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理學課程對定向醫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研究論文
目的:探討心理學課程對定向醫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
方法:采用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對100名定向醫學生進行調查。
結果:定向醫學生心理素質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定向醫學生心理素質和心理學課程收獲呈顯著正相關;心理學課程收獲進入心理素質回歸方程。
結論:增強心理學課程教學效果,有助于提高定向醫學生的心理素質。
近年來,由于部分醫生的心理素質和溝通技巧不高,導致很多患者與主治醫生缺乏溝通與了解,從而使醫患之間缺乏信任,不僅影響病情療效,甚至引發醫患矛盾。作為未來臨床醫生的潛在資源,定向醫學生畢業后工作對象是患者,在專業技能上要求較高,學習壓力大,受醫患關系緊張等影響大及專業特殊性,使其具有區別于一般大學生群體的不同特征。尤其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務工作職能己從單純疾病治療轉變為身心整體診療,因此對定向醫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進一步提高[1]。
定向醫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時期,人生觀、價值觀正是在這個時候形成的,因此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可以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培養大學生健康的人格,促進家庭和社會和諧發展[2]。由于定向醫學生來源背景、入學目的、社會因素等各方面情況不同,因此少部分定向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心理疏導、咨詢技能、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較弱,在人際交往特別醫患溝通中缺乏技巧,導致他們在各種行為上怠慢消極,進而產生諸多問題,提高學校和醫院的管理難度。因此,提高定向醫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咨詢技能勢在必行。目前,關于定向醫學生心理素質的研究較少,而在心理學課程對定向醫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更是鮮有文獻報道。
為此本文對心理學課程對定向醫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進行探討,為醫學院校采取針對性措施和方法提高定向醫學生的綜合心理品質提供理論依據?蔀橛嘘P研究和教育管理部門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鑒和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筆者于2015年7~12月選取某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大三定向醫學生共100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43名,女生57名;獨生子女20名,非獨生子女80名;平均年齡(21.13±1.96)歲。
1.2研究工具。(1)以《大學生心理素質》[3]為基礎自編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問卷包括39個題目,分為突發應對、關系形成、換位思考、情緒意志、生活適應、耐受挫折、喪親調整、考核應對、課堂應對及遺失應對共10個因子。采用5點法計分。有6題為反向計分。經測試后其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41。調查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普適度,適合作為定向醫學生心理素質的測量工具。(2)心理學課程收獲自評問卷。問卷包括1題目。采用5點法計分,最低1分,最高5分。
1.3研究方法。在心理學課程結束時,對選取的100名大三定向醫學生發放問卷,并讓他們當場作答。發出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0份。
1.4統計方法。數據使用SPSS19.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組間均數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均數之間的比較用方差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
2.結果
2.1定向醫學生心理素質及課程收獲情況。定向醫學生心理素質得分為133.03±12.01。80%的調查對象高于中間值117分。突發應對、關系形成、換位思考、情緒意志、生活適應、耐受挫折、喪親調整、考核應對、課堂應對及遺失應對得分依次為24.02±2.89、15.04±1.85、15.11±1.23、19.01±1.04、14.13±1.21、19.98±4.18、6.87±1.14、10.01±1.23、5.12±1.87、5.88±1.11。除課堂應對和遺失應對之外,其他因子均分均高于相應的中間值。其中,課堂應對高于中間值6分的占17.72%,遺失應對高于中間值6分的占31.87%。心理學課程收獲得分為4.42±1.14,高于中間值3分的占84.25%。
2.2定向醫學生心理素質及課程收獲性別差異。通過t檢驗發現,定向醫學生心理素質和心理學課程收獲均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在心理素質突發應對和課堂應對兩個因子上,男生得分均顯著高于女生得分(見表1)。
2.3定向醫學生心理素質及各因子和心理學課程收獲相關性。通過Pearson分析發現,心理素質和課程收獲呈顯著正相關。除喪親應對因子和遺失應對因子外,心理學課程收獲和心理素質其他因子均呈顯著正相關(見表2)。
2.4心理學課程收獲對心理素質的回歸。第一步,以性別、是否獨生子女為自變量,以心理素質為因變量,采用強迫法進行回歸分析。分析時,將人口學變量轉化為虛擬變量:男生以女生為參照組,獨生子女以非獨生子女為參照組。結果顯示,男生和獨生子女均未進入回歸方程。第二步,以課程收獲為自變量,以人口學變量為控制變量,以心理素質為因變量,采用強迫法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在控制人口學變量的影響后,心理學課程收獲進入回歸方程,能顯著預測定向醫學生的心理素質。其標準回歸方程為Y=0.309X(見表3)。
3.討論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心理素質是個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關于心理素質的定義很多。如樊富珉等[4]認為,心理素質是以先天稟賦為基礎,在后天社會環境的教育和影響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穩定的心理品質。向群英等[5]認為,心理素質指以人的自我意識發展為核心,由積極的、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價值觀導向的,包括認知能力、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的復雜整體。筆者認為,定向醫學生的心理素質,指臨床醫學專業定向醫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及校內外社會實踐活動尤其醫學實踐活動中,當自身或自身和周圍環境的關系發生變化時,大學生個體表現出的習慣化的、穩定的應對心理與行為的素質。
心理素質是多因素構成的綜合體。關于心理素質的結構,有二因素說[6]、三因素說[7]、四因素說[8]等。本文研究的心理素質由突發應對、關系形式、換位思考等10個因子構成。研究發現,八成以上的定向醫學生心理素質得分高于中間分。說明定向醫學生的心理素質總體是比較高的。但是,仍有近兩成的學生心理素質偏低,尤其在課堂應對、遺失應對及喪親應對等因子上,定向醫學生得分普遍較低。他們進入大學學習的第三年,回答問題的主動性較差,對待一些喪失問題仍有較大的情緒波動,難以在一段時間內調控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從性別差異來看,也許是受到兩年多醫學專業學習的影響,定向醫學生心理素質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
但是,在心理素質突發應對和課堂應對兩個因子上,性別差異顯著。這可能是因為和男生相比,女生較為感性,遇到一些事情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必須努力調整定向醫學生的應對方式,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
影響定向醫學生心理素質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發現,重視心理學課程,提升課程質量,有助于增強定向醫學生的心理素質。心理學課程是定向醫學生的必修課程。該課程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發展、心理學基礎、心理評估和心理應激、病人心理和醫患關系等內容。醫學院校必須充分重視心理學課程的重要性,充分考慮定向醫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專業需要,整合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方法,完善課程結構。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
【心理學課程對定向醫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數學新課程能力研究論文10-09
數控課程設計研究論文10-11
電子商務對稅款征收的影響研究論文10-09
《藝術概論》課程建設與創新研究論文10-09
護理質量控制對護理質量影響的研究論文10-09
施工技術對建筑安全的影響研究論文10-09
基礎護理學課程改革研究論文10-09
小學教育課程規劃特點研究論文10-09
地域建筑文化課程改革研究論文10-09
關于研究生ESP課程設置與教學研究的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