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論文
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論文
摘要:《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中職學校開設的一門基礎課程,這門課實用性強。
我在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任務驅動法,用考核促進教學,充分挖掘學生潛力。
讓學生能在《計算機應用基礎》這一門課程上學有所得,教師能教有所悟,教學相長。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 教學方法 教學反思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目的是使學生了解計算機發展史,計算機的組成部分和硬件配置;認識計算機的功能作用;學習并掌握Windows操作系統的基本操作,掌握文字錄入及Office等常用應用軟件;了解互聯網相關知識,學會利用網絡獲取信息資源,進行信息共享。
這是一門看起來上課內容淺顯,但實際上并不好上的課。
面對學生原來參差不齊的計算機水平,如何讓計算機操作水平相差較大的學生能夠在同一課堂內靜下心來,學到他們想學的知識,每人每天能有收獲,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使學生能自發自覺地完成學習任務是我們每個任課老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1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現在大部分中職學生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差,缺乏對學習的興趣,入學目的往往就是混個畢業證書。
同一年級同一班級的學生之間的計算機操作水平相差較大,一個班里面,會有一些學生打字速度能有60漢字每分鐘以上,會上網、上Q、登錄郵箱,會下載圖片音樂電影;但是同時會有一些很少接觸電腦,不會用鍵盤,不會拼音打字,認不全26個字母,沒用過QQ,不會上網,甚至連打開關閉電腦都不會的學生,學生間計算機水平相差大,給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
講深點,基礎差的學生聽不懂;講淺點,基礎好的學生不耐煩。
第二,電腦課的教法大同小異,上課的一般流程是:先觀看教學課件、教師演示、學生觀看演示、然后學生上機操作、學生上交作業,最后教師對作業進行點評和小結。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
單一的課本素材和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產生倦怠和厭煩情緒,日復一日,重復同樣的上課過程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發展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第三,中職學生很少有看電腦課本的習慣,課本發下去時是新的,上面除了寫了個名字之外,其他地方都是空白,到他們畢業時,仍然很新,明明是課本上的知識,卻不知道;學生沒有上課帶筆,記筆記的習慣。
少數的學生開始時帶了,但看到其他多數人沒有帶,后面也跟著不帶了,不能堅持自己對的立場。
沒有做筆記的結果就是沒有復習,知識點記不牢,水過鴨背,課堂作業也是敷衍了事,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交,缺乏學習自主性。
2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水平
根據實際中的教學情況,我在計算機基礎教學過程中,嘗試培養學生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一課程產生興趣時,他才會主動去學,有主動探究的行動;學生想學,愿學,有了學習的動力,才會有在學習過程克服各種困難的毅力,最終才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感受到成功的收獲和喜悅。
學習的興趣是學生能對學習進行關注和能夠持續性地進行學習的保證。
任課教師在教學中就要采取適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2.1 上好每一節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教學內容的設計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上好每一節課,學以致用,善于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挖掘“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現在的學生都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類型,如果老師上課之前沒有明確地告訴他們,學這個軟件有什么用?學了之后有什么好處,學生學起來的興趣和積極性就不是那么高。
例如:教打字時,告之學生,學校每年都會舉辦打字比賽,比賽獲勝會獲得證書和獎金,30漢字每分鐘是將來能找到一份工作的底線;教計算機組成和電腦硬件配置,上課之前去市內電腦店寫好幾張2000到3000元左右的組裝電腦配置單,給學生分析比較,給學生講了上課內容之后,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比較、辨別,學這個可以判斷一些電腦品牌硬件的性價比高低;教WORD時候,明確告訴學生這個可以做個人簡歷、課程表、通知,以后一定用得著;教EXCEL的時候,明確告訴學生這個EXCEL用于數據統計和財務核算,舉個例子,讓學生同時用計算器和EXCEL電子計算表格算一個工作表里的結果,哪個更快?計算器點個半天,自動填充功能一下子算好一個表的數據,親眼所見更讓學生信服。
從而讓學生感覺到學習這門課是有用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2.2 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所有的教和學都要隨時根據課堂變化來進行調整,不管是什么課程,在教學中都需要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教師自身的教學風格、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等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去完成教學任務。
課程剛開始,在大多學生不會什么電腦操作的時候,用“先教后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的積累,先講課,后面學生跟著進行操作;當課程講授過半的時候,就應該改用“先學后教”的方法,在學生積累到一定的知識和能力的時候,這時就可以開始調動學生的主動探索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先讓學生試著先獨立完成作業,教師巡視檢查之后,再集中講評作業過程中的學生出現的問題。
學生在練習中發現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后,通過教師的講解,把不會的問題解決了,可以快速的掌握新的知識,印象更深刻。
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遇到問題時相互學習,因為不同能力的學生遇到的問題是不一樣的。
讓基礎好學生去幫助基礎差的學生,給幫助同學有相應的加分,提高學生互助的積極性,借助學生之間的互動,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讓學生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保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3 用“考核”促“學”,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用每天作業的考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是保證學生能“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手段。
在教學設計時最好能對學生進行日?己。
有對學習的愛好能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學習能力的發展。
但并非所有學生都愛好學習,能自覺地進行學習,對于沒有學習愛好的學生就需要用其它辦法來促進他們的學習,其中教學考核就是一個有力的手段。
學生為了達到標準的要求,就不得不迫使自己努力學習,養成一個學習自主性,從而促進了學生能力的發展。
在教學實踐中我采用平時成績考核辦法:即課程開始之前就找到上課班級的班主任拿到上課班級的學生花名冊,做成一個課程相關的EXCEL電子表格,上面有班別,學號,學生姓名,作業名稱和作業當天日期,嚴格從平時的第一次課堂作業開始就執行記錄每一個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
明確告之學生,完成平時作業的次數越多,質量越高,成績就會越高;反之,成績就會越低甚至可能要補考。
成績高低基本上由學生本人的努力程度決定。
學生有查看、下載全班所有同學的作業記錄的權限,這樣可以激勵、鞭策學生完成作業,使其不斷地超越自我。
一個作業或者幾個作業就能設置成一個學習任務,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能學到課堂知識,相互協作提高知識水平,培養同學之間的友誼,充分挖掘出自身的潛力。
一個學期的十幾個學習任務如果能做下來,這些學生基本上能夠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
4 根據教學需要調整教學內容,讓學生有充足的實踐時間
計算機是一門需要計算機理論知識的指導,但實踐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學科,我主張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讓學生了解理論知識,充分保證學生的實踐時間。
計算機主要是實踐,教師要少講,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要讓學生多練,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實踐所學。
愛玩是學生的天性,可以把上網作為一種獎勵,在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之后,檢查過沒有什么問題之后,可以連接二十分鐘的網絡,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每一節課都有完成作業的動力。
通過教學實踐證明,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是短期內就可以達成的;只有教師通過長期的觀察、思考、實踐、經驗積累。
教材的改進能與時俱進,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能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保持,能關注學生每一次課的成長,能因材施教,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趙蒙成.建構主義教學的條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2]程少偉.談行為引導教學法之項目教學法應用[J].職業教育研究,2005,(11).
[3]劉文靜.淺談項目教學法的應用[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8).
[4]王力強.photoshop圖像處理課程教學反思[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2,(4).
【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應用論文10-08
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論文10-12
中職衛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論文10-08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論文10-08
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中的應用論文10-09
對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探討10-06
微課程中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應用論文10-08
微課在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應用論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