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談中學化學課講授的技巧論文
摘要:
眾所周知,不論是傳統的應試教育,還是新形勢下的素質教育新課標,講授仍然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然而,教學不止于講授,教學不僅僅是講授,試圖用“滿堂灌”的講授方式來獲得教學的完全成功,往往會適得其反。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正確處理“講”與“不講”,“多講”與“少講”,“精講”與“粗講”,“反復講”與“多種方式講”等的辯證關系,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中學化學 課堂講學 教學模式
一、“講”與“不講”。
上課要講,講要突出啟發性的引導、分析、闡述以及論證,要重視在激發學生思維積極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學語言的作用;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發揮教學語言的不同特色。或進行講述、講解,或進行講讀和講演。使“講”起到點撥、引導、解惑、總結,甚至是畫龍點睛,進而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上課又要不講,一方面,有些內容只靠講是不夠的。要通過實驗來進行認識,要通過自學來進行消化,還要通過反復練習才能獲得突破;另一方面,要考慮多給學生活動時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多讀讀、議議、練練,有領會、消化、掌握知識的余地。例如:高中化學學習了“物質的量與質量”的換算關系后,在進一步學習物質的量與氣體體積,摩爾濃度與溶液體積等的換算關系時,不必像前者一樣詳細講述。可先讓學生自行練習類似題型,然后通過對換算共同特點的比較分析,并結合“摩爾”定義,最終歸納總結出“摩爾”的綜合關系圖(m:質量;M:摩爾質量;V:體積;n:物質的量;N:微粒數;NA:阿伏加德羅常數;c:物質的量濃度;)
二、“多講”與“少講”。
“多講”不能簡單地停留在向學生灌輸一些教科書的現成東西上,而是蕩開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從各個角度不斷啟發,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能十分明確地突出重要的內容。
“多講”的語言要點如下:言之有物、言之有的、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味。例如:高中化學中的“鹵素置換反應”,如果僅僅停留在教材的幾步反應式上,就會導致內容的簡單化、線性化,應該從點到線,再到面的進行衍生講解。講授這一教學內容時,可以從“鹵素置換反應的實驗現象”、“鹵素的氧化性強弱”、“鹵素置換反應與金屬置換反應的比較”、“萃取及其主要現象”、“鹵化物的檢驗”、“鹵化物除雜”等幾方面展開討論,進而使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加深理解,在聯系的基礎上做到觸類旁通,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所講內容體會深刻,記憶清晰。
“少講”則是相對于“多講”而言的。有些內容,學生可以通過簡單的自學,動手實驗等方式掌握,這類內容要盡量少講;而另一些內涵豐富的內容,由于學生知識水平的局限,只能逐步深入,逐步完善。像分子、摩爾等的概念,如若初學時講得太多,急于將內容講透,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適得其反,因而,對于這些內容的講授,應該適當的“留一手”。
三、“粗講”與“精講”。
“精講”有以下幾方面的內涵:
1、要抓住核心,少講多練(精練)。
2、教材難點要講的準確(精確)。
3、要點要講的透徹(精深)。
4、重點部分要細講(精細)。
而這“精練”、“精確”、“精深”、“精細”之中都不能排除“多講”的可能。所以說,“精講”并不等于“少講”。關鍵是“精講”時要緊緊抓住難點、重點,揭示知識規律。講重點、講難點、講關鍵、講問題、講方法、講規律,講提綱挈領,把教材由多變少,由厚變薄,便于學生記憶掌握。例如鹽類水解,要緊緊抓住“弱”離子水解這一關鍵進行講解,通過各種例證歸納出“誰弱誰水解,誰強顯誰性”這一規律。
“粗講”一般采用講述法,對事實進行敘述或描述。例如,關于科學家的生平事跡,科學發展史,化學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化學與當地經濟的聯系,還有對一些常識性內容的簡介,新知識的展望等,要盡可能的粗講,著重給學生以啟示。盡量“粗講”一般不涉及內容的本質,所花的時間比較少,但教學語言仍然應力爭準確、生動,有感染力,要清晰,有條理。比如,講述我國在某一科學技術領域的突出成就或歷史上的重大發明時,要以飽滿的熱情,充沛的感情,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
四、“反復講”與“多種方式講”。
一些內容要“重復講”,重要的結論要“重復講”,某些實驗技能要“重復講”,一些在教材中多次出現的內容要“重復講”,必要的“重復”是學生熟練掌握知識的基礎。
“多種形式講”要在“重復講”的基礎上展開,這里有“同一”與“變化”的的辯證關系,在“重復”的同一基礎上展開“多種形式”的變化,在“多種形式”中包含著重復。有些內容在教材中重復出現,但每次重復都有一定的上升,例如氧化 —還原概念重復。包含著“得氧失氧”→“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的上升,包含著“電子轉移方法”到“氧化—還原配平”的提高;包含著“氧化 — 還原反應式”到“電極反應”的變化;
這里的“重復性”體現著“內容形式的多重性”。對于有些內容在“重復講”中效果不理想,就要考慮換一種形式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以教材為依據,以學生為主體,結合不同的內容,針對不同的對象,審時度勢、因材施教,將不同的方法結合起來,以最大限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最大熱情激發學生的能動性。
【談談中學化學課講授的技巧論文】相關文章:
談談英語本科畢業論文的現狀10-26
推銷與談判技巧的論文11-13
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論文范文07-23
論文開題報告撰寫技巧06-08
醫學論文的寫作技巧11-11
議論文寫作技巧09-28
論文答辯ppt制作技巧10-26
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11-03
論文答辯有什么技巧10-26
HT中學外出觀摩化學課心得體會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