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子宮腺瘤樣瘤臨床病理
子宮腺瘤樣瘤臨床病理【1】
摘要 目的:探討子宮腺瘤樣瘤的組織發生、臨床病理特征及鑒別診斷。
方法:對11例子宮腺瘤樣瘤的資料。
進行綜合分析。
光鏡觀察。
其中6例進行免疫組化標記。
結果:年齡21~58歲。
臨床表現無特征性,腫瘤好發子宮角、宮底處。
光鏡下表現為上皮樣細胞形成腺樣、腔隙、條索樣結構,有些上皮樣細胞可呈空泡 關鍵詞 子宮腫瘤 腺瘤樣瘤 免疫組化 臨床病理 鑒別診斷
材料與方法
收集本院病理科自1996~2008年經病理檢查診斷為子宮腺瘤樣瘤的病例,并全部經過復查。
切片經石蠟包埋,HE染色。
光鏡下觀察。
免疫組化選用抗體GK、EMA、WIM、鈣結合素、CEA、FⅧ因子。
采用s-P法。
試劑盒購自北京中山物技術公司。
免疫組化染色步驟按說明書操作。
結果
臨床資料:病人年齡23~56歲,平均39歲。
發生部位子宮角7例,宮底3例,宮體1例。
6例因月經過多,B超、CT檢查診斷子宮肌瘤。
其余病例無明確主訴。
有2例因其他疾病(宮外孕、卵巢腫瘤扭轉)行手術治療時發現。
11例中有9例得到隨訪,經過良好,無復發和轉移。
病理檢查:①巨檢:腫塊多位于子宮漿膜下7例,肌壁間3例。
直徑1~3cm,圓形、卵圓或不規則形,界限清楚,無包。
膜,質硬。
切面均勻,實性,光滑,灰白色或灰黃色,局部可見微囊,邊界不清。
②腫瘤主要由上皮細胞形成大小不等、形態不一腺樣及腔隙樣結構。
空隙內襯扁、立方、柱狀上皮細胞。
胞漿嗜伊紅性。
也可有一些細胞形成實心條索或呈空泡狀、“印戒樣”。
間質為纖維組織。
大多(7例)合并平滑肌瘤或伴平滑肌增生。
③免疫表現:6例CK、EMA、WIM、Calretinin均陽性表達。
CEA(一)、FⅧ因子(一)。
討論
組織來源:已爭論了多年,近年來已逐漸趨向為間皮來源。
本組觀察研究發現,在上皮細胞中、上皮及間葉性標記雙向表達與文獻報道一致。
臨床病理特點:①年齡21~58歲,生育或絕經年齡內均可發生。
②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少數有經量增多,大多無不適主訴。
B超和CT檢查均診斷為“子宮肌瘤”。
本組還有2例因其他疾病行剖腹探查時發現。
③多發于子宮角、宮底處,均在漿膜下、肌壁間。
④腫塊一般小至中等大小。
⑤大多伴平滑肌瘤或平滑肌增生。
文獻報道,合并平滑肌瘤是由于腫瘤刺激平滑肌增生所致。
⑥鏡下特征:上皮樣細胞形成腺管性、囊腔狀、條索或網眼狀結構,細胞為立方柱狀或扁平狀,腺漿豐富,無異型。
需注意的是:以空泡或“印戒狀”細胞為主時,極易誤診,特別是在冰凍切片中。
⑦免疫組化:上皮性標記CK、EMA和間葉標記VIM同時陽性,間皮標記Calretinin陽性表達。
鑒別診斷:由于該瘤極為少見,特別是以平滑肌成分占優勢時容易漏診,因此,在鑒別診斷方面應與下列腫瘤進行鑒別:①原發和轉移性腺癌和印戒細胞癌:由于腺瘤樣瘤鏡下邊界不清及在平滑肌間“浸潤性”腺樣結構或出現空泡、印戒狀上皮樣細胞極易誤診為腺癌和印戒細胞癌,但CEA(-),WIM、CK、EMA與Calretinin均陽性,即可排除腺癌。
本組有1例曾懷疑為平滑肌瘤內轉移性黏液腺癌,后經上級醫院會診并經免疫組化證實腺瘤樣瘤。
②血管平滑肌瘤:在腺瘤樣瘤出現以扁平細胞形成管腔結構并合并平滑肌瘤時,是易于誤診的原因。
但單個管腔與平滑肌無周圍環繞的對應關系,而且FⅧ因子陰性,即可否定血管平滑肌瘤的診斷。
③淋巴管瘤:發生子宮的淋巴管瘤也很少見。
但該瘤切面棉絮狀、質軟,囊腔較大伴多量液體,同時FⅧ因子陽性,即可鑒別之。
結合文獻資料及本組9例隨訪結果,均無復發和轉移,表明子宮腺瘤樣瘤是一種良性腫瘤,預后良好。
子宮腺瘤樣瘤15例臨床病理【2】
【摘要】 目的 探討子宮腺瘤樣瘤的組織發生、臨床病理特點、免疫組織化學表達及其鑒別診斷經驗。
方法 對15例子宮腺瘤樣瘤標本進行臨床病理、免疫組織化學觀察。
結果 其中單獨發生6例,合并平滑肌瘤各4例,合并子宮肌腺病3例,合并慢性輸卵管炎2例。
腫瘤表現為單個結節,光鏡下由大小、形態不一的腔隙構成;電鏡觀察細胞有明顯的微絨毛、橋粒和張力絲;腫瘤細胞AB PAS染色陽性,免疫組化Vim、Ckpan、MC染色均呈陽性。
結論 子宮腺瘤樣瘤可發生于各種狀態的子宮,仔細的大體檢查、組織學觀察并結合免疫組化染色可提高檢出率。
【關鍵詞】子宮腫瘤;腺瘤樣瘤;免疫組織化學
腺瘤樣瘤是生殖系統所特有的一種少見的良性腫瘤,對其組織來源曾有爭論,現經免疫組織化學和電鏡研究已認同為間皮來源,發生在子宮的腺瘤樣瘤則來源其漿膜間皮細胞[1,2]。
由于該瘤臨床表現和術前檢查無特征性,極易發生臨床和病理上的誤診和漏診[2,3]。
筆者對15例子宮腺瘤樣瘤臨床病理及免疫表型進行觀察分析,探討其組織發生、病理學診斷和鑒別診斷。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1月間因子宮良性腫瘤或瘤樣病變行子宮切除術或腫瘤剜出術患者1087 例,年齡34~57 歲,平均45.6 歲。
臨床表現為月經異常者8例,痛經或伴月經異常者4例,3例無自覺癥狀,但經體檢或B超檢查發現盆腔包塊或子宮肌瘤。
經病理診斷為子宮腺瘤樣瘤15例,占本院同期子宮良性腫瘤和瘤樣病變的1.38%(15/1087)。
術前均因發現盆腔包塊、月經不調、或(和)伴下腹脹痛而診斷子宮肌瘤或(和)子宮腺肌病行子宮切除術13例,單純腫瘤剜出術2例。
1.2 方法 標本均采用4%甲醛固定,取材、常規脫水、石蠟包埋切片,HE 染色,鏡檢觀察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與特殊染色。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采用EnVision二步法進行染色,所用抗體波形蛋白(Vim)、細胞角蛋白(Ckpan)、間皮細胞(MC)、內皮細胞標記(CD34)和S 100蛋白(S 100)均購自長島試劑公司。
2 結果
2.1 巨檢 15例中見腫塊8 例或瘤樣增生區3 例,直徑最大4.0 cm,最小0.8 cm。
大部分腫塊邊界清楚,而瘤樣增生區邊界欠清,無論腫瘤邊界清楚與否均不易剝離;腫塊或瘤樣增生區位于肌層8例,宮角部5例,宮底漿膜下2 例。
腫瘤均為單個結節,無包膜,切面實質性,灰白灰紅色。
2.2 鏡檢 ①光鏡:腫瘤由大小不等、形態不一的小管狀及腔隙樣結構組成(圖1),內襯扁平或立方上皮,有的如淋巴管瘤樣結構,腔內可見淡藍色物質及脫落細胞。
腫瘤中還散在大小不等空泡細胞,空泡大時整個細胞呈印戒細胞或脂肪細胞樣。
瘤細胞邊界欠清,胞漿豐富嗜酸性或淡染,核中等大小圓形或卵圓形,可見核仁。
無細胞異型性及核分裂相。
腫瘤間質為增生的平滑肌組織及不等量的致密或疏松的纖維組織,與周圍平滑肌組織不形成假包膜樣明顯界限;②電鏡:腫瘤細胞具有明顯的微絨毛、橋粒和張力絲,細胞間隙擴張;③阿辛藍 過碘酸雪夫染色(AB PAS):腫瘤細胞胞質和腔內內容物AB陽性表達,經透明質酸酶消化后呈陰性表達;④免疫組化染色:腫瘤細胞Vim、Ckpan和MC呈陽性表達(圖2~4);CD34和S 100呈陰性表達。
圖1 腫瘤由形態不一、大小不等的腔隙組成
圖2 免疫組化Vim染色陽性
圖3 免疫組化Ckpan染色陽性
圖4 免疫組化MC染色陽性
3 討論
腺瘤樣瘤是一種少見的發生于男女生殖道的特有的良性腫瘤,男性好發于附睪、精索,女性好發于子宮、輸卵管、卵巢。
子宮腺瘤樣瘤的發生率統計不一,1982 年Tiltman報告[4]占同期子宮良性腫瘤12%,1993 年張霸澤等報告[5]為3.1%,云徑平等[3]報告為5.8%,本組資料統計為1.38%。
發生率不同可能是由于本病缺乏特異的臨床表現,常伴有子宮多發性肌瘤和腺肌病,巨檢時如不是剖開每個瘤體仔細觀
作者單位:277102山東省棗莊市立醫院病理科(張亞 ), 婦產科(孫強)
察,易被忽略或無報告。
為了避免漏診,區別三者很重要,主要是巨檢取材時,子宮腺瘤樣瘤切面略呈灰黃色,見裂隙狀結構,無肌瘤的編織狀結構和假包膜樣結構,與肌層邊界欠清,手觸之滑膩感,腫塊往往靠近漿膜下尤其宮角處漿膜下。
此外,有文獻提出女性生殖系統腺瘤樣瘤以輸卵管最常見[6],而本組子宮腺瘤樣瘤發生率為1.38%,輸卵管卻未見發生,故作者認為子宮為女性生殖系統腺瘤樣瘤最常見部位。
巨檢取材如果不進行仔細的剖面檢查,對每個瘤體都作取材報告,就易造成漏診。
筆者認為在巨檢取材時的大體觀察也非常重要,子宮腺瘤樣瘤切面呈灰黃色,不如肌瘤時呈灰白色; 可見裂隙樣結構,質地較平滑肌瘤軟,編織狀結構不如平滑肌瘤明顯;與周圍平滑肌組織分界欠清,無包膜。
尤其在多發性子宮腫瘤時,注意與平滑肌瘤鑒別并多取材可以提高檢出率。
關于子宮腺瘤樣瘤的起源一直有所爭論,有中腎管、苗勒管、血管、淋巴管、間皮起源等各種學說[7 8]。
本研究支持腫瘤系間皮來源的觀點,腫瘤多位于漿膜下,部分區域見腫瘤與間皮相連;免疫組化染色示Vim和CKpan陽性表達,間皮細胞標記MC陽性表達,AB 染色經透明質酸酶消化后呈陰性表達(分泌透明質酸)。
本瘤診斷主要靠病理學檢查,因其形態學多樣性,對其病變特點不熟悉,易誤診為子宮的其他良惡性病變,如平滑肌瘤、脈管瘤或肌瘤變性等,甚至誤診為血管平滑肌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腺肌瘤等[3,9]。
由于腫瘤無包膜,與周邊肌層分界不清,加上管腔內黏液或瘤細胞胞質空泡,易誤診為腺癌或印戒細胞癌等[3]。
腫瘤有3 種類型:①叢狀型:由索狀或巢狀的立方形細胞組成,胞質嗜酸性,在部分胞質內見有空泡;②腺管型:可見大小不一的腔隙,被覆立方細胞,有時可見刷狀緣;③脈管型:管腔被覆扁平細胞[9]。
對照上述標準,本組大部分表現為脈管樣形態。
總之,子宮腺瘤樣瘤的臨床癥狀缺乏特征性,腫瘤體積較小,病理組織形態多樣性,并且易伴發子宮平滑肌瘤和子宮腺肌病等病變,伴同病變可干擾子宮腺瘤樣瘤的正確發現。
提示對子宮多發性腫塊應進行全面取材,尤其應重視對酷似小肌瘤樣腫塊的取檢,有利于提高子宮腺瘤樣瘤的檢出率。
參考文獻
[1] Tavassoli FA,Devilee P.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the breast and female genitalorgans.Lyon:IARC Press,2003:243 244.
[2] 趙學軍,王忠英,劉伯寧.子宮腺瘤樣瘤11 例臨床病理分析.實用婦產科雜志,2004,20(2):98 99.
[3] 云徑平,吳秋良,梁小曼,等.應用組化及免疫組化方法診斷子宮腺瘤樣瘤.癌癥,1998,17(2):102 104.
[4] Tiltman AJ.Adenomatoid tumors of uterus.Hisiopathology,1980,4:437.
[5] 張霸澤,王三錫.10 例子宮腺瘤樣瘤臨床病理分析.腫瘤,1993,13(4):190.
[6] Wheeler JE.Disseases of the fallopian tube.In:Kurman RJ.Blaustein’spathology of the femal gential tract.4th ed.NewYork:Spring Verlag,1994:546 547.
[7] 陳忠年,杜心谷,劉伯寧.婦產科病理學.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6:59 180.
[8] 黃維清,紀萍,魏紅軍.20 例睪丸和附睪腺瘤樣瘤的臨床病理、特染及免疫組化觀察.河北醫學,2001,7(5):388 390.
[9] 朱力,李寶珠.子宮和卵巢腺瘤樣瘤的臨床病理分析.中華病理學雜志,2001,30(1):43 45.
【子宮腺瘤樣瘤臨床病理】相關文章:
結腸息肉的臨床病理論文09-15
子宮肌瘤的護理10-26
腹腔鏡聯合胃鏡手術治療胃間質瘤的臨床療效及隨訪研究10-26
產后子宮如何恢復10-26
產后子宮的恢復方法10-05
女性溫養子宮的方法10-05
產后如何幫助子宮恢復10-26
臨床醫學生病理科見習教學的實踐與探究論文10-08
子宮肌瘤剔除術的醫學論文10-08
病理個人述職報告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