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改革研究的論文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能力培養;教學改革;目標;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15)23—0076—01
一、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目標
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計算機能力的重要任務。計算機能力是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專業領域問題的能力。計算機能力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操作使用能力,它是學生熟練使用計算機的基本技能;第二層次是綜合應用和設計能力,它是利用計算機解決專業領域問題的專業能力;第三層次是創新能力,它是前兩個能力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展。基于此,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目標是:以計算機知識為載體,以能力培養為導向,運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進行計算機能力和素養的教育,著力培養學生信息素養和計算機應用能力。
二、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和策略
1.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向各學科專業的不斷滲透,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必須與其他各學科專業交叉與融合。因此,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凸顯“面向應用、著眼能力”的特點,同時做到高職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信息素養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三年內不斷線。
2.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1)基于導學的教學方法。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采用“導學+輔導+自主學習+通過性考試”的教學模式。依托多元化教學資源,通過校園網開放測試系統,提供在線的課程信息資源;著重介紹立體化教材、網絡學習平臺、測試系統等學習資源和平臺的使用方法,通過導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2)多元化的學習模式。包括基于多元化課堂教學的學習模式、基于教師導學的學習模式、基于多元化教學資源的學習模式3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具體問題,合理運用多種學習模式,使學習過程更切合實際,更好地激發學習熱情。(3)教考分離的“第三方”課程考核方式。在第一學期的12月份和第二學期的5月份以學生所在系為單位集中報名,以通過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集中進行通過性考試。課程總評成績直接采用“通過性考試”成績,達到如下目標:①解決了大學新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參差不齊的問題;②創建了新型的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雙主體”教學結構。
3.與專業相融合的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應用。(1)基本技能型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采用教師邊講邊操作的方式,使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點和軟硬件使用步驟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和認識。這種模式適合于講授計算機軟硬件和網絡方面的基本知識、常用軟件的操作使用方法等教學內容。(2)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是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任務中蘊含了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也蘊含了需要的能力訓練要求,讓學生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在實踐中掌握所學的知識與技能。(3)案例式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出發,要求教師組織和編寫大量能配合知識點講授的各種案例,這些案例要求生動、形象,并貼合實際。(4)主題研究型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研究型學習。具體由學生形成小組,每個小組提出研究主題。課程講授過程中,每個小組結合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完成開題報告、階段性報告;課程結束后,每個小組通過課后的研究與設計,提交作品和總結報告。
4.“四位一體”的立體化教材的建設。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之一是立體化教材的建設。根據學科專業需求和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特點,要求立體化教材的構成部分各司其職,共同構成一個多元化的教學資源體系,最終形成紙質教材、在線學習活動指引、學習輔助光盤、實驗實踐指導、試題庫等立體化教學資源。
5.多元化信息資源與學習平臺的建設。多元化信息資源與學習平臺集成了基于網絡的在線學習系統和在線測試系統。信息資源與學習平臺包括教學資源的上傳、點播與下載,作業發布,網上答疑與討論,在線測試等模塊。通過信息資源與學習平臺可以將課程體系中所有的學習資源集中在一起,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教與學的互動平臺,以在線方式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測試環境,為教師提供網上教學和輔導功能。學習期間或完成后學生可以隨時進入測試系統進行在線測試,以檢驗學習效果。
【高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改革研究的論文】相關文章:
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論文10-12
基礎護理學課程改革研究論文10-09
計算機應用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研究論文10-12
高校計算機基礎的課程教學論文10-12
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文化邏輯研究論文10-09
高校計算機課程改革思考論文10-10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實驗研究論文10-09
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研究論文10-10
民辦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實驗教學改革論文10-10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模式改革策略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