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響《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效果的因素,并提出相應教學改革的方案。
關鍵詞:離職 計算機應用基礎 教學改革
一、引言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在高職院校是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而開設,旨在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高學生在計算機應用方面的素質,為將來運用計算機知識和技能解決本專業的實際問題打下一定的基礎。由于計算機的廣泛普及和中學計算機課程內容的加深,給高等學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內容和體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本人通過對這門課程的教學實踐,及對本課程在高職院校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關注和總結,借以淺析高職教學改革并提出以下具體教學改革方案。
二、影響《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因素
1.學生入學時的計算機基礎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參差不齊
對于高等學校的計算機教學改革首先還得在基礎知識方面下功夫,盡管有些內容在中學已學過,但在深度和廣度方面,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仍有差異。首先,要以計算機的應用能力為本,讓學生把計算機技術領域中最基本的理論和操作方法學深、學透、學全面,并能夠熟練地應用到實踐中去。其次,教學改革還要體現因材施教,要根據學生的不同來源、不同專業等特點進行教學。可采用開設不同層次的課程、分類指導等方法,以體現真正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教學改革理念。
2.課堂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教學目標對于整個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引領性,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師不應把教學目標只局限在完成“教”的任務上,而應注重考慮學生“學”的情況,甚至要考慮怎樣教才能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并掌握技能。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以動手操作為主的實踐性課程,在教學中,教師須明確并告之學生每次教學的目標、重點與難點,應知和應會的具體內容,且引領學生進行實踐操作以真正學到知識。
3.課程設置沒有充分體現學科特點
在設計教學時,應根據各學科自身的特點與要求來選擇教學方法、模式與組織課堂形式。由于計算機學科的特殊性,在教學方法上應盡量避免傳統的“板書+講解”的教學模式,而應在教學中以突出以實踐為主,將學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實踐任務中去。在課時安排上,實踐課時與理論課時的比例不應小于1:1,充分考慮學生在課堂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4.教學過程中忽略了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比教會學生掌握知識更加重要。目前的職業教育,過多注重單純的教學方法的研究,而忽視了對學習方法的指導。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為了保障學生在上機時間內按要求完成實驗任務,教師應細心輔導,學生應反復練習,體會通過某個操作所得的結果,尋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終達到能綜合運用的目的。尤其是在班級人數較多,學生整體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下,可以選擇“一帶一”教學互助方法,即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主要是由一些吸收能力較快,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對實踐能力稍弱的學生進行演練、示范操作。
三、《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的方案
1.教學目標的改革
掌握計算機基本知識的和具備計算機應用能力的當代知識分子知識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計算機應用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各專業的教學中應把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目標放在培養能力和面向應用方面,而不是獲取知識。在組織教學的整個教學活動中應以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自學能力為目的。
2.教學組織方法的改革
高校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的不同地區,有接觸過計算機并學習過一些計算機課程的,也有從來沒接觸過計算機和不知道計算機為何物的。我們把這些學生放在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課堂,用同一本教材,很可能會造成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而基礎不好的學生聽課吃力等現象,這勢必會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為此,我們可以根據人學新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差別,進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組織的改革,即實行分級教學。
3.教學時間安排的改革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特點是操作性強,若采用一周上兩節課、上兩次機的方法,
許多內容將因得不到及時鞏固而淡忘。比如:五筆字型輸入法的規則,不集中一定的時間上機操作是不可能掌握的。而且有許多內容也應上完課就立即上機實習才有效,比如漢字輸入法、字處理軟件的應用等。所以為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可以采取集中時間強化訓練。具體方案為:
(1)根據教學計劃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安排兩周左右的時間集中上《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可根據學校計算機房的承受能力,分期分批的進行。每一期學習結束就進行考試,這既便于考試的組織,又可減少學生期末集中考試的壓力。
(2)在保障實踐課時與理論課時的比例不應小于1:1的情況下,可以實施“邊學邊練”的教學安排,即安排1個課時理論課,緊接著安排1個課時的操作課,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所學到理論運用于實踐,有利于知識的掌握。
4.考試方法的改革
為了克服誰教誰命題誰評卷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增強教師緊迫感和責任心,應該推行“教考分離”制度,并注重三個環節:一是把好命題關,基本知識點可占80%以上;二是嚴格評分標準和評卷工作;三是科學地進行考試結果分析,即要求任課教師對考試成績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找出學生在掌握知識、運用知識上的長處和不足,并制定出改革措施和下階段學習的目標。
鑒于《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學科的課程特色,在實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考慮適當減少筆試,增加平時機考小測驗,并將測驗成績作為平時成績,讓學生運用平時所學內容進行實踐操作以達到考核的目的。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應面向應用、注重實踐,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利用計算機本身的資源優勢,進行實踐教學,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論文10-08
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思考論文10-08
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論文10-09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論文10-08
高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研究學術論文10-08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分析論文10-08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論文10-08
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分組教學的應用論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