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康德道德哲學的情感問題
康德道德哲學的情感問題
摘 要:康德道德哲學主要指《實踐理性批判》以及《判斷力批判》中由道德向審美過渡的環節及內容,康德的哲學被冠之為“純粹的”就是因為他的哲學是從先驗的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他排除外界的感性的、經驗性的因素去建構道德法則,但本文卻是要在康德理性批判哲學的基礎上以情感為切入點,試圖說明道德情感即“敬重”作為道德法則由內向外實踐的動機,不但對道德形而上學起了重要的外化作用,而且第二批判也是通過敬重的道德情感過渡升華為第三批判的崇高的審美情感。
關鍵詞:道德感情;哲學
一、道德情感的內涵
在康德之前,沙夫茨貝利、哈奇遜等使用過道德情感概念,他們把道德情感看作為判斷道德的來源和標準,他們認為道德情感是天生的,它讓我們擁有了分辨善惡的能力,而康德卻不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他認為道德情感不是道德判斷的標準而是道德的動機。
那么,康德是怎樣界定道德情感的內涵的呢?首先,康德把情感分為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感,前者是內感官接受外界刺激的“病理學的情感”后者是純主觀、不提供認識的,它的根據和對象都是理性的,換句話說,“盡管敬重是一種情感,它也畢竟不是通過影響而接受的情感,而是通過一個理性概念而自己造就的情感” 即敬重不能歸為那種偏好或私欲的完全以外在的質料為對象的“病理學上的情感”。
敬重遵循道德律,因而它會否定偏好、感性沖動,對道德律的敬重是通過智性根據起作用的情感,其實質是純粹實踐理性在拒絕了與它相對立的感性沖動后為唯一起決定作用的道德法則取得了尊嚴。
其次,道德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康德認為要使道德法則能夠影響人的實踐行動就需要一個強大一點的動機,因為很多時候理性是軟弱的,敬重就是這種出于對法則的純粹敬重而不需要其他欲求的決斷,它作為道德法則向外實現的動機,能夠讓善良的意向“嫁接”到它上面來并予以認同,而感性的沖動則不會給人道德價值,但是敬重的道德情感卻會培養人的道德意向,提升人的靈魂,發現人的價值,改善人的品格。
所以,道德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學體系中的地位還是很重要的。
二、道德情感與崇高
敬重在《實踐理性批判》里被康德看做是來源于純粹理性的一種對道德律的尊重與服從的情感,崇高在《判斷力批判》中被看做是對純粹理性的理念的表現,二者在來源上、對象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就連讓人產生的感覺也非常的相似,我認為崇高是對敬重的道德情感的升華和提高,崇高作為一種審美情感是以敬重的道德情感作為基礎的,否則崇高則不可理解。
崇高與敬重的相似性主要表現在:第一,都是先痛苦而后愉悅的情感,敬重是拒絕感性的要求而使人感到痛苦,在遵循了道德律后又瞬間意識到了道德法則的尊嚴,從而獲得了愉悅的感覺,而崇高給人的感覺是“消極的愉快”,自然對象刺激你形成一個表象,但這個表象無法呈現直觀到的自然,它以形體的龐大或數量、力量上的巨大給你造成恐懼的表象,而這時只有尋求理性去使感官表象與理念相符合,讓理性去把握這種望塵莫及的對象,感性物的刺激引發了崇高這種絕對大的理念,其實質是對理性本身的認識。
第二,崇高與敬重產生的根本在于理性而不是刺激它的外物。
第三,都對道德有引領和奠基作用,前文說過敬重是道德法則實踐的動機,康德說美是德性的象征,這里的審美,主要指美和崇高,但是康德更重視崇高,因為崇高比美更具有接近道德和絕對善的傾向,也就是說崇高比任何審美形態都要高一個層次。
因而康德更重視的是崇高對道德的啟示作用,“智性的,本身自在的和目的善從感性上[審美上]來評判,必須不被表現為美,而寧可被表現為崇高,以至于它更多的喚起敬重的情感(它蔑視魅力)而不是愛和親密的眷戀的情感。”
總之,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多處提到崇高具有道德價值,因而由敬重到崇高的升華正好溝通了《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而兩大批判要解決的是道德與審美的先天根據問 題,而《純粹理性批判》考察的是知識的先天根據問題,我認為三大批判的指向是第二批判,對于康德而言,技術理性只是工具,需要實踐理性的指導,技術理性可以對大自然形成知識,并為人類所利用,但如何使用要與道德、倫理相結合。
而審美作為德性的象征,我認為也是對自然概念的補充,審美能夠通過對自然的感動和驚異來追問世界,通過訴諸道德情感將人指向了實踐理性,鄧曉芒老師還認為康德的自然目的論的終極導向是道德神學,總之,道德哲學在康德的三大體系中占有核心位置,而道德情感無論是作為敬重也好,作為崇高的基底也還,都對兩大批判起到了溝通和中介的作用。
三、道德情感的培養
康德認為審美從根本上說就是對道德理念的感性化的評判能力,而這種能力必須建立在道德情感的較大的感受性上,所以“對于鑒賞的真正入門就是發展道德理念和培養道德情感,因為只有在感性與道德情感達到一致時,真正的鑒賞才能具有某種確定不變的形式。” 因此,道德情感有助于理性存在者道德性的完善,我們也就被賦予一種間接的義務去培養道德情感。
那么,如何培養道德情感呢?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入手,一個是對自己的義務,另一個是對他人的義務。
對自己來說就要珍視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和自由,珍惜自己的身體,無論遇到什么事都不要自殺也不要沉溺于性的享受,因為大自然賦予我們對性的愛是有目的的,就是繁衍后代,它是為了保存物種而規定的,而現在很多人利用性去滿足自己低級的欲望,這在康德看來就是對自己理性和人格的侮辱和踐踏,康德將這種把自己貶低為動物的行為稱之為“性愉快上的自取其辱”。
因此人要時刻保持自己理性的清醒,因為德性不是一勞永逸的,很容易沉淪,人的每一次實踐都是道德情感、良知和道德律的充分參與下才得出的,所以,我們要通過培養道德情感來滋養道德的心靈,每一次德性的練習都是對道德律的遵循與實施。
參考文獻:
[1]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下,鄧曉芒譯,楊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11年.
[2]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3]王福玲:《康德尊嚴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康德道德哲學的情感問題】相關文章:
基于道德哲學的視角論文范文10-11
康德語錄名言錦集11-14
淺析康德論有道德價值的行為10-26
淺談康德哲學中的人的使命論文10-08
淺論康德與孟子倫理思想之比較10-26
論康德道德思想中的責任的哲學理解論文10-09
關于康德思想研究的一篇碩士論文10-07
康德與荀子德福統一論倫理思想比較10-26
《問題與問題解決》教學教案10-07
簡歷問題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