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畢業論文答辯
碩士畢業論文答辯一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各位同學:
大家上午好!
我叫,我的研究方向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我的指導老師是雷龍乾老師,我的論文題目是《在批判中追求——中國現代性實踐的歷史境遇與進取理路》。下面,我將從六個方面對我的這篇文章做一個簡單陳述:
(一)選題來源
我最初醞釀寫作這篇文章,并不因為它是流行于今天理論界的一個時髦話題,也不是因為我有什么高瞻遠矚的時代眼光或者什么雄心勃勃的戰略構想,我寫作這篇文章的最直接的動因來自養育了我30多年的陜北的那塊荒涼、貧瘠的黃土地。
我的家鄉叫榆林,在陜西的最北部。如果您20年前去過那里,或者您間接地了解過它的歷史,您就會知道由于歷史上的民族戰爭和建國初期的不合理開發,它曾經是一個多么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高建群的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匈奴》就是一個真實的寫照。近年來,因為地下豐富的礦產資源的開發,榆林由一個世世代代被人們遺忘的窮山溝搖身一變成為一個世人皆知的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謂的聚寶盆。我的家鄉好像是富裕了,人們口袋里有錢了,山比以前清了,水也比以前綠了,榆林因為它的富庶也名聲遠揚了,北京知道它的名字,聯合國也知道了它的名字。但是,我卻一直深深地擔憂著。每當我看到那一列列的像巨龍一樣的火車和那一眼望不到頭的汽車運輸隊將地底下那些閃閃發光的黑色金子拉走,只留下漫天飛舞的灰塵與千瘡百孔的高原的時候,我深知,這樣的毫不節制的開發,總有一天,而且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遠,我的家鄉,就會像一位衰老的可憐的母親那樣,被它的貪婪的孩子們榨干她最后的一滴乳汁。
經濟的確發展了,表面上一派繁華的景象。那么繁華的背后呢?繁華的背后是文化的嚴重滯后,是人們的愚昧與目光短淺,是地方官僚主義的嚴重盛行,是庸俗的拜金主義與享樂主義的空前泛濫,是對勞動和知識的蔑視,是對理想與崇高的背棄,是權力與財富分配的嚴重不公。生活就這樣被扭曲著,人格也就這樣被扭曲著。我給這種片面畸形的發展起了一個名字叫“現代病”。
我深知,這種畸形的發展模式并不是我家鄉的“特產”,事實上,我們的國家,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現代病”像一場全球性的瘟疫一樣在滋生著、蔓延著并且在日益惡化著,它正在威脅著或者即將嚴重地威脅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我覺得,既然做一回人,就應該做一個有人類意識的人。所謂天下興亡、其夫有責。我的憂思與關切也許是微不足道、無足輕重的,但是,在沉默與吶喊之間,我還是選擇了吶喊。這就是我寫作這篇論文的初衷或緣由。表達似乎有點羅嗦,但感情是誠摯的。
(二)選題意義
“現代性”問題研究,所關注的是人類現代歷史的重大現實問題,也就是現代性實踐和現代性思想文化的選擇和再選擇、建構與重新建構的問題。這個問題,由于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特殊情勢,同時構成為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主題。而且中國近現代歷史在現代性選擇和再選擇、建構和重新建構的問題上,步履尤其艱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問題正是近現代世界歷史和近現代中國共同的話題和處境。當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把中國的現代性重建問題以更加深刻和更加尖銳的方式重新提了出來,迫使我們給予更加徹底的認識。所以,本論題不僅在實踐上而且在思想上都具有極其深刻和長遠的意義。
(三)研究現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飽受戰爭之苦的人類痛定思痛,對自身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行為開始了深刻的檢討和反思:我們渴望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我們能夠擁有一種什么樣的生活?我們該怎樣創造這樣的生活?我們不妨把這種反思叫做現代性的反思。
在西方理論界,現代性問題研究雖然要追溯到馬克思時代或者更早,但是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這一問題才逐步成為西方理論界研究、探討的核心問題。不過遺憾的是,一直到上世紀末,西方的現代性研究基本上都是西方人站在歐洲中心主義立場上進行的關于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反思。他們普遍認為,在歐美之外,別的國家和地區沒有資格談論什么現代性問題。新世紀以來,隨著世界多元化趨勢的發展,在現代性問題的研究上,西方理論界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包容態度,現代性問題的研究也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為當代的現代性問題研究開辟了新的前進道路。
在中國,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深和我國現代化事業的全面推進,現代性問題越來越成為備受國人關注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特別是近二十年來,“現代性”問題可以說正日漸成為中國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有關現代性問題的研究比比皆是。其中,有側重于西學的研究與譯介的,有著眼于中國現實問題的勘察的;有熱衷于現象描述的,有著力于本質探究的;有致力于線索梳理的,有傾向于范疇分析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研究成果也以論文、著作等形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過,由于我們的研究起步較晚,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理論資源的儲備不足,所以,我們的現代性研究雖然表面上進行得轟轟烈烈,實際上只是做了一些整理性的皮毛工作,而真正深入的、系統的、全面的研究才剛剛開始。關于這一點,劉小楓的《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周憲、許鈞等編著的“現代性研究譯叢”,還有汪民安主編的《現代性基本讀本》就是最好的說明。
所以,我覺得,在中國,對現代性問題的研究,不但是必要和緊迫的,而且是任重而道遠的,這個責任,我們沒有任何推卸的理由,舍我而其誰呢?
(四)論文的主要內容與核心觀點
我的這篇文章分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部分,常規性地論述了現代性問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意義、研究方法以及作者的寫作初衷。第二部分主要闡述了現代性的概念與歷史溯源。像研究其他任何問題那樣,清理了現代性的歷史脈絡,剖析了“現代性”這一歧義叢生的概念,論述了現代性何以成為一個問題,并初步探討了現代性與中國的關系問題。這一部分為后兩章節的論證做了理論上的鋪墊。第三部分集中筆墨論述了中國現代性選擇的必然性與偶然性問題。通過闡述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進而論證了現代性的必然性與可選擇性,從而得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性是我們的必然選擇的結論。這一章內容既是前一章內容的理論總結,又是最后一部分內容的哲學基礎和論證依據。第四部分也就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現代性的批判性構想問題。首先分析了西方現代性的中國改良與革新問題,明確指出,西方的物質文明我們要堅決吸取。接著闡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揚棄問題,強調了東方的精神文明我們不能丟棄。最后論證了中國現代性的悖論式方案——在批判中追求。這部分內容是整篇文章的落腳點,作者在這里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的改革進行到今天,亟需發展成為一場能夠實現經濟民主、政治民主和文化民主的全面的、徹底的革命,而不再是細枝末節地修修補補、和風細雨地指指點點。社會的責任社會必須責無旁貸地承擔,個人也一樣,尤其是走在時代前面的知識分子,更應該勇敢地承擔起思想啟蒙的歷史重任,塑造一個健康的現代的國民性格。最后,作者呼吁,要在價值領域進行一場徹底地、顛覆性的革命,從而促成現代精神在中國的最終生成。
本文的核心觀點是:在第一章中提出,現代性是一個內部充滿著激烈沖突與巨大張力的存在,它召喚著一場從制度到人心、從外部到深層的巨大變革。它意味著我們必須現代!當然是以一種有尊嚴的方式!第二章中提出并系統論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性是我們時代的必然選擇”的觀點。最后一章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中國現代性建構的悖論式方案:即追求中有批判,在批判中追求。
(五)論文的創新之處
我覺得我的這篇文章的一點特色在于,能夠緊緊抓住現代性的必然性與偶然性、決定性與選擇性的矛盾,以及中國處境與西方處境的重大關系,利用世界歷史和中國實踐的經驗,利用近現代以來的相關研究資料,立足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現代性的本質、內在矛盾、必然性與偶然性、決定性與選擇性等,進行了深入地思辨,明確指出中國必須對現代性進行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場的批判,同時在充分張揚其價值的方向上進行了科學地重建。
(六)關于文章的不足
蘇格拉底說過,認識自己是最困難的。關于我的這篇文章,不管好歹,算是我對這些年,特別是這三年難得的研究生生活和思考的一個總結。一年多的寫作過程中,我思考過,也痛苦過。我思考著我的存在,思考著他人的存在,也思考著人類的存在和未來。這種思考時時刻刻折磨著我,也激勵和鞭策著我。可以說,這篇短文就是我長期思考的一個理論總結。至于這個思考全面與否、深刻與否、到底有沒有價值、有多大的價值,似乎都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生活過,經歷過,也痛苦過、思考過,這就夠了。至于文章的不足,稚嫩與淺薄在所難免,還望各位老師不吝賜教、多加批評指點,我將再接再厲。謝謝!我的陳述完畢。
碩士畢業論文答辯二
尊敬的評審老師,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
我是×××的學生,我叫×××。我的論文題目是《西安老舊社區有機更新與可持續發展對策》。本論文是在×××教授指導下完成的,在此,我由衷的感謝他在近一年來對我的指導和幫助,同時也十分感謝各位評審老師從百忙之中抽出寶貴的時間對我這篇論文的審閱并出席本次答辯。下面,我將從論文的選題緣由與選題意義、論文的創新點以及論文有待完善之處三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做如下陳述,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一、論文選題緣由與選題意義
我的論文題目是《西安老舊社區有機更新與可持續發展對策》,屬于自選課題。選此題目的緣由,是因為我所在的工作單位受市政府委托,于2009年對我市蓮湖區老舊社區的現狀進行了深入的調研摸底,并在此基礎上,選取“草陽小區”作為試點,編制了改造實施方案。我作為其中的一員,參與了全過程。在開展工作中,我考慮的問題大多為技術層面,如 如何確定小區的改造范圍、如何保證小區的改造質量、如何提高改造資金的使用效率等等。通過兩年的MPA相關課程的學習,以及在選取“老舊社區改造”作為畢業論文研究方向后,認識到“社區的整治”不僅僅是一項具體工程,更涵蓋了民生、環保、節能、群眾意愿、公共
管理以及城市建設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在×××老師的指引下,將研究思路提升到國際化大都市、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并展開相應的研究。
這一選題有何意義?簡單而言,老舊社區作為一定時代的建筑留存,有其使用的陳舊性,以及使用功能的落后性,但相關配套較為完善,也遠沒有達到使用年限,大規模的拆遷不僅僅是資源的浪費,還造成了被拆遷人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小區多年形成鄰里關系的破壞。通過相關文獻的查閱,利用“有機更新”這一理論,從技術層面上,微觀研究“草陽小區”的更新內容,提出更新的思路及目標,并進行經濟與社會效益的評估,分析出更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終歸納出“老舊社區有機更新”模式,即:保留—延續—利用—融合。因此,本文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和實踐意義。在社區更新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老舊社區如何可持續發展?其中有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建筑的使用具有周期性和循環性,如何不使住宅成為“空心樓”和“無人房”?即建筑自身利用的可持續;二是社區形成年代不同,自身條件也各不相同,如何將不同社區進行分類,以不同的方式實施更新?也即如何形成不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三是社區更新發展的資金來源不可能全部由政府投入,也不可能由居民負擔,如何利用市場這一有效資源,形成可持續發展運作機制。針對以上問題,在本文第五章宏觀研究中,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因此,本文也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論文的創新之處
“有機更新”理論最早由中國建筑學家,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吳良鏞先生在《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一書中提出的。至此,我國大多數在舊城改造中引入這一提法,尤其在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線城市,目前實踐經驗已較為成熟,相關理論研究也較為完備。因此,筆者并沒有從技術理論方面過多的進行論述,而是以“草陽小區”這一實例進行分析,以具體更新事項加以驗證更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雖無新的理論觀點,但提供了新的調研資料,新的研究視角、新的思維方式,為“老舊社區有機更新”增加了更直觀的說服力。
本論文的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社區通過更新,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上,并由此提出了三個問題,進行詳細論述加以解答。針對“空心樓”和“無人房”的問題,結合目前國家大力推廣建設的廉租房、公共租賃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提出將更新后的'老舊小區,政府通過收購、租賃等手段,用于保障房房源的設想,首先緩解了政府用于建設保障房的土地及資金需求壓力;其次減輕了城市對保障房房源剛性需求對政府帶來的壓力;第三,使老舊社區住房得以循環利用,最終達到老舊社區可持續發展。
針對第二個問題,筆者參考相關文獻,依據蓮湖區老舊社區調研成果,劃分出比較符合我市特點的四種不同的社區類型,并針對每種類型的社區提出可持續發展模式,使社區更新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廣作用。
針對第三個問題,筆者運用“市場”這一無形的手,引入企業,整合資源,提出“政府引導,企業運作,居民參與”的運作模式,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化運作體制,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明晰政府和參與企業在老舊社區更新發展中的不同職能和作用,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將老舊社區更新發展納入市場化運作的良性軌道。
三、論文有待完善之處
概括而言,本論文的有待完善之處主要為以下三方面:
1、基礎理論闡述不夠到位。老舊社區更新發展是近年來舊城改造中的熱點問題。探討這一問題,不僅需要在社區理論、有機更新理論方面,而且要在可持續發展理論、公共管理理論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敏銳的學術洞察力。因此,筆者雖然竭盡全力就論文涉及的基本理論予以闡述,但客觀上不夠深刻、不夠全面、不夠準確。今后我要加強這方面的理論積累,對這一問題形成更深刻、全面、準確的認識。
2、實證舉引的不夠廣泛。本論文雖然針對“草陽小區”進行深入的分析,但作為全市的老舊社區來講,“草陽小區”僅能代表部分社區,而如“回坊”、“北院門”商業街區,“三學街”、“德福巷”歷史文化街區,以及城中村、棚戶區等并不適用。雖然在第五章不同類型老舊社區中加以分類論述,但由于客觀條件限制,沒有結合案例進行實證研究。如果今后有機會,我會對此予以彌補。
3、有關創新之處只提出觀點,沒有通過實踐證明,并且研究的思路偏重于政府角度,沒有進行廣泛的征求群眾意見,因此,可行性有待具體實例驗證。
除此之外,在盲審意見中,評審專家認真負責地指出了本文存在的其他一些具體問題。筆者認真思考了這些問題,只是由于時間緊迫,考慮的并不十分成熟,在論文修改中體現的也差強人意,筆者十分希望各位評委老師對此給予指教,同時也真摯的歡迎各位評委老師就本論文的其他問題予以指正。
謝謝!
【碩士畢業論文答辯】相關文章:
碩士畢業論文答辯11-13
碩士畢業論文答辯自述10-09
碩士畢業論文答辯(精選7篇)05-26
碩士畢業論文答辯自述范文06-24
碩士畢業論文答辯過程和技巧10-08
碩士論文答辯10-05
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10-08
碩士論文答辯流程10-05
碩士論文答辯問題10-05
碩士論文答辯ppt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