一站都有人上下,如果人們的人生如同上下車一樣,那便是圓滿:上車便是喜悅,下車更是喜悅。達到這一境界是異常難的,不是有很多人因為在車上打瞌睡,一不小心該下車時卻未下車,這于人生來說也許不是很大的悲哀,人們只是這樣說:好死不如賴活著,但這樣的生命沒有多大價值。那些在車上不安分的人,甚至危害乘客安全的將會被提前逐下車,于人生來講,那便是生命的結束。 因為時間的順延性與不可逆轉性,人生便是唯一的,也可以說是一次性的,從這一角度講,人生真不如南山腳下一株草,枯草逢春又添綠,人生枯老無再春。既然這樣,我也能理解莊子面對妻亡這一世人公認的大打擊為什么會鼓盆而歌:人從生到死,都是自然的,如同四季更替,萬物更新。萬物的存亡都有定數,嚴格地講,世界上沒有永恒的物質,更難有永恒的精神與信仰。
豐子愷緣緣堂隨筆4
1.近來我的心為四事所占據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這小燕子似的一群兒女,是在人世間與我因緣最深的兒童,他們在我心中占有與神明、星辰、藝術同等的地位。——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2.天地萬物,沒有一件逃得出榮枯,盛衰,生滅,有無之理!S子愷《緣緣堂隨筆》
3.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鑒照,死的靈氣鐘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返復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猶之罹了瘋狂的人,病中的顛倒迷離何足計較?但求其去病而已!S子愷《緣緣堂隨筆》
4.“兒童對圖畫富有興味,而拙于技術。因此兒童描繪物象,往往不真實,甚至錯誤。西方的教育論認為這是符合生物進化論的,因該聽他們按照本能而作畫,不可加以干涉。這是錯誤的圖畫教育論……”——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5.被造物只要順天而動,即見其真相,亦即見其固有的美!粼鳌毒壘壧秒S筆》
6.向前看,不要回頭,只要你勇于面對,抬起頭來,就會發現,少數的陰霾不過是短暫的雨季…——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7.在萬象的一點中,必可窺見宇宙的全體;而森羅的萬象,只是一個個體!S子愷《緣緣堂隨筆》
8.美學上所謂“多樣的統一”,就是說多樣的事物,合于自然之律而作成統一,是美的狀態。——汪曾祺《緣緣堂隨筆》
9.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這個網盡快剪破,然后來認識這世界的真相——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10.宇宙是一個渾然融合的全體,萬象都是這全體的多樣而統一的諸相!S子愷《緣緣堂隨筆》
11.自有生以來,這“人生”已被反覆了數千萬遍,都像曇花泡影地倏現倏滅!S子愷《緣緣堂隨筆》
12.造物的騙人,使人留連于其每日每時的生的歡喜而不覺其變遷與辛苦,就是用這個方法的!S子愷《緣緣堂隨筆》
13.無論何事都是大大小小,千千萬萬的“緣”所湊合而成,缺了一點就不行。世間的因緣何等奇妙不可思議!——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14.要統一,又要多樣;要規則,又要不規則;要不規則的規則,規則的不規則;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這是藝術的三昧境!——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15.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16.世間的人,本來都有像你那樣的天真明凈的生命,一入人世,便如入了亂夢,得了狂疾,顛倒迷離,直到困頓疲斃,始倉皇地逃回生命的故鄉!S子愷《緣緣堂隨筆》
17.在人們談話議論的座中,與其聽他們的言辭的意義,不如看他們的顏面的變化,興味好得多,且在實際上,也可以更深切地了解各人的心理。——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18.然而回看人世,又覺得非常詫異:在我們以前,“人生”已被反覆了數千萬遍,都像曇花泡影地倏現倏滅。——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19.其實旨意與計劃,都是虛空的,自騙自擾的,實際于人生有什么利益呢?只贏得世故塵勞,做弄幾番歡愁的感情,增加心頭的創痕罷了!——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20.天地間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們的所有物,世間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們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S子愷《緣緣堂隨筆》
21.感情的復雜深刻的部分,往往為理義的言說所不能表出,而在“造形的”臉色上歷歷地披露著!S子愷《緣緣堂隨筆》
22.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師便是海上的水手。鈴聲響起那刻,你用教職工鞭作漿,劃動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課本。課桌上,那難題堆放,猶如暗礁一樣布列,你手勢生動如一只飛翔的鳥,在講臺上揮一條優美弧線——船只穿過……天空飄不來一片云,猶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遠!S子愷《緣緣堂隨筆》
23.時間全然無從把握,不可挽留,只有過去與未來在渺茫之中不絕地相追逐而已!粼鳌毒壘壧秒S筆》
24.然人類中也有幾個能勝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壽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們能不為“漸”所迷,不為造物所欺,而收縮無限的時間并空間于方寸的心中!粼鳌毒壘壧秒S筆》
25.“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跡,使人誤以為其恒久不變。這真是造物主騙人的一大詭計!要努力做到不為“漸”所迷,不為造物所欺。——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26.世間其他一切的“關系”,都是足以妨礙事物的本身的存在的真意義的。故我們倘要認識事物的本身的存在的真意義,就非撤去其對于世間的一切關系不可——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27.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S子愷《緣緣堂隨筆》
28.我只是看看那堆灰燼,想在沒有區別的微塵中認識各個字的死骸,找出那一點是春字的灰,那一點是蠶字的灰。又想像它明天朝晨被此地的仆人掃除出去,不知結果如何:倘然散入風中,不知它將分飛何處?春字的灰飛入誰家,蠶字的灰飛入誰家?。倘然混入泥土中,不知它將滋養那幾株植物?。都是渺茫不可知的千古的`大疑問了!S子愷《緣緣堂隨筆》
29.“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跡,使人誤認其為恒久不變!S子愷《緣緣堂隨筆》
30.我們一面在熱心地做夢中的事,一面又知道這是虛幻的夢。我們有夢中的假我,又有本來的“真我”!S子愷《緣緣堂隨筆》
31.我仿佛看見這世間有一個極大而極復雜的網。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結在這網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種事物的時候,總要牽動無數的線,帶出無數的別的事物來,使得本物不能孤獨地明晰地顯現在我的眼前,因之永遠不能看見世界的真相。——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32.“人生如夢”,這話是古人所早已道破的,又是一切人所痛感而承認的。那末我們的人生,都是——同我的晨夢一樣——在夢中曉得自己做夢的了。——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33.原來一切眾生,本是同根,凡屬血氣,皆有同感。——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34.謙讓方法之最巧者,是不但不直說自己好,反而故意說自己不好。明明在諄諄地陳理說義,勸諫君王,必稱“臣雖下愚”。明明在自陳心得、辯論正義,或懲斥不良、訓誡愚頑,表面上總自稱“不佞”、“不慧”或“愚”!S子愷《緣緣堂隨筆》
35.要在自然中看出生命,要在一草一木中發見自己,故必推廣其同情心,普及于一切自然,有情化一切自然!S子愷《緣緣堂隨筆》
36.我的生活全部沉浸在“時間”的急流中,跟了它流下去,沒有抬起頭來望望這急流的前后的光景的能力。——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37.宇宙間人的生滅,猶如大海中的波濤的起伏。大波小波,無非海的變幻,無不歸元于海,世間一切現象,皆是宇宙的大生命的顯示!S子愷《緣緣堂隨筆》
38.希望源于失望,奮起始于憂患,正如一位詩人所說:有饑餓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緊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機感受的人一定進步快。別在樹下徘徊,別在雨中沉思,別在黑暗中落淚。向前看,不要回頭,只要你勇于面對抬起頭來,就會發現,分數的陰霾不過是短暫的雨季。向前看,還有一片明亮的天,不會使人感到彷徨——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39.假如要我對于世間的生榮死滅費一點詞,我覺得生榮不足道,而寧愿歡喜贊嘆一切的死滅。對于前者的貪婪、愚昧,與怯弱,后者的態度何等謙遜、悟達,而偉大!——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40.數千萬光年中的七尺之軀,與無窮的浩劫中的數十年,叫作“人生”。——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41.原來這個我,早已不是真的我了。人類所造作的世間的種種現象,迷塞了我的心眼,隱蔽了我的本性,使我對于擾攘奔逐的地球上的生活,漸漸習慣,視為人生的當然而恬不為怪。——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42.一霎時,她擠在那天橋的熙攘的人潮當中,連影子也看不見了!S子愷《緣緣堂隨筆》
43.我以為世間人與人的關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君臣,父子,昆弟,夫婦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時候都不外乎是一種廣義的友誼。所以朋友之情,實在是一切人情的基礎。——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豐子愷緣緣堂隨筆5
開一篇,便像一只蠶一樣大嚼起來。他的筆調仍是那種與眾不同的冷幽默的感覺,不過讀起來卻一點也不像在開玩笑。我以前很討厭那種質量極差的書,但今天竟喜歡上了那種透過第一頁直接能看到第三頁的小冊子?粗粗,我發起了呆。每一篇文章,都只有那么3、5頁,可說得卻都是我似乎知道又似乎不知道的道理。在一種興奮,懷疑與反復思考的矛盾結合中,我看完了它。 輕輕地把書合上,卻覺得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首歌,一首聽上去那樣熟悉的兒歌,一首叫人思考的怨歌,一首記錄人生的悲歌。正像文中所述,孩子才是萬物的創造者,只有他們才能用最純潔,最真實的眼睛看待這并不美麗的世界。也許所謂的成熟,不過是一種自我的失去罷。可令人奇怪的是,我們為什么懷著一種殘缺的心靈,去質疑孩子們能穿破重重迷霧的眼睛,懷著一種疑惑的態度,他扔掉了多數作 家喜歡的'無病呻吟,轉而從一個有著青棗一般眼睛的孩子的角度上,敘述那些個令他搞不懂的大人、令他搞不懂的事。沒有悲傷,沒有失落,因為它們不屬于一個尚未被世俗迷惑的人。倒是我們該好好想想,是孩子的世界錯了,還是我們錯了, 童真不等于懵懂,或許當我們指著一個小孩,說他很傻很天真的時候,我們并未真正地成熟。真正長大了的人,眼睛里應該是有一把刷子的。這把刷子,可以描出自我與他人的區別,可以涂掉世界的丑陋,可以畫出一個小小的世界。我們在小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這把刷子,可“大人”們呢,他們也曾有,但是,它和童真一起被丟在了成長的長河中。 我突然感到一些被我逐漸遺忘的東西一點點回來了。 伴著落了些灰的回憶,伴著熟悉卻許久未聞到的葉間清香,孩童的陽光,樂觀,淘氣回來了。在這本書里,我找回了自己,找回了童年,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什么“真理只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什么“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之類的話,其實是一樣的。它們只有一個意思:把握自己,相信自己,堅持做自己。當我們明白了那些功名利祿、爾虞我詐背后并不是真正的人生,那些苦行僧一樣的隱居者也并未真正體會人生時,我們才是真正地長大了。 緣緣堂隨筆,發出的不僅僅是一時的感慨。你從中能找到的,是你渴望已久的東西。
豐子愷常常能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寫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暗示現實社會種種較深入的問題!段业哪赣H》是一個例子,從母親的座位,坐姿這一特定的角度,姿態,他看到那承擔了嚴父慈母雙重任務的母親形象;《從孩子得到的啟示》中,兩個孩子在他眼前力爭自己好,別人不好,他慚愧自己比孩子還“蒙”、“昏”:孩子常是成心而言的,誠實的,而大人則難得有一日不犯“言不由衷”的惡德。豐子愷愛寫兒童,顯然是要用大人之間的隔膜與孩童的天真相對照。就是吃瓜子這樣一件小事也逃不過豐先生的法眼,《吃瓜子》一文中他例舉了各種吃瓜子的方法,從看似漫不經心的閑談中點出主旨:而能盡量地享用瓜子的中國人,在消閑一道上真是了不起的積極的實行家!試看店中瓜子的暢銷,試看茶樓、家中滿地瓜子殼,便可想到中國人在“咯、呸、的”的聲音中消磨時間。
【豐子愷緣緣堂隨筆】相關文章:
《緣緣堂隨筆》讀書筆記10-23
豐子愷經典語錄01-05
豐子愷散文賞析04-01
讀《緣緣堂隨筆》有感02-18
緣緣堂隨筆的讀后感03-23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12-21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通用01-08
《緣緣堂隨筆》讀后感范文08-09
讀《緣緣堂隨筆》有感11篇【實用】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