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標下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研究論文
新課標下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研究論文
摘要:在以往的中職學校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存在著純理論教學,以理論為主、以操作為輔等諸多不科學的教學模式,嚴重制約和阻礙了學生對計算機基礎技能的認識和掌握,也不利于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技術型人才。
因此,本文主要結合新課標下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及要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實踐教學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新課標;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研究;實踐教學
新形勢下,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IT行業技術的應用日益普及,人們的日常生活及生產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掌握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學會進行簡單的計算機操作,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各行各業的基本要求,可見,在各職業學校實現《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主要通過新課標下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其如何實踐等問題展開分析討論,為職業學校進行《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提供參考。
1《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及要求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熟悉和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入門課程。
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基礎教學,讓學生接觸并熟練使用計算機,了解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掌握基礎技能,并能夠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熟練運用這項技能。
為了提高學生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
根據教學目標,精心準備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案,靈活使用教材,并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入手,提高學生學習技能的能力。
2《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存在的問題
在中職學校中,實行新課標下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需要對中職學校以往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弊端有個大概的認識和了解。
2.1教學方法單一,缺少人機交互。
在當前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教學存在純理論教學、理論為主教學等教學方法單一的現象。
造成這種原因,大多是由于學校硬件設備的限制、教師教學方式有誤、對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認識不夠等。
教學方法單一,缺少人機交互,不但不利于教師教學工作的進行,降低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同時也會影響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及興趣。
2.2教師觀念落后,知識更新緩慢。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在進行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存在觀念落后的現象。
在教學中,多數教師只是結合教材知識進行講解,而對現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office軟件的更新缺乏認識,導致學生所學知識與現代技術發展脫軌,所掌握的知識在某些行業無法得到運用。
2.3考核體制片面,考核方式不足。
在實行計算機考核制度時,教師主要采用筆試的形式進行考核,或是筆試+機試進行考核。
純筆試的考核方式,并無法起到真正考核學生對技能的掌握情況;而筆試+機試的考核方式,則由于上級考試時間較少,并不利于對這門以操作為主的課程進行考核,難以了解學生的真實水平。
2.4學生基礎薄弱,知識掌握不牢。
此外,《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存在的另一個明顯問題,是學生基礎薄弱,知識掌握不牢。
在大多數的中職學校里,學生的計算機功底較差,部分農村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完全不通,學生學習能力也存在一定差異,當教師教學進度加快時,往往不能理解和掌握知識,致使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影響其深入學習計算機其他課程。
部分學生甚至因此對計算機知識失去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做出違反紀律的事,加大了教學的難度。
3《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及實例
為了解決新課標下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促使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獲得良好效果,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3.1在教學目標上,確立以學生為本的發展觀,知識向個性轉變。
新課標下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課程,應該更為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如沖動型、反思型、邏輯推理型,以細致見長型等等。
尤其是當今個性更為突出的90后、00后,如何設置不同性質的任務,來滿足學生不同個性需求,需要教師對中職學生的個性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從而促進新課標的完善,實現知識向個性的轉變。
例如:在進行計算機應用基礎理論教學中,以往教師都根據教材章節順序教學,不但講課方式毫無新意,同時也容易導致學生對知識掌握模糊。
在進行純理論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備課。
首先,將不同個性特征的學生分到不同組,盡可能讓每個小組組內成員性格都不相同,方便為學生量身定做任務。
其次,由教師布置小組內擅長邏輯推理的學生制定教學方案,擅長反思及心思細致的學生針對教學方案的結構是否合理進行推敲,技術見長型學生制作PPT,外向型的進行展示,并要求小組內學生每個環節都必須參與,讓學生能夠汲取到更多課程內外的知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2在教學過程上,由以教師為中心向師生互動轉變。
新課標下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因材施教,注重師生間的互動。
采取互動式教學模式,要以學生為“主體”,努力為學生營造適合學習的良好氛圍和自由想象的空間。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憑借他們各自的學識和能力,自主地對將要討論的進行思考和交流。
沒有了或者淡化了來自外界(諸如教師方面)的壓力和干涉,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思維會更為開放,討論的熱情也更為濃烈。
此時,教師在課堂充當的角色主要是起到組織同引導的作用,在局面即將失控的情況下,能夠及時地挽回局面。
例如:在進行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word文檔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將事先由頁眉和頁腳、字體大小、顏色、字體格式等功能隨意制成的頁面進行展示,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找出該頁面中運用了多少種word文檔的功能,并讓學生通過自主查找教材、討論和實際操作,將其列舉出來,教師從旁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字體布局是否還有更好選擇”、“除了圖片內嵌文字功能外,還有幾種模式?”以此來引起學生新一輪的思考和討論。
3.3在教學模式上,以探究為動力的學習觀,由行為向建構轉變。
新課標下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應該更為注重行為向建構的轉變。
通過在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的過程中,讓中職學生根據自己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和經驗進行建構,再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和尊重彼此觀點為前提條件,讓學生與小組成員分享自己的建構,并通過探究、自我批判和汲取他人觀點,產生新的建構。
例如:在powerpoint 2003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分組,并讓各小組成員根據以往自己對PPT的認識和了解,利用word文檔進行建構,要求建構內容必須包括對PPT的認識、功能和用途等,再利用課上10分鐘時間給學生小組進行討論,讓他們通過探究、歸納和自我批判,形成一個關于PPT知識的更為系統全面的建構,并利用20分鐘,讓各小組組長進行展示,從而實現教學的真正目的。
3.4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興趣。
興趣是人生最好的導師。
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若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教學工作或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融入到學生當中,參與學生的研究與討論,讓學生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氛圍下,發散思考,提高學習興趣。
比如在講解PPT的應用情況時,教師可以結合任務驅動型教學法,讓學生自行嘗試制作PPT,展示“PPT的實際運用情況”。
教師在旁邊加以輔導和參與討論,在發現學生有新創意時,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下學習,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還可以將學生的課余興趣轉換到學習中來。
例如在中職學生當中,喜歡課余生活的學生占了大多數,尤其是跟計算機相關的網絡游戲、網絡歌曲方面,更加受到學生青睞。
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學生這一興趣,通過對IE、360瀏覽器等的教學,結合與瀏覽器密切相關的知識、游戲等,讓學生帶著興趣學習,并形成自主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習慣。
參考文獻:
[1]王耀民,何文廣,曾華.淺談《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方法[J].中國科技信息,2012,10.
[2]雷鳴.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5.
[3]周俊杰.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教學的探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7.
[4]張苗苗.混合式學習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2012,4.
【新課標下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高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改革研究的論文10-08
高校轉型下計算機基礎課程研究論文10-08
計算機應用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研究論文10-12
職高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研究論文10-08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論文10-08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應用論文10-08
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論文10-12
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論文10-08
高職學院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研究的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