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前縣鄉財政面臨的困難與對策畢業論文
許多人對于我國的縣鄉財政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非常關注,縣鄉財政是我國 我國財政體系中的基礎。在這里,小編給你們帶來一篇關于我國縣鄉財政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畢業論文,歡迎大家閱讀,點評。
縣鄉財政是我國財政體系中的基礎環節,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對整個國家財政收支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縣鄉財政能否走出困境,關系到國家財政的振興和國家政權的穩定,關系到經濟能否快速發展,關系到小康社會能否如期實現。因此,直面縣鄉財政難題,積極探討解決對策,促進財政工作良性發展刻不容緩。
一、縣鄉財政困難現狀
(一)縣鄉經濟總量小。目前許多縣鄉經濟缺少充滿活力的、市場前景廣闊的支柱產業,民營經濟比重低,經濟增長緩慢,經濟總量小。區域經濟結構還未從根本上得到合理調整,主要依賴農業經濟的縣域二元結構尚未改變,傳統農業仍占主導地位,缺少工業支柱產業,工業化程度低,第三產業特別是新興服務業發展慢。近年來,我縣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積極推進縣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先后培育了食用菌、電線電纜、板材加工等支柱產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由 1996年的58.3% 、20.7% 、21.0% 調整為31.8% 、41.7%、 26.5,但仍然沒有改變以傳統農業為主的二元經濟結構。
(二)財政總體實力弱。一是財政收入總量小。縣鄉經濟總量小從根本上決定了財政收入總量必然小,同時由于經濟效益低下,增長速度慢,使財政收入增長空間狹窄,人均水平低。特別是隨著農業稅稅率降點政策的落實,近年內縣級一般預算收入總量不會有大的增長。二是從財政收入結構來分析,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決定了縣鄉財政收入結構中來自農業的比重大,來自工業及第三產業的比重小,來自企業的稅收過低,而其他收入所占的比重過大,財政收入的質量不高。如我縣 2003年的縣級地方財政收入中,來自農業四稅的收入占61%,來自企業的收入占28%,其他收入僅占11%.
(三)政策性減收明顯。近幾年,國家陸續出臺的一些減免稅政策,對縣級財政產生了很大影響。主要有2004年起省財政對體制下劃的省級收入以2003年為基數全額上解,同時對工商稅中的主要稅種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三稅按照超收部分的20%劃為省級收入;提高國稅起征點;取消降低煙葉特產稅外的農業特產稅;推進農村稅費改革等,使縣級財政直接、間接獲取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性資金大為減少。僅2004年農業稅降低3個百分點,我縣就減收2996萬元(其中農業稅正稅2447萬元)。
(四)財政支出增長快。一是政策性財政支出增加較快。1999年以來,國家先后 4次出臺政策,上調干部職工工資,人均上調工資達350元,按照每個縣財政供養人員25000人估算,每年須新增財政開支10500萬元。同時按照政策規定,農業、科技、教育支出要求按超出同期財政增長比例增加,使農業、科技、教育支出基數越滾越大。二是財政供給人員多,“僧多粥少”問題嚴重。龐大的財政供給人員除帶來工資等剛性支出壓力外,社會保障以及調整收入分配等相關隱性支出的壓力隨之增長,成為縣鄉經濟發展的沉重包袱,是當前財政改革面臨的最大困難。三是復轉軍人的政策性安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收支缺口。
(五)社會保障缺口大。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求建立健全日益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其主要目標一是弱勢群體實現應保盡保,二是不斷提高保障標準。近年來,圍繞實現這一目標,縣鄉納入社會保障的群體不斷擴大,支出不斷增加,社會保障缺口有不斷增長的趨勢。一是養老保險缺口。國有企業是養老保險的主體,目前縣鄉大部分國有企業因經濟效益不好,一方面無力繳納養老保險費,一方面使過多的冗員進入社保圈,形成個人賬戶空賬及企業欠繳基金缺口而由會由財政承擔。據測算 2003年我縣養老保險缺口達300萬元,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失業保險前景并不樂觀。目前,縣級失業保險存在覆蓋面窄、職工參保率不高、參保單位欠費嚴重、多數破產企業沒有有效清償等問題。三是最低生活保障線缺口。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資金原本就是財政負擔,大量下崗人員壓向失業保險之后,便會轉而壓向“低保”。
(六)鄉鎮財政職能弱。一是地方稅體系不完善,地方稅中缺乏穩定且有規模的稅種,稅收管理權過分集中于中央,地方增減財政收入的自主權很小。二是省以下分稅制體制建設嚴重滯后,對縣鄉財政來說缺乏規范、透明的轉移支付辦法,沒有明確和嚴格的事權為依據,隨意性大。三是專項轉移支付需要配套資金,如國家對交通、通訊、能源、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投資的項目,一般都要求當地財政按比例配套資金,實際上剝奪了地方財政資金使用的自主權。四是國家確定實行農業稅減免政策后,對以農業稅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縣鄉財政來說,等于失去了最重要的財政自主權。
(七)縣鄉債務包袱重。特別是鄉鎮債務問題由來已久,根源復雜、牽涉面廣、化解難度大。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鄉鎮負債面達70%以上,債務總額保守估計也在2000億元以上。2002年審計署對中西部10個省、市的49個縣(市)進行審計調查發現,止2001年底,49個縣(市)累計債務達163億元,相當于當年可用財力的2.1倍。縣鄉債務問題既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甚至影響基層組織正常運轉,又加大了財政運行風險,還可能造成農民負擔反彈。
二、縣鄉財政困難成因分析
形成當前縣鄉財政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既有運行體制上的,也有工作機制上的。綜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縣鄉經濟基礎薄弱。縣鄉財政困難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緩慢,造成財政實力不強,特別是內陸欠發達地區,表現尤其突出。一是工業支撐不強。缺少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稅收貢獻多的工業企業。一些改制企業和新上企業由于剛剛起步,還處在享受優惠政策和涵養養稅源期限內,對財政的貢獻較小。二是農業基礎不穩。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產業結構調整慢,綠色、優質、高效的農產口基地規模小,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農民增收的步伐緩慢。三產結構不優。低層次和傳統產業占據基礎地位,占GDP的比重相對較小,特別是房地產、信息、現代物流、旅游、保險、教育、中介咨詢、社會服務新興的第三產業發展不快,對經濟、財政的貢獻作用還不大。
(二)財政體制有待完善。現行財政體制存在財力層層向上集中的機制。表現在:(1)中央集中的程度顯著提高。1993年,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是22%,2002年上升為54.9%。中央財政比重提高就意味著地方財政比重下降。適當集中財力和財權,增強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是必要的,但如果集中的程度過大,集中的速度過快,必然會對縣鄉財政造成負面影響。(2)分稅制改革后,省、市兩級政府的財力集中程度也在不斷加大。省以下財政體制的一個共同點是采取層層集中的策略,盡可能多地從下級財政抽取資金,將收入多、增長潛力大的稅種全部或高比例地上收。這樣,處于基層的縣鄉自然困難。
(三)財政減收增支嚴重。一是專項轉移支付需要配套資金。如國家對交通、通訊、能源、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投資的項目,分散掌握在多個部門手中,一般都要求當地財政按比例配套資金,項目爭取得越多,配套的資金也越多,實際上剝奪了地方財政資金使用的自主權。而且越是困難的縣鄉,越難以保證配套資金,爭取專項資金的難度也越大。二是中央出臺一些導致縣鄉財政增支減收的政策,而且要地方自行消化,使地方財政支出責任加大,非常被動。如干部、職工調資,農業稅減免等政策的出臺使縣鄉財政收入大大降低,支出卻卻大幅增加。
(四)事權財權分配失衡。財力層層向上集中,按理也應將職能和支出責任上收。但在財力集中的同時,職能和支出責任卻不斷下放。目前,縣鄉政府需要承擔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環境保護、義務教育、國防建設、行政管理等諸多責任,而且還要承擔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責任,許多還是主要責任和“無限”責任。況且下放的職能和責任通常是剛性強、支出大、管理嚴、責任重,對并不寬裕的縣鄉財政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五)政府職能轉變滯后。機構膨脹,人員臃腫,財政管理水平低。主要表現為:(1)包攬了過多經濟管理職能。由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縣鄉財政包攬過多經濟建設和管理職能,不善于運用市場規律和市場機制來駕馭和調控經濟,不是通過政策去協調、調度資金,而是強制財政出錢或擔保,有的把財政資金投入到競爭性領域,直接興辦企業,往往是虧損或形成高額負債,而必須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又沒錢保障。(2)一些地方不考慮財政的承受能力,建設辦公樓、教學樓、修路以及進行其他公益事業建設,加上一些不必要的達標升級活動也相應增加了財政支出。(3)黨政機構設置要求上下對口,導致縣鄉機構臃腫、財政供養人員增多。
(六)監督職能發揮不夠。財政部門雖然制定了一些措施加強資金監管,但監督職能作用發揮的還不夠,還存有薄弱。
【當前縣鄉財政面臨的困難與對策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當前成本會計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畢業論文10-09
當前國稅工作面臨的矛盾及解決對策調研報告05-20
當前高中計算機教學面臨的問題及對策論文10-09
當前消防監督管理工作面臨的困難及應對措施10-08
關于當前國際金融面臨的沖擊論文10-09
財政分權對地方公共支出結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畢業論文10-09
旅游管理面臨的困境與對策分析論文10-09
淺談農業環保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10-05
跨國并購面臨的主要障礙與對策分析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