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藝術概論》課程建設與創新研究論文
《藝術概論》從學科上講,屬于藝術學范疇。藝術學是系統研究有關藝術的各種問題的科學,包括藝術理論、藝術批評、藝術史。對于學習藝術的學生,對于理論的掌握十分重要。每一位有成就的藝術家,大多數都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典范。中國有嵇康、顧愷之、梅蘭芳,西方有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他們既是優秀的藝術家,又能通過對藝術規律的發掘成為一流的總結者。但是,高校藝術專業的學生,對于理論的學習常常認識不足,一方面有輕理論,重創作的傾向;一方面對于深奧的理論,有畏難情緒,裹足不前。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教法上不斷創新,立足學生現狀,步步引導,將他們帶進藝術理論學習與研究的大門,讓他們深切領略學問的魅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可能性與重要意義。
以下,將從三個方面探討藝術類高校《藝術概論》教學中如何深入淺出、寓教于樂的方式。
一、引導學生意識到理論的重要意義,引發學生探究理論的興趣
為了引發學生興趣,教學中首先從他們普遍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入手。比如,許多學生喜愛觀看電影電視,有為數不少的追星族。那么,課堂上則向他們提示:美國好萊塢國際巨星如云,但是只有一位,在去世之后得到了國家為他降半旗致哀的殊榮。許多同學的興趣立刻被調動,想知道是哪一位明星?為什么?
此刻,教師的回答是:是當時被譽為“喜劇王子”的英國籍的明星勞倫斯·奧利弗。為什么會降半旗?不僅僅因為他表演上的成就,最為關鍵的是他在理論上的貢獻。他為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改編為電影制定了一套規范,莎士比亞的劇作原本為舞臺劇,奧利弗成功地將它轉化為電影的形式,并成功保留了原作的精神,而且人們發現,他制定的這一套規范,很難后人被超越。
由此,剛剛接觸理論的藝術生,很快對理論的重要性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并隨即想了解理論和藝術的關系到底何在?
隨著這一問題的產生,教師順應這一心理傾向,繼續介紹理論對于藝術創作的意義:從理論起源的角度來講,藝術魔力無邊,但是,人們對于藝術常常不甘心只流于體驗和欣賞,想留住它,想再創造,希望發掘出藝術魅力的展現中具有規定性、規律性的東西。希望以理性分析和歸納的方式讓藝術中的魔力因素凝固下來,成為可追溯、可復制、可再現的永恒原則——也就是藝術得以存活的它的靈魂,它的心。
這便有了和藝術的起源、繁榮、流衍并駕齊驅的藝術理論。
讓學生認識到,作為藝術的起源、過程、范圍、規則的形而上抽象提煉的理論,在藝術的創造、發展過程中意義非凡。理論家們希圖以此勘破藝術的秘密,尋求一種放之四海,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的審美規范。這一理論提升的努力,與藝術創作并駕齊驅,相互影響,與時俱進。同時,在隨后的教育過程中以實例演示的方式,讓學生們逐漸了解先進、超前的藝術理論,如何能推動藝術的極大發展。許多學生對前衛的后現代藝術感興趣,比如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大師達利,他的作品前衛、怪誕、夸張、扭曲、深刻,正是受到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以及精神分析理論的影響。
在講解的過程中,則從達利的自傳開始,以藝術家創作的真實的心路歷程,讓學生們清晰地認識到達利的作品是如何解析自我,如何借鑒弗洛伊德心理學的“三我”層次,來建構自身嶄新的感知方式、創新藝術表現手法。從其作品實例的分析開始,由此層層深入,從作品進入到理論玄奧的世界。生動形象、由淺入深的講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學習的熱情。
二、結合實例,讓學生形象地見識理論與創作的密切關聯
藝術學院學生,因為高中階段相關文化知識的積累比較薄弱,對于藝術作品、對于自身所從事的專業認識不足,停留在比較感性的階段。而且由于中國文化在近現代之后出現的斷層,對于藝術內涵與思想性的感知與把握相當欠缺。而中國的藝術家,若要真正達到大師的境界,有前途、有潛力,將來其作品能夠參與國際競爭,對于理論的關注與掌握相當重要。
所以,在課程講解的過程中,讓學生見識經典作品與深刻理論的關聯是教育中的重要任務。但是這一問題雖然亟待解決,但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課堂上將理論與經典文化結合,有效地傳授知識并激發學生的神圣感、好奇心是必須做到的關鍵環節。
例如,在介紹美國藝術理論家蘇珊·朗格的“藝術是情感的符號”這一觀點時,結合《紅樓夢》分析,在偉大的作品中,一個真正的大藝術家,是如何開掘情感、升華情感。結合“情感說”的理論闡釋與來源,讓學生們了解《紅樓夢》是如何突破狹隘的“情”的范圍,寫廣義的、遼闊的情感。正如《紅樓夢》開篇所言:世俗寫男女之情的作品,“動不動就才子佳人,千部共出一套。滿紙潘安、子建、西子、文君……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間撥亂,如劇中之小丑然。”而《紅樓夢》則突破了這種淺薄的定勢思維,超出了一般的男女私情,功利之情,寫天地古今男女不能盡之情。故事中既有寶玉與黛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純真愛情,也有更多的純潔又深厚的友情、同情、關愛之情。如寶玉與晴雯,互相尊重、平等相處、相互扶持,突破了封建時代主仆之間的尊卑;寶玉與香菱,相互信任,寶玉為香菱找裙子一段,突破了禮教對女性的壓抑、歧視。再如寶玉對劉姥姥虛構中的女孩念念不忘,盤算著去拜祭她的亡魂。
在一個嚴酷禮教統治飛環境中,主人公偏要做一個情感的采集者,珍視情感的每一處幽暗的閃光,達到崇高圣潔的人生態度的境界。
這種經典分析的方式,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陶冶了年輕人的心靈,同時深刻地體會到“情感論”所闡發的豐富內涵。
三、從實用的角度出發,在理論結合實例分析的過程中,教導學生將來寫作論文、以及藝術批評的方法
激發學生興趣,不僅有教授知識的長遠需要,也有解決學生當下實際問題的需要。藝術評論、
學術論文
相關信息
學術語言文言化的復古傾向--一個值得關注的語言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淺析“教學學術”視角下大學教師教學責任意識剖析傳播學術中的“歐洲中心主義”——亞洲中從Ontology的譯名之爭看哲學術語的翻譯原則試論新聞學學術規范研究的依據與路徑論析大學教師教學與科研的學術責任中學的學術:一個亟待關注的話題試論學術嬗變中的教育創新環境法學的學術特色與貢獻
與學生高中階段所寫的讀后感、觀后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何在教學中逐步引導學生實現這一轉換與提升,也是大學本科階段必須面臨的問題。
教學的第一步,是讓學生了解,藝術評論與論文和一般觀后感相比,在理論上的要求更加嚴格、規范。它們必須以一定的藝術理論為標準、為評價的依托,對某些具體的藝術作品、創作者進行分析與評判。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將優秀的藝術評論作品介紹給學生,更有示范作用的是在講授的過程中,將一種理論的分析介紹用學術論文的方式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就能得到直觀的學習。前提是教師備課的環節即成為論文寫作的環節,一步一步,教學生如何列出分析層次,層層深入地說理,并最后提出個人的見解。
例如在講解“藝術模仿自然”這一藝術本質說時,結合《孔雀》這部經典電影,分析藝術是如何在模仿現實生活的自然。在介紹這一學說的歷史源流與內涵之后,結合影視作品中的實際,展開討論。首先,藝術如何模仿生活的真,如何誠實、到位地還原影片中的時代場景,讓觀眾首先建立發自內心的信任感。其中包括環境的真、人物的真、情節的真,細節的真;其次,藝術如何模仿生活之善,藝術家如何尊重日常生活,以更真切博大的胸懷揭示殘忍真相背后的深情與溫暖;第三,藝術如何模仿生活之美,如何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展現詩意的美,展示理想主義的光芒。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老師的引導下,結合自身感受,層層推進,逐步領略藝術理論的延展性與深刻性。在這一過程中,模仿老師授課布局與推進的方式,得到學術與思想的訓練,最終進入到理論學習與研究的大門中。
總之,藝術理論的學習,在當今藝術類本科生的課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涉及到藝術作品的靈魂、精神是否能被真正領會,以及學生在將來的創作中能否借鑒當代藝術理論研究的成果,體驗辨析、融會貫通,臻于經典的問題。
但是,在學習的開端,教師有責任循循善誘,幫助他們克服陳見與畏難,興致盎然地進入到理論豐富多彩的世界,以此擴大藝術思想的視野,懂得已有的范圍,認清自身所處的位置,確立目標,勵精圖治,尋找藝術思想創新的可能。
【《藝術概論》課程建設與創新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數字媒介時代藝術概論課程改革的論文10-10
藝術概論論文1500字11-14
西藏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分析論文10-11
化學教育的創新研究論文10-11
我國財稅體制創新研究的論文10-12
數控課程設計研究論文10-11
研究生學風建設方法研究論文10-11
公共藝術模型設計研究論文10-11
國土文化建設研究論文10-10
數學教學創新教育的研究論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