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職教園藝技術專業改革
職業教育中園藝技術專業面臨巨大挑戰,我們必須進行有效改革,加強專業自身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職教園藝技術專業改革【1】
摘 要: 隨著我國園藝產業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中園藝技術專業也面臨巨大挑戰。
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進行有效改革,加強專業自身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本文闡述了職教園藝技術專業改革的指導思想,從學生培養模式、專業課程改革、師資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四個方面介紹了職教園藝技術專業改革的探索,供廣大同仁借鑒和指正。
關鍵詞: 職教園藝技術專業改革 指導思想 改革措施
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其功能日益多元化,這對職教園藝技術專業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
職業教育中園藝技術專業面臨巨大挑戰,我們必須進行有效改革,加強專業自身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現代化的職教園藝專業,作為培養新時期園藝人才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實現我國園藝業現代化的重任。
下面,我結合近幾年職教園藝專業教育教學經驗,從園藝技術專業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學生培養模式、專業課程改革、師資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介紹職教園藝技術專業的改革和探索,供廣大同仁借鑒和指正。
一、職教園藝技術專業改革的指導思想
以服務縣域經濟為宗旨,以就業為目標,以特色為導向,突出本校園藝技術專業自身特色和教學特點,為縣域經濟服務,努力為我國園藝產業培養積極創新、甘于奉獻、綜合素質過硬、掌握現代園藝技術的新型技能應用型人才。
二、職教園藝技術專業改革的措施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中職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一線的高技能、綜合型人才,我始終圍繞這一培養目標,根據我國園藝產業的自身特點,構建了新型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所謂新型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就是崗位、技能和項目三者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按照其教學思路,首先明確園藝崗位名稱,然后根據崗位確定學生所需要培養的技能,再通過實訓基地中項目實踐方式實驗,最后頒發相應的技能證書。
這種教育教學模式以指導性、整合性、高效性和實踐性為原則,逐步實現了變重傳承為重創新,變重理論為重實踐,變重專一為重綜合,變重個人為重合作,一切圍繞培養職教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組織教學和管理教學。
新時期園藝產業就業崗位要求畢業生不但掌握園藝的生產、管理和銷售等多方面技能,而且懂得與之密切相關的旅游、新農村規劃設計等。
根據新時期園藝產業就業崗位對畢業生的相關要求,我們對園藝人才的技能進行有效分類,一是具有扎實的基本公共素質,主要包括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創新思維和能力、反思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和良好的身體素質;二是過硬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計算機操作能力;三是扎實的專業技能,主要包括新時期園藝產業的生產、管理、推廣和銷售等方面技能。
基于上述技能特點,在技能培養中可以分解成學生基本素質培養、計算機操作、園藝果蔬花卉生產、果蔬花卉良種培育、園藝技術推廣、園區規劃設計等項目。
對于這些項目中的技能培養,我們可以通過組織職教學生參加相關技能資格證書考試,檢驗他們是否達到了相關要求,同時使他們體會到將來就業的壓力和氛圍。
2.園藝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職教園藝專業新課程改革要緊緊圍繞培養新時期園藝產業所需要的綜合應用型人才這一目標,強化課程設計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弱化知識理論教學,提高知識的實踐性,強化實訓基地的應用,構建高效的園藝技術專業課程體系。
在課程體系改革中,我們要立足高效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緊緊圍繞培養新時期園藝產業所需要的綜合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按照教學實踐中相關項目和技能設置課程,并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3.園藝技術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職教園藝專業培養的是具有一定實踐應用能力和探究創新能力的學生,但是如果沒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則是不可能培養出這樣的學生的。
因此,我們必須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使他們成為教師隊伍的主體,這也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
所謂“雙師型”教師,是指既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又具有豐富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較高的科研能力的教師。
“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并非讓老師們簡單地考兩個證或聘用一些工程師,必須規范師資隊伍建設的相關制度和措施,并使其不斷完善和進步。
在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可以先組織一部分教師到生產園藝企業實踐鍛煉,促進教師的教學、科研和實踐能力得以提高。
同時,積極聘請園藝技術專家擔任兼職教師,這樣能夠加強與學科帶頭人的溝通,提高學校的科技水平。
另外,鼓勵教師之間交流互動,進而提升師資隊伍的教學水平。
4.園藝技術專業實訓基地建設
職教園藝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園藝產業培養具有一定水平和能力的實用型人才,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職教生的實踐應用主要在實訓基地完成,因此實訓基地的建設將成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保證。
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加強管理、校企共建,建成符合新時期園藝產業發展的實訓基地,同時不斷豐富實訓基地的人文內涵,按照工學結合的建設思想,構建實訓基地的硬件和人文體系。
(1)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我們要有效整合原有校內實訓室和基地,使其成為生產、培訓和技能鑒定的重要場所。
要采取教師指導、學生管理的開放式模式對其實施有效管理,為師生搭建科研平臺。
通過這種模式能夠很好地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2)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和整合社會資源,遵循“校企共建、雙方共贏”的原則,加強與園藝企業的溝通與聯系,共建校外實訓基地,并逐步實現校企雙方的深度合作。
這樣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并在園藝技術專業的實踐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總之,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對職教園藝技術專業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
職業教育中的園藝技術專業面臨巨大挑戰,我們必須進行有效改革,加強專業自身建設,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高職高專園藝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探索與思考【2】
摘要:通過對近年來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園藝技術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合作、實訓教學模式的改革及教學團隊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有益經驗的總結,強調了園藝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期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職高專;實踐教學;團隊建設;教學改革
高職高專園藝技術專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培養面向生產和社會實踐第一線的實用型人才。
近幾年我們在園藝技術專業教學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改革與探索,取得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一、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
理論知識是指概括性強、抽象度高的知識體系,是對實踐活動的總結和升華,對學生而言屬于間接經驗,園藝技術專業的教學在強調實踐教學的同時,決不能忽視專業基礎理論的教學。
在教育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在實踐教學中應積極引導他們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解決遇到的生產實際問題,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指導實踐的習慣,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同時,也能增強學生學習專業技術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確保其核心地位
(一)加強和深化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和利用
高職高專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指高職高專院校利用自身的優勢,與政府、行業、企業或者社會相結合,全面開發基地的生產功能,通過產品生產、社會服務、技術研發等生產性過程,實現經濟效益,并在生產中實現學生實踐技能培養的一種實訓基地。
其最主要的特點是學生在校內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實訓完整的工作過程,生產出產品甚至商品,實現教、學、做的統一;其次是可承擔新產品、新技術研發的功能,成為新產品、新技術研發中心;三是為社會培訓人才、進行技能鑒定,成為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鑒定中心;最后,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不僅是學生提升職業技能,培養良好職業道德的主課堂,也是教師施展才能和得到鍛煉的主陣地。
然而,目前高職高專院校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還存在數量不足、功能發揮不當、開發不力、實踐教學組織水平較低等諸多問題。
因此,加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和利用是新階段高職高專工學結合發展的新要求。
近年來,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已建成4公頃專供園藝技術專業的學生進行實踐教學的園藝技術專業實訓基地。
園藝技術專業的學生一入學,就以興趣小組為單位,承擔一定面積的實訓基地的生產任務,每個興趣小組均由專業教師負責進行生產技術指導。
生產收益由系、指導教師和學生按一定的比例分成,極大地提高了師生的積極性和責任心。
幾年來,園藝技術專業的學生進行了多種花卉、蔬菜、苗木繁育等專業技術實訓,使學生從整地作畦、定植、澆水施肥等最基本的技能開始就得到了系統的訓練,對一些專業技能如扦插、嫁接、修剪、吊蔓、落盤蔓、摘心抹芽、疏花疏果、保花保果等都能夠熟練地掌握,畢業后能獨立地完成這些技術工作,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二)積極開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職高專院校謀求自身發展、實現與市場接軌、切實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改變以往高職高專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也是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一線實用型技術人才的重要舉措。
校企合作能夠實現學生在校所學與企業實踐的有機結合,讓學校和企業的設備、技術、信息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這不僅會提高企業所需人才質量,也會實現高校發展的可持續性,同時,還會讓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迎刃而解,最終實現企業、學校、社會的共贏。
但是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也應避免盲目的合作。
首先,企業需求是校企合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教育適應經濟,為經濟服務的具體制度。
校企合作的動機、過程、成果都應體現企業需求,但這并不意味著企業缺什么人才,學校就得辦什么專業,培養什么人才。
其次,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養的成功之路,但不能因此而削弱校內教育。
我們既要轉變重校內教育,輕校外實習的做法,又要防止校外專業“實習”過多,校內教育作用淡化的現象。
因此,要正確認識校企合作,做到校內教育與企業實習并重。
最后,校企合作既要考慮為企業經濟發展服務,也要考慮為勞動者個人發展服務。
(三)充分利用校外實習基地
學校應積極地與相關專業的企、事業單位聯系,使這些單位成為學校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參觀實習的機會,以便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如,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與學校的周邊地區,新鄉的長垣縣,許昌的鄢陵縣等多家園藝公司簽訂了長期教學實習和畢業頂崗實習協議,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第一線的工作環境,在實際工作中切身體驗到嚴格的工作紀律、一絲不茍的技術要求,同時也感受到了工作的艱辛、團隊合作的價值和成功的喜悅。
這不僅能促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實踐操作能力,為順利就業奠定基礎,而且對培養學生的組織紀律觀念、良好的職業道德、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以及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也都有極大的幫助。
三、加大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力度
(一)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
在教學中,應改變過去那種單純地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增加學生的參與度,以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廣泛開展討論課、實驗課、模擬教學課、實訓課等。
教師要充分運用掛圖、實物、光碟、電視、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突破“三尺”講臺,拓展教學空間,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
(二)優化實訓教學項目
實訓項目的優化,直接關系到實踐教學的成效。
選擇的實訓項目要具有典型性、遞進性、完整性。
在學生通過一至兩個實訓項目的學習后,不僅要掌握相應的專業技能,而且要具備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即能夠獨立完成相同或相近的生產任務。
例如,葡萄樹的扦插教學實訓,通過這個實訓內容,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扦插苗床的制作,插條的修剪、處理等扦插的基本技術,還要讓學生掌握插條的極性現象、最適宜的生根環境、溫濕度的調控措施等。
通過這樣的實訓學生在將來不論是遇到花卉、蔬菜,還是其它苗木的扦插,都能更快、更好地運用該技術,同時這種實訓也節約了開設類似實訓項目的課時和不必要的實訓費用支出。
(三)改革實訓教學模式
以往的實踐教學模式,是將園藝技術專業的教學實習集中安排在一周甚至一個月完成,由于園藝植物的生產周期長,任何一種園藝植物的生長發育周期都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結束,再加上實習期間遇到天氣等各種原因影響,實習效果往往很不理想。
為此,我們在近幾年的實踐教學改革中將園藝技術專業的實訓安排在學生的整個專業教學過程中,以便讓學生對園藝植物的生物學特性的了解和對栽培技術措施的掌握更加全面和充分。
以蔬菜栽培技術課程為例,在春季黃瓜作物的實訓教學中,把育苗、嫁接、定植、吊蔓、病害防治,產品包裝銷售等關鍵的技術環節,分別在黃瓜整個生長發育周期的相應階段安排實訓,每次實訓二至四學時,生長周期的其它時間,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日常管理。
然后,下學期再根據具體的栽培季節,安排蔬菜作物的相應實訓內容。
這樣,與以往的集中實習相比,實習的總學時數相當,但學生的每個教學環節都不脫離生產實際,促進了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完善和充實教學內容,貼近生產實際
目前,很多高職高專院校所采用的教材大都是高等農業院校的本科教材,教材涵蓋面廣,理論性強,不但不能體現地區性特點,再加上教學時數的限制,易造成教學上的主次不分。
因此,在教學上應結合本地區園藝植物生產實際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根據農業生產季節安排教學內容。
比如,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春夏季一般安排園藝植物的露地栽培,而秋冬季節安排設施園藝植物栽培方面的教學內容,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應特別注重教學內容的革新,要求專業教師經常深入到企業生產第一線,了解本區生產實際,同時,還要不斷從網絡、報刊、雜志上獲取新的知識與信息,并將其融入到實踐教學內容中,這樣不僅使教學內容切合當地生產實際,而且也能引領生產的發展。
例如,在花卉學教學中,我們不僅將花卉的花期調控、組織培養、無土栽培、全光照彌霧扦插等新技術作為教學重點,同時也將本地區的一些特色觀賞植物如桂花、杜鵑、蘭花等作為重點教學內容,突出新技術和立足當地生產實際,更好地為當地生產發展提供實用型人才。
四、加強專業教師的培訓、學習
教師是學校不斷發展和成長的活力源泉。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教師的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也要不斷地提高和更新,以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能水平。
因此,專業教師首先可通過掛職鍛煉、外出考察學習、聽講座、觀摩交流、實際操作等形式進一步了解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目前的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了解企業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要求,以便有針對性地調整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從而實現教學內容和企業需求的最佳結合。
其次是將在企業獲得的實踐經驗融入學校的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之中,使學生的技能培養能更切合市場和企業的發展需求。
三是結合企業的生產實際和用人標準,完善教學方案,改進教學方法,切實加強教學實踐教學環節,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
所以,學校應加大專業教師培訓學習的力度,特別是實踐教學經驗較缺乏的專業教師。
五、加強專業教學團隊建設
近些年來高職高專教育發展很快,在學校數量和學生人數方面,已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但由于多數高職院校發展時間較短、學校建設存在著層次不高、自身基礎薄弱等多種問題,特別是高職高專教師不能完全適應“雙師”素質要求和教師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尤為突出。
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可能出現“一條腿走路”的現象,要么理論教學水平高卻對實踐教學無從開展,要么具有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卻不知如何駕馭講臺這方圣壇;熟悉專業理論的教師不熟悉崗位實踐,熟悉專業技術的教師不了解市場、管理、教學等諸多問題。
另外,專業教師知識老化,培訓渠道不暢和培訓計劃不當,教師無法及時更新知識結構,使教師無法受到應有的激勵參與教學改革和競爭。
還有很多高職高專院校青年教師比例過半,有些學校甚至已超過60%,造成了師資的知識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等不合理。
因此,必須加強專業教學團隊的建設,通過建立團隊合作機制,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開發教學資源,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推進教學工作的傳、幫、帶和老中青相結合,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最終才能達到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促進高職高專院校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陸勤豐.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管理機制的探索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0,(7):61-62.
[2] 向朝霞,等.淺談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與教學改革[J].新西部,2009,(12):247.
[3] 李元釗.雙師素質教師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05,3(2):71-73.
[4] 葉華,孟敬.基于專業影響力的高職專業教學團隊建設[J].科學與管理,2008,(1):55-57.
[5] 金仲品.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10-12.
[6] 申屠江平.高職院校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思考[OL].[2010.8.14].
高職園藝技術專業生源狀況調查【3】
摘要:指出了對教育事業而言,相應的生源狀況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現有各校高職園藝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差異都很大,通過問卷調查,對此專業現有學生的學習目標與就業方向進行了定量的分析,為園藝技術專業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生源調查;高職教育;園藝技術;就業目標
1引言
對任何教育而言,其相應的生源狀況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生源狀況既是某類學校辦學水平的標志,也是教育教學實施的基礎,同時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教育決策[1]。
園藝技術專業作為傳統的農學專業,在農業類招生專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傳統園藝是指栽培果樹、蔬菜、花卉等技術,是園藝植物的生產管理技術,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園藝內涵外延不斷拓寬延伸,已遠遠超出了“種果種菜”的范疇,涵蓋生態、營養、花卉、草坪、旅游、商貿、綠色環保等諸多內容[2]。
于是,各高校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自身條件設定相應的課程,設計相應的培養模式,因此各高校課程設置不統一,培養標準不一樣[7],培養的學生質量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并且,園藝概念的外延,使得園藝專業崗位群更多。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發展現代的園藝專業,如何進行合理的專業設置和培養,就需要充分了解現有的生源狀況,如學生是不是對自己的專業感興趣?對自己的將來是否明了?學習目標是否明確?等等。
將有助于對學生學習目的與將來去向的了解,有利于園藝類專業的發展與壯大,有利于有針對性的開發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新途徑。
然而,在現有的可檢索的文獻資料中,生源調查的資料很少[3-6],而且對于園藝技術專業高職的生源與學習目標調查則是空白。
這部分資料的缺乏,對擴大生源以及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和實踐造成了困難。
本文希望通過該項調查對園藝技術專業發展提供一些分析依據。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方法,以問卷調查為主。
為保證調查的真實性,在問題設計時充分考慮了問題的明確性,即對每一個問題學生都能方便地做出較明確的選擇。
訪談的對象是相關班主任和部分學生。
調查對象為陜西省內兩所高職院校與陜西省外一所高職院校。
問題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家庭情況(包括城市還是農村、父母的職業、有無從事與此專業相關的親屬等);對專業是否喜歡;選擇該專業的原因;專業學習目標或方向;對將來工作的想法等。
3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學習目標與方向的調查,對家庭情況的調查也是為這個目標服務的。
3.1家庭情況
從生源的家庭來看,主要來自農村家庭,城市家庭僅占8%。
其中,有親屬從事與此專業相關的人占18%,而其中,由此影響而報此專業的約占到這些人的一半,占總人數的10%左右。
父母職業是農民的占到了68%(圖1)。
3.2專業選擇原因
對于專業選擇,由于喜歡此專業而選擇占43%左右,而沒有明確方向,隨便填的占到28%,由于分數低而選擇此專業的占18%,還有一些人覺得該專業容易學的占8%,認為容易就業的占15%,其中統計數據中有雙項選擇的學生,例如,既選擇分數低,又選擇容易就業(圖2)。
3.2專業態度
在調查中,對于專業是否喜歡的問題,喜歡的占87%。
特別喜歡的人與因為喜歡此專業而選擇的人是一致的,占總數的43%,剩下的為接觸后喜歡,其中有10%的人選擇還可以。
13%的選擇不喜歡,這些學生多數在后來轉了專業或者退學(圖3)。
3.3學習目標與方向
對于學習的目標與將來工作的方向,選擇花卉的占了1/3,對于園林方面,包括草坪、樹木、景觀規劃與園林施工方向占到了44%,果樹僅僅占到10%,農藥、蔬菜等其他方向的占13%。
這些學生中,希望將來能自主創業的占到44%,這其中包括有意愿回鄉創業的,占總數15%(圖4)。
4結論與建議
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更多的是關注未來的就業狀況[8]。
從以上調查結果看,本專業學生目標都非常明確,方向分化明顯。
這就提示我們在專業設置方面要有不同的傾向性。
由于希望自主創業的人數較多,應從有助于學生自主創業方面增加一些相應的實用性的課程。
在傳統的園藝方向,主要是涉農方向,學生傾向較少,但農業需求量較大,所以盡管人數不多,但此類人才的培養不應中斷,應考慮部分院校為此服務。
如何改革課程體系,以適應新型人培養需求,是新時期園藝專業建設發展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9].總得來看,對園藝專業,各校應分開功能,各有特色,不應千篇一律,即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但是,又不能專業面過窄,宜根據各自課程設置的特點,擴大相關自選課范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就業面,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以更好的適應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 朱孝平.較發達地區中職生源狀況的變化及其啟示[J].職教論壇,2007(7):28~29.
[2] 佘遠國,周玉敏.從園藝人才社會需求談我院園藝專業建設[J].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6(2):34~36.
[3] 李揚裕,余建暉,陳學紅,等.農業院校農科類專業生源狀況與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09,219:79~81.
[4] 張靜,楊春雷,布都會,等.西部農林院校研究生生源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三農問題研究,2007,23(9):640~653.
[5] 肖文寧.高職院校生源狀況與管理對策[J].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報,2006,2(1):64~66.
[6] 朱孝平,張曉麗.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生源狀況的比較——一個區域性的分析樣本[J].職教論談,2010,3:86~88.
[7] 周靜波,張鑫,羅勁松.對園藝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若干思考[J].安徽林業科技,2011,37(3):44~46.
[8] 湯青林,張洪,周志欽,等.園藝學本科專業現狀及改革發展對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5(5):231~235.
[9] 黃丹楓.園藝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和教材建設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1(1):48~49.
【職教園藝技術專業改革】相關文章: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改革論文10-08
數控技術專業教學模式改革與實施10-26
園藝技術專業畢業生個人簡歷10-01
生物技術專業生物技術制藥教學改革探索論文10-08
信息技術對計算機專業教學的改革論文10-10
數控技術專業課程改革研究論文10-08
數控技術專業實訓課程整體改革10-07
職教文秘專業教學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