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Smart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
Smart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下面帶來Smart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相關論文范文,歡迎閱讀。
Smart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1】
摘 要:從實踐出發,在幾個方面探討了Smart的應用。
首先,它改變了教師呈現知識的方式,使之更加靈活生動。
其次,它交互性強,可以幫助加強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自主參與意識。
當然,教師也面臨備課量大的現實。
同時介紹了Smart Notebook的使用過程和開發體會。
最后,指出了Smart擁有龐大的資源庫和記錄功能,為用戶的使用提供了便利。
關鍵詞:交互式;Smart;白板;課堂教學;計算機
我是一名中職的計算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長期使用多媒體教學,從剛使用時的興奮到大量使用后的疲憊和缺乏創新,使我深深認識到傳統多媒體的弊端。
然而出現了Smart白板后,我發覺以往的困惑和苦惱都一掃而光。
首先,傳統的多媒體教學主要以呈現教師的知識點為主,屏幕、投影機、實物展臺等設備只能幫助教師在課堂上“表演”,但不一定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和吸收知識。
而使用Smart Board電子白板來教學,相比于普通的多媒體講臺,其功能更為豐富、強大,且易于使用。
之前,教師講課,一邊要低頭操作電腦,一邊又要在黑板上書寫文字,轉換起來很不方便。
現在有了Smart Board后,教師能夠通過壓力感應界面來操作電腦,手指輕點即可完成原來鼠標的工作;同時,它書寫方便,完全代替了黑板的功能,真正做到了隨心所欲,指哪打哪。
使用它配備的電子筆,效果比用手指更好,無論是在PPT上做標注,還是在專用的Smart Notebook軟件中寫、畫,都可達到很好的效果。
因此,Smart Board改變了傳統多媒體教學中教師被牢牢固定在電腦前的窘境。
其次,Smart Board電子白板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展現自己的思想,由單向“灌輸”轉為雙向的“對話”和“互動”。
師生在“對話”和“互動”中形成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之間的交流,改變了以往“只能看不能摸”的單向的輸出方式。
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個性化的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增強課堂教學效率,強化記憶,提高成績。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總處于被動的一方,只能接受,缺乏探索。
即使在教師的要求下完成了任務,也一定真正掌握了,更不用說融會貫通。
而使用電子白板,則處處都可彰顯出教學互動相長的優勢所在。
如我在一節計算機課上講解計算機主板外部接口,通過Smart Board電子白板和自己制作的Smart Board notebook課件將有關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既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同時又能借助Smart Board讓學生主動上臺完成預先設定的任務。
比如將鼠標、鍵盤、顯示器等外圍設備的圖片通過指的操作連接到主板的相應接口處,如果連接錯誤會有提示信息,如果正確則有獎勵。
另外還設計了一些體驗和習題環節,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這樣,就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地提升,教學效果十分明顯。
當然,我們今后還可以逐步引入互聯網,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或者讓學生自己制作課件,進行展示,互相交流,更大程度地解開學生思想上的束縛,使學生從“讓我學”變為“我要學”。
當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利用Smart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課程的教學,教師的工作量不是變小了,而是變大了,往往準備一節課需要5至8倍的準備時間,比傳統備課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要多得多。
在實踐教學中,我們往往采用多人備課的方式提高效率。
今后,我們將發動更多的教師共同建立一個Smart課件庫,共同分享教學成果。
當然,利用Smart Board電子白板實現交互功能,遠不止這些。
Smart Board自帶的開發軟件Smart Notebook,界面十分人性化,使用方法易于掌握。
教師除了寫、畫以外,還可以將資源庫中的各種媒體組織起來,完成在辦公軟件套件中PowerPoint所能達到的效果,同時它還有很多針對教學而專門創設了探照燈、屏幕遮罩、魔術筆等工具,可以直接輔助課堂教學的開展。
如在呈現圖片時,可引入“探照燈”工具,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將圖片先遮罩起來,到課堂上時,通過“探照燈”來查看;在呈現課題時,可引入“屏幕遮罩”來實現課題內容從頁面的上邊到下邊、從左邊到右邊逐漸展開的功能,就像歌劇院的幕布一樣,收放自如。
如此功能,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樂趣,提升學習的興趣,同時也達到了學生探索學習的目的。
與現今的信息化手段教學不一樣的是,教師和學生可以直接零距離的接觸和操作白板,可以用筆或者手指直接操作課件,實現人機合一。
通過Smart,可以讓學生更加生動形象地掌握知識。
值得特別提一下的是,Smart Notebook擁有龐大的資源庫,提供了相當豐富的資源,按照學科組織,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
如在Author ware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資源庫中方便地找到需要的素材,完成相應的實例。
再如在物理課上講物體運動時,教師甚至可以用手指拖動相應對象,適時表現出運動的軌跡,而這些原本是要通過Flash等軟件做大量前期備課工作才能實現的。
另外,Smart Board電子白板具有記錄功能。
教師可將平時上課的內容錄在電腦里,存成相應的文件。
這樣,第一,可以引起教師和學生進行反思;第二,Smart Notebook可以將編輯過的內容保存下來以供日后參考,為今后的教學提供一個借鑒。
作為全球交互式白板的領軍者,Smart交互式產品的各種強大功能在教學的過程肯定還需得到更多更好的應用,同時也需要不斷地完善,這樣才能更好地輔助現代化課堂教學服務。
作為我們在一線工作的教師,我們更應該深入探索、研究交互式電子白板在課堂中如何更有效率地應用,把自己的課堂建立成獨具特色的互動教學資源平臺,從而開辟“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新天地。
職校《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2】
摘要:本文從職校《計算機應用基礎》這一門課程的開設與課程設置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適合該門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關鍵字:職校;計算機應用基礎
筆者從事計算機教學已有十多年,對職校的學生特點比較了解,本文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探討《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體會。
一、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習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計算機教學也如此。
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新時代,計算機技術是當今世界上發展最快、最廣的學科。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及信息技術革命的到來,計算機技術在各個行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基礎知識及應用技能已成為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基本需求,同時,熟悉、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已經成為勝任本職工作、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條件之一。
計算機已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一種工作工具。
在現代人當中,“不懂電腦,就等于不懂寫字”,這并不無道理。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倘若教師講課呆板、生硬、照本宣科,學生將容易失去興趣。
所以,要想學生學得好,就必須注意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例如,筆者在講解EXCEL電子表格的教學時,是這樣進行的。
首先,在一些媒體上查找到最近一年來職校生的就業信息,特別是與所教班級專業相關的信息,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知道職校生的就業前景,樹立學習的興趣與信心。
其次,再列舉一些前幾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先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讓學生看看這些數據,再設問:“你們看這種表示方法直觀性如何?有沒有更直觀的表現方法?”從而,引入圖表的課程講解。
又如,筆者在講解WORD圖文混排時,選擇了感恩班刊的制作,先使用對比法,展示兩幅不同效果的我校校刊的封面,讓學生去鑒賞,這樣學生就非常明顯地看出效果,從而引入圖文混排的內容。
再從我校平時開展感恩活動的圖片中,選取一些富有代表性的圖片,配上《感恩的心》背景音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新教學方法,實現因材施教
就讀職業學校的學生,絕大部分是偏向形象思維的,過深過多的理論知識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導致學生厭學的情緒。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必須大膽地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把在課堂上純理論的教學,改為項目教學或任務驅動式教學,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實現學習就是工作,通過模擬工作環境來實現有效學習。
把原來以教師師為主的教學方法,變為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方法,結合項目教學法、 任務驅動法、 小組討論法、生本教育等方法,使學生從過去一味依賴教師過渡到靠自己或小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改革,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個性得到了盡情的張揚,潛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現在粵北許多學校因為受客觀條件限制都采用“理論+上機”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有它的弊端,就是理論課上講的內容因學生得不到及時的練習,很容易忘記,如果理論課與上機課相隔的時間長一些的話,幾乎都忘記了。
所以有條件的學校,應該采用網絡多媒體教學平臺,可以直接在機房完成理論與實踐任務。
教師可采用每次課花二十至二十五分鐘的時間來講解理論知識,然后再讓學生練習;也可以講完一個知識點就讓學生練習。
讓學生在練習中發現問題,我們會發現,我們在講解過程中,學生都可能聽懂了,但是真正操作起來時,往往有些學生就會忘記。
只有不斷地練習,反復地練習,學生掌握得才夠牢固。
另外,還可以采用分組學習,一個班分成若干小組,小組人數以每組6—8人較為合適,每小組設有小組長,而組長必須是班上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擔任。
這樣便于指導同組的成員,期末對表現優秀的組長及小組進行加分獎勵。
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提高,從而也減輕了教師上機時輔導學生的負擔。
經過多年的嘗試,這一教學方法效果明顯。
這也是我校提出的“生本教育”的一種教學模式。
把教學過程的重點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逐步改變以往舊的教學模式,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真正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三、合理設置課程,強化操作能力
合理的課程設置是學生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體現。
對于《計算機應用基礎》這一門課程,結合每年十二月份由省組織的計算機等級考試。
合理地安排課程教學,而有許多學校都是從第一學期開始就開設這一門課,對于現在職校的招生情況來看,每年兩季都進行招生,故有春季班和秋季班,對于春季班的學生。
可從第一學期開始,這樣一到秋季恰好完成教學任務,學完就考證,以考證成績作為學生該科成績。
而對于秋季班,則可從第一或第二學期開始開設,若是第一學期開設,則第二年秋季還必須增加考證復習課時,否則,學生難以通過等級考證,以考證成績作為學生期末成績,實現“教” “考”分離。
不僅對學生是一種考驗,對老師也是一種考驗,大大地提高教學的質量,從而改變職校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
對于計算機的教學,還應該側重操作能力的訓練。
因為計算機教學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課教學,它具有很強的直觀性。
對于職校的學生,必須明確我們的培養目標,不是搞軟件開發,更不是搞科學研究,而是能利用計算機熟練地處理一些辦公事務。
因此,《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必須抓好“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熟悉教材,有的放矢地進行課程內容的篩選與教學。
比如,對于會計專業類的學生,應該側重于電子表格的制作與數據庫的應用;對于文秘專業類的學生,應該側重于文字處理軟件的制作與排版;對理科類的學生,則側重于電子表格與文字處理軟件的應用。
因此,選好教學內容后,就應著手設計教學過程了,這是每一位教師在上課前必備的一課,精心設計實操的內容,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效果,針對不同的學生對象,設計不同的實操題目,深淺難易要把握準確。
既有普遍性更要有特殊性,在大部分是基礎題上適當設置一些難題,不能讓學生學得過于簡單,也不能讓學生望而卻步,有效提高實踐操作能力。
【Smart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相關文章:
中職計算機教學中應用的探究論文10-09
在中職計算機應用教學中的實現論文10-08
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中的應用論文10-09
虛擬技術在中職學校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論文10-08
項目教學法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探究論文10-08
生本教育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中的應用論文10-08
案例在中職計算機網絡基礎教學中的應用論文10-08
實例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10-07
淺析翻轉課堂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論文10-08
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教學探究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