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分析醫學人文教育現狀及與醫學心理學的關系論文
醫學中的人文內涵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影響下,現代醫護工作者必須從“只關心病、不關心人”向“既關心病、又關心人”轉變。因此培養出具有更高人文精神和良好人文素養的醫學人才是當代醫學教育的真諦所在。教育部、衛生部印發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一臨床醫學專業(試行)》(教高2008]9號)指出本科臨床醫學專業教育是為衛生保健機構培養完成醫學基本訓練,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生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醫學畢業生。其中“終生學習能力和良好的職業素質”蘊含著醫學生的基本人文素質要求。并規定心理學是“行為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以及醫學倫理學課程”模塊中的一門必修課程。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與健康和疾病關系的科學,是心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之一,是心理學與醫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它既是醫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同時也是一門臨床應用學科。醫學心理學涉及了幾乎所有心理學科中各個分支學科以及人類學、社會學等眾多人文學科領域的相關知識,蘊涵豐富人文知識。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
1.醫學人文教育現狀分析及與醫學心理學的關系
1.1 醫學人文課程設置不足
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學時占專業總學時的比例低,我國的醫學院校大約占總課時的8%,美國、德國為20%~25%,英國、法國、日本為10%~15%。基于我國人文教育的現狀,人文教育在“滲透”上下功夫,挖掘授課內容中蘊含的人文素材、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人文精神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醫學教學中如何有效應用蘊涵豐富人文知識的醫學心理學課程是彌補醫學人文課程設置不足的有效途徑。
1.2 知識結構單課程設置不合理
我國醫學院校學生主要以理科生為主,理科知識在整個知識結構中占絕對優勢;另外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歷來注重醫學專業教育,人文類課程多作為輔助課程或者選修課程開設。從而導致醫學生總體人文素質不高、知識結構單表現為道德修養欠缺、溝通協調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較差等。而醫學心理學包含豐富的人文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對醫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質的培養,有助于醫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狀態、良好的人際溝通和社會適應能力。
1.3 人文素質教育與醫學心理學的關系
當前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仍單純以講授式為主,理論和實踐相脫節,不利于大學生素質的拓展及各種人文知識的培養。醫學心理學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多種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如案例分析、心理劇表演、現場心理咨詢、心理學專題講座、心理學影視賞析、團體心理咨詢等方法向學生傳授心理學和人文知識,彌補其他人文素質教育的不足。
2.醫學心理學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
2.1 醫學心理學基礎知識對醫學生人格的影響學
習心理學知識有利于醫學生確立辯證的、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心理現象是人世間最復雜的現象之一,心理學科學地揭示了這種現象的生理機制,探討了大腦反映客觀世界的各種形式,并揭示了其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列寧曾經提出:心理學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們不得不拒絕主觀主義而接受唯物主義。心理學對于心理現象的研究,對于意識的起源、發生和發展的研究,對于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過程的研究,都能進一步和具體地論證意識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的產物,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等哲學命題,從而有助于我們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因此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通過心理學理論的學習,首先可以幫助醫學生正確地認識心理現象和社會現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其次有助于醫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如對心理學基礎理論和心理測量的學習,可以幫助醫學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點,有利于他們辯證地看待人生,進而使他們能夠有的放矢地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2.2 心理學基本理論中包含豐富人文精神
心理學的—些理論體系本身具有很強的人文精神,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等心理學派強調對人本性的研究。人本主義心理學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實現人的自身潛能、關懷人的現實生活等思想行為反映了人文精神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達這方面的知識,可采用兩種方法:一是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和諧、溝通的師生關系,在開放、平等參與的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發揮其能力的自由環境,讓學生體驗到人文關懷;二是在教學中通過介紹有關心理學理論流派知識、進行案例分析以及組織心理學電影賞析等方式,向學生傳授心理學中的人文精神,并與生活實踐、心理咨詢治療和醫學臨床相結合,讓學生切實感悟到人文精神的內涵,并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提高其人文素養。
2.3 醫學心理學有利于增進醫學生對病人的人文關懷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是:不僅僅是沒有病和不虛弱,而且是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健康。但是由于我們受傳統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迄今為止,大多臨床醫護人員都還沒有把人文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與人的健康和疾病聯系在一起,在臨床上往往是把人當作一個有生命的機器,只見病、不見人,缺乏人文關懷。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通過對醫學生進行有關現代醫學模式、心理健康、心理應激和心身疾病等方面知識的學習,結合實際病例和疾病進行講解,使學生們真正了解到心理、社會因素對疾病的影響,為今后走向臨床實踐后,能夠從多角度綜合考慮影響病人的人文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增加對病人的人文關懷打下基礎。
2.4 醫學心理學有助于提高醫學生人際關系的能力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患關系中的醫患溝通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而作為將來的醫務工作者的醫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人際關系可以說是人的人文素質和心理行為的綜合表現,良好的人際關系往往有助于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學業的成功。因此,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既是醫學生的人生重要課題,也是醫學生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同時也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處理好醫療工作中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打下基礎。但有關調查顯示醫學生的人際關系不容樂觀,人際困擾的檢出率較綜合院校大學生高3。醫學心理學課程具有豐富的人際關系教學的知識,如在病人心理與醫患關系的教學中,可以將“醫患關系”進行擴展,由特殊到一般,以換位思考的方式,由體驗病人心理到體驗人際交往中一般人的心理,向學生系統介紹影響人際交往的因素、人際交往的原則和技巧。
在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教學中,可讓學生通過學習心理咨詢過程中人際溝通的一些方法,幫助學生了解有關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在人際交往中的應用,使他們學會有效的人際溝通,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2.5 醫學心理學有助于醫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在醫學生的整體素質中,心理素質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醫學職業的特殊性又使醫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相關研究表明,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我國醫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人際交往障礙、情緒控制力差、學習障礙、生理與心理成熟不協調、社會適應能力差、自我意識不健全。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質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包括德育等人文素質的培養,應能夠幫助醫學生全面地認識自己,學會積極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充分發掘自身的潛能,培養樂觀進取、不畏艱難、自信自律、誠實守信、友善合群、開拓創新的健全人格。
醫學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解決醫學領域中的有關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科,涉及的心理學內容非常廣泛,但大部分內容都與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關。研究顯示,在《醫學心理學》的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成效的。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開始上課前對學生進行心理調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授課時應根據學生的具體問題,結合醫學心理學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教授心理健康知識,傳授調節和維護心理健康的原理和方法;課后可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將個別心理咨詢和團體心理咨詢相結合,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總之,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醫學心理學課堂教學,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強了其實用性,又提高了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能力、改善了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綜上所述,醫學心理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充分發掘本課程的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并切實轉化到醫學心理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是加強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分析醫學人文教育現狀及與醫學心理學的關系論文】相關文章:
醫學人文教育的文學的論文10-09
醫學心理學論文06-16
人文醫學論文06-17
化學教育的人文教育透視分析論文10-09
醫學心理學論文13篇11-04
臨床醫學與檢驗醫學的關系論文11-14
醫學教育規劃綱要分析的論文10-09
醫患關系下基礎醫學教育論文10-09
兒童康復師繼續醫學教育的分析論文10-09
農村小學教育的現狀及思考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