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兩漢農業進步的表現體現在哪里
漢朝農業的進步就是水排,耬車,下面我們一起里看看吧!
兩漢農業進步的表現:
1.工具的革新:耕犁上安裝了翻土碎土的犁壁,這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西漢農學家趙過發明了播種耬車,一天能播地一頃,極大提高了播種的效率
2.耕種方式的革新:二牛三人的耕種方式已經廣泛推廣,還出現了二牛一人的耕種方式。
3.興修水利事業:農耕區域擴大。
4.稻麥的廣泛種植,耕地管理技術進步較快。南方種植水稻,北方種植小麥。
5.農學研究的成就:《四民月令》《汜勝全書》。
犁壁:
在耕犁上安裝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犁壁的應用是一項重大進步,且比歐洲早了近1000年。
耬車:
耬車是一種播種工具,有三個腳,能同時播種三行,且開溝、下種、覆蓋任務一次性完成(漏斗存放種籽,耬腳末端裝有小鐵鏵,起開溝作用,一人扶犁,一個牽牛),一天可播種一頃地,極大提高了播種效率。
兩漢農業發展迅速的原因:
1.兩漢的前期,統治者注意修養生息,解放了大批生產力并且收取的田賦較低,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2.兩漢大一統局面下,政治穩定,社會清明,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
3.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用以及工具和技術的不斷更新。
漢朝兩次治理黃河:
第一次:西漢初期,黃河下游決口,十幾個郡縣遭受洪災,漢武帝下令治理黃河,親臨治河工地,命隨從的文官武將都去背柴草,堵塞決口。影響:經過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黃河下游沒有發生過大水災。
第二次:西漢末年,黃河水患又嚴重起來,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修河。經過幾次十萬人一年的辛勤勞動,疏通黃河,修建了千余里的黃河大堤。影響:黃河下游幾十個縣,被淹的土地又變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的八百多年里,黃河沒有改道。
兩漢時期的水利特色:
兩漢水利事業發展迅速并且有著明顯的特色,黃河流域以營建灌溉渠為主;江漢之間以修天然的陂池為主;東南以排水筑堤、變濕地為良田;西北則是利用雪水或者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兒井。
兩漢針對黃河泛濫,西漢武帝和東漢明帝都進行了大規模的黃河治理工程,取得良好效果。
漢朝治理黃河:
秦漢時期,因為森林破壞嚴重,黃河開始泛濫。漢武帝時,黃河下游決口,漢武帝發動數萬人搶修,還親臨現場,命令文武官員參與堵塞決口。東漢時,漢明帝命令水利專家王景治理黃河,使黃河下游兩岸被淹沒的土地又成為了良田。
【兩漢農業進步的表現體現在哪里】相關文章:
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論文10-11
兩漢漆器的工藝美學10-08
兩漢時期騷體賦的特征10-08
兩漢的經濟歷史教學教案10-08
論兩漢時期的西域屯墾音樂10-26
兩漢經學中的語言哲學思想10-05
關于兩漢紀行賦紀實性風格10-08
歷史兩漢經濟的發展教學教案10-08
怎么把你的專業嫻熟度體現在簡歷里10-08
進步之星評語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