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秋戰國七雄的兵力分析
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后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諸侯國。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有關春秋戰國七雄的兵力分析,歡迎參閱。
齊國是在山東建立的諸侯國家,它的地域面積是在如今山東省的偏北部以及包括河北省的西南部分。
齊國的東邊是靠近大海的,所以盛產鹽巴,在它的西南部適合魯國和一些小國相連接,北部是和燕國相接壤,西部和趙國相接壤。
楚國的邊界最南端是在湘潭和衡陽,包括了湖南的全部地區,加上安徽大部分地區,以及江西地區的北部。
楚國的都城是在現今的荊州地區。
趙國的都城是在河北的邯鄲地區,它的區域面積包括了河北地區的中南部和山西的東北部,以及河南地區的北部。
韓國當時的區域是山西省里的東南部分以及河南省里的中間部分。
總體來說是西邊和秦國接壤,南邊和楚國相接壤,東南部是和鄭國有所交界。
都城是現今的新鄭。
魏國是如今的山西省的南部地區,河南省的北部地區,以及加上河北省的部分地區,就是魏國的全境。
燕國是如今河北省的北部地區以及山西省的東北方向的一部分地域。
最后是秦國,秦國是如今陜西省的西部地區。
總而言之,七個國家相互都是有所相鄰接壤,相互制約,又要相互防止鄰國侵犯。
戰國七雄兵力
戰國七雄其實是戰國的時候最后剩下來的七個諸侯國的總稱。
在春秋時期經過無數次的大大小小的戰爭之后,使諸侯國數量慢慢減少,一直到最后,只剩下七個實力最強的諸侯國,也就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也就是后來被稱為“戰國七雄”。
春秋末年的時候,經過了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斗爭和兼并,篩選下來的大的諸侯國主要是在西方的秦國,和中原地區北部的晉國,還有在東方的齊國、燕國,處于南方地區的楚國、吳國、越國。
在剛開始的時候秦國和燕國的實力相對來說是比較弱的。
七國之中比較強大國家是的是晉國、齊國、楚國、和越國這四個國家。
但是戰國初期的時候,齊國的實力是暫時弱于其他的三晉。
楚國雖然向東方進行了擴展,但是它北上和三晉去爭奪小國鄭國卻遭受到了失敗。
至于越國,它滅了吳國之后曾經興盛一段時間,但是進入戰國時期后,因為國家內部長時間的發生內亂,最后導致實力逐漸衰退。
因為戰國時期到現在時間跨度相對較大,而且年代來說也比較遙遠,所以要統計兵力數據是比較困難的。
所以以下這些是根據歷史史書以及一些歷史實物資料得出的結論:戰國七雄當然的兵力情況,首先是秦國,它的兵力大學是100萬不到一點。
楚國的兵力大約是超過100萬人。
魏國兵力估摸只有30到40萬人。
韓國的兵力也只有30萬人左右。
趙國略多,大約有50到60萬人左右。
齊國兵力差不多是60到70萬人。
最后的燕國兵力估計有40到50萬人。
戰國七雄七國簡介
經歷了春秋時期一系列的大篩選,各個諸侯相互廝殺 ,所以在弱肉強食的混戰中,使得數量眾多的諸侯國減少到了個位數。
到了戰國時期,只剩下了7個諸侯國,他們并稱為戰國七雄,分別是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
齊國有一個特產就是鹽,所以齊國比較富裕,同時也是一個文化中心,人才濟濟。
但是相比經濟實力,齊國的軍事實力就差很多,士兵總體不夠剽悍。
楚國本身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糧食充足,不用為溫飽擔心。
所以楚國的子民都是比較爭勇好斗,士兵總體來說比較兇悍,在和其他國家的交戰中一般可以取得勝利。
趙國是華夏族,是在北方建立的諸侯國。
魏國為了增強國力,采用李悝和吳起兩位重臣的變法,在魏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農業上進行興修水利工程,而且唯才是用,對于在農業上和戰績上有所貢獻的人進行獎勵。
韓國是七國里面的弱國,只有在韓昭侯在位執政時期,國家兵力比起以前,有所增強,當時一段時間也沒有侵略者。
秦國是七國里面實力排序最后的一個國家,是因為當時嬴政的祖先只是因為養馬養得好,所以得到了封賞,可是他的地位僅僅是一個大夫。
后來因為祖先保護周平王獲得了很大的功勞和獎賞,所以才被封為了諸侯。
當時初期的秦國地理壞境比較偏僻,實力不高,相對來說比較落后。
但是秦國后期的發展卻十分驚人,實力大大上升。
【春秋戰國七雄的兵力分析】相關文章:
春秋經典語錄11-11
春秋古城小學作文10-07
春秋左傳名句12-15
《春秋》心得體會04-05
梨園春秋教學教案10-08
淹城春秋樂園作文10-05
春秋淹城導游詞09-26
春秋淹城導游詞10-05
春秋伍子胥簡介08-01
春秋戰國人名謎語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