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優化地理課堂教學結構論文
地理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要學好地理,全面提高中學生的地理素質,我認為關鍵在于優化地理課堂教學結構上下功夫。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的積極性,使師生配合默契,學生興趣倍增,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反之,沒有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就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及效果。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表現為:“滿堂灌”,“一言堂”,忽略學生“主體”作用,嚴重束縛了學生思維的活動,抑制學生能力的發展。根據這種現狀,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體,對課堂教學結構進行了初步的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對如何優化地理課堂教學結構,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加強師生情感交流,營造和諧教學氛圍。
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創造和諧課堂氣氛和良好智力環境的重要因素。我首先創造一種讓人精神振奮,興趣盎然的氛圍,然后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表情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用愛心對待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一種期待和力量,從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一定的空間,讓學生開動腦筋,積極發言,并及時給予更正,鼓勵和表揚。這樣,學生不僅從知識,而且從教師的教態,藝術等方面受到感染,保持愉悅的心情積極參與地理課堂教學。
如在教長江三峽,桂林山水,安徽黃山等旅游資源時,先展示地理景觀圖,并看圖描述:“長江三峽兩岸巖壁陡峭,河谷深邃。船行峽中,峰回水轉。仰望云天,如同一線;俯視江流,咆哮如雷……”當學生聽得入神時,馬上提問:如此美麗的自然風光分布在何處呢 學生體驗美的情感之后,輕松愉快地步入深層次的學習之中。
二,不斷呈現問題意識,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不可能獲得好的學習效果。教師要切實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個性。要允許學生隨時質疑和評價,形成積極探索的氣氛,教師要經常鼓勵或誘導學生發表不同意見,不斷啟發學生,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地理課堂教學主要有以下四個環節:
首先,創設問題情境。即把學生帶入良好的探究氛圍中,使學生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支配下,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應多為學生創設情境,給他們多提供一些討論,對話的活動,激活學生的思維。如講《世界的陸地和海洋》這一節時,老師先給學生講魏格納的故事,魏格納根據大西洋西岸,非洲西部的海岸線和南美洲東部海岸線正好彼此吻合現象,敢于向權威挑戰,打破“海陸固定論”,提出了“漂移說”,學生聽后,就會善于思考,正確研究,對待地理事物,有的同學甚至思考若干年后,海陸還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再如講“埃及”這課時,一開始就以埃及金字塔故事引入,學生聽后會感到困惑:在當時既沒有先進的工具又沒有精堪的技術,何以造出如此宏偉的建筑 學生爭著思考這世紀之謎,就為接下去的講課作好了鋪墊。
接著,呈現地理問題。把學生當作教學活動的主體,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興趣,向學生呈現各類問題。
1。圍繞教學重點設問。問題是思維的動力,教師備課時,為了突出教學重點,往往會設計一些問題,也就突出了教學重點。例如教《中國的旅游業》這一節時,我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豐富的旅游資源分為哪四類 每一類各有哪些旅游景點 學生回答后我再問:旅游景點分布在什么省區 學生通過讀圖,找圖,既鞏固了旅游景點又熟記了地理位置,繼續追問:哪位同學以導游的形式給全班同學介紹景點,這樣做既提高學生的興趣,又解決了本節內容的重點。
2。圍繞教學難點設問。難點是相對的,有的學生對新的地理知識能理解,有的學生卻不能理解,成為難點,這就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因材施教。例如在講南方地區中的四川盆地和東南丘陵時,我就這樣設計問題:四川盆地中的土壤為什么叫紫色土 四川盆地為什么物產富饒 紅壤為什么需要改良 如何利用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回答問題,再經教師補充總結,課文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然后,引導學生探索。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相對獨立地獲取問題答案的過程。使學生既獲得知識,又受到基本的地理科學思維訓練,使學生的地理應用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如:教《中國的鐵路》這一節時,首先介紹鐵路分兩大組:南北干線和東西干線,然后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找出鐵路線的起點和終點,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讓學生充分利用地圖,讀圖,找圖,教師給予適當的指點,先找到北京,然后查找從北京向北和向南各有哪幾條鐵路干線。學生回答由北京經天津向北到哈爾濱為京哈線,向南有三條干線:京廣,京九,京滬。學生再依次找出京包-包蘭線,隴海-蘭新線,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等,最后經學生自己討論,總結,畫出鐵路干線的草圖,整個過程學生積極思維,基本掌握了重要的鐵路干線。
最后,反饋調控。即對學生認識結果的鞏固,運用和體驗。鞏固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設計練習應有“質”與“量”兩方面的要求,既要切中教學重點,難點,又要以不同角度組織練習。題型有填空,選擇,連線,讀圖;形式有板演和書面練習。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獲取較多的知識和技能。如講完“經緯線”后,我出了這樣一個題目:一個人站在地球上向東一步進入西半球,向北一步進入北半球,試寫出這個人的位置。學生通過認真思考,激烈的爭辯,做出了正確的答案。
三,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好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對地理知識感興趣,才會愛學,樂學。課堂上可增加一些游戲,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通過拼圖游戲,能很快掌握我國省級行政單位;由學生扮演導游在課堂上“周游”全國。還可采用一些信息量大,直觀的教學,如幻燈,電影,電腦等,激發學生對地理的喜愛,進一步提高課堂質量。
總之,優化地理課堂教學結構,積極調動學生思維,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是近年來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內容。實踐證明,這樣精心設計的地理教學結構,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發揮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必定能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中收到最大的效益。
【如何優化地理課堂教學結構論文】相關文章:
建筑結構優化設計論文10-11
建筑結構的優化設計思考論文10-08
初中數學優化課堂教學論文10-09
數學師范生本體性知識結構如何優化論文10-08
建筑結構抗震的優化設計探究論文10-11
對數學認知結構的優化和發展的思考論文10-08
建筑結構設計的概念設計及優化論文10-08
探析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路徑論文10-09
橋梁結構優化設計10-05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優化探究論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