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隨筆【熱門】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隨筆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抒情、敘事或評論。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形式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教育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教育隨筆1
大班的孩子從這個學期開始已經開始動筆書寫了,我們讓孩子書寫的都是一些最簡單的數字和字母,大部分的孩子握筆的姿勢正確,書寫也挺好的。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孩子不會握筆,書寫不成行。這部分孩子的家長紛紛找到教師,問是不是孩子沒有認真學,或者是孩子太笨了……
我要對各位家長說,你們別著急!孩子的能力發展有快有慢,家長和老師應耐心等待。大班的孩子剛剛開始書寫,怎么可以一下子就給孩子下定論呢?
這樣,無疑回給孩子背上思想包袱,影響他的發展,給他以后的學習造成一定的障礙。
再者,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手指小骨直到二十歲左右才發育完成,孩子的年齡只有四、五歲,許多細微的動作做不好也是正常的,像書寫的動作就是細微的動作,剛剛開始那筆時,多少孩子不會啊!現在再看看都會了。
家長朋友不要以拔高的眼光去看孩子,你們可以試著回憶一下:孩子在不會說話的.時候,只有兩、三年的時間,孩子不是什么都會說了嗎?而且說得非常好!就用等待孩子開口說話的耐心等待孩子可以正確握筆,并且寫出漂亮的字吧!
家長朋友,別急,您的孩子一定會很出色的!
幼兒教育隨筆2
在幼兒園里經常有幼兒把文具當玩具玩的現象,這不“嘟嘟嘟”安靜的教室傳來刺耳的哨聲,“這是誰吹的哨?”我嚴厲的問,小朋友告訴我是龍嘉奇。前兩天他就因為用水彩筆帽亂吹,有時還用嘴含筆帽被我批評過,告訴他不能玩筆帽,他還是不改。
我把他叫到前面來,看到他低頭不語,我想,為什么幾次批評他總是不改呢?是自己處理的`方法不對過于生硬?還是他錯把文具當玩具,不理解其中的危害,壓根兒不明白自己錯在哪兒了?想到這里,我就問班上的小朋友“你們知道為什么不能吹筆帽?”潤晴說:“因為它吹出的聲音很難聽。”郭偉業說:“因為筆帽很臟,上面有細菌”。聽到這些,我想孩子們對事物有了一定的辨別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他們講的都很有道理。我叫過龍嘉奇來,我問他“來,你看看你含的筆帽上臟不臟?”再看這時候的他竟低下了頭,認錯了,主動把筆帽蓋在了彩筆上。隨后我又向小朋友們講了含筆帽的害處。
幼兒做錯事,光靠生硬的批評說教是不行的,不能老是說,不能這樣,不能那樣。要通過啟發誘導,讓他真正明白自己為什么錯了,錯在哪里,自覺改正錯誤。如果你只是批評,即使他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了,也不知道自己的錯在哪里,也許下次又會犯同樣的錯誤。
教育要結合實際,如果你一味要求他批評他,他不一定理解,但你要是結合他正在做的事情,一講幼兒就會明白。
幼兒教育隨筆3
干凈的小手——小小的洗手環節
洗手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三五個孩子在玩水;忘記關水龍頭了等等。針對這樣的情況,我總是反復提醒常規要求“要這樣,那樣的”,可效果總不佳。幼兒天性好玩,喜歡新奇的事物,但也因其年齡特點的關系,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遇到喜愛的游戲也會樂此不疲。因此,教師應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并深受幼兒喜愛的內容,以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于是在之后的一次洗手時,我也加入進來,并有節奏地念起了《洗手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縫里搓搓,一二三,小手甩甩干。在到自己的小毛巾上擦擦干。我動作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幼兒紛紛跟著我學了起來。“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讓幼兒在有節奏快慢的變化中,通過動作表演兒歌內容,表達了他們內心的感受,并能促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洗手環節,只要我們認真的去觀察、貼近幼兒的生活,你會發現孩子的一個小小舉動,就是我們抓住教育的良好契機。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需要我們去動腦筋,我們應該給孩子們創造親自體驗的機會,把教育轉化為幼兒的需要。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孩子成功的'基礎,這點固然重要,但我們要站在孩子的立場,體驗孩子習慣的養成過程。這樣,幼兒才能體驗到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并逐漸把這種認識變成自覺行為。僅僅一個洗手的習慣,我們也要考慮很多。讓我們感到欣喜的是,我們在努力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孩子們更多更強的獨立能力。
教師應做有心的人,從孩子長久發展的利益考慮,我們不可忽視良好習慣的養成,更要親自參與到幼兒的實踐活動,體驗孩子們的需要,制定的常規制度應隨時調整,并改變教育方式,形成真實的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
幼兒教育隨筆4
上星期,大潤發超市開張了,超市里擺滿了很多物品,很多孩子走進了超市購物,一下子超市里擠滿了人,大家都想購物,以至游戲中出現了"搶購"的現象,子薄和元濤為了一袋王子餅干兩人搶了起來,孫若涵由于一次性拿了過多的物品,在擁擠的過程中物品掉了一地,徐少航人來瘋似地在超市里跑來跑去,整個超市看起來亂糟糟的。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及時介入游戲,告訴孩子們要根據自己的需要購買商品,在超市中要注意保持有序,不能亂跑,同時也要保管好自己購買的商品。這時超市里才恢復了平靜。
分析:超市剛開張,物品很多,吸引了孩子們,激發了孩子購物的欲望,但由于超市里同類商品少,就導致顧客為了某種商品而爭搶。在超市里我們制定的規則由于不具體,幼兒所獲得的經驗也僅僅是平時生活中與父母在超市購物的經驗,因此在游戲時孩子由于經驗和規則意識不明確,出現的爭搶,購物過多、亂跑等現象。
策略:
1、在超市里多增加一些同類的商品,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們由于喜歡而爭搶同一類商品。
2、教師和孩子一起討論超市的游戲規則,教師將游戲規則畫出來,貼在超市里,提醒大家共同遵守。
幼兒教育隨筆5
元旦前的一天早上,我和孩子們在活動室上課。孩子們拿著一本新日歷進來了。高興地對我說:“老師,把它給你吧。”我拿起日歷說:“謝謝。”送一朵小紅花給雨晴。
下午,孩子們一個接一個地來到幼兒園。我正忙著中午的檢查。小飛還帶來了一本日歷。小飛的媽媽對我說:“小飛早上放學回家,說如果他給老師一本日歷,他就會得到一朵小紅花。”小飛媽媽的話讓我很尷尬。看著孩子們充滿期待的.眼睛,我不好意思解釋,所以我不得不先接受日歷。
我考慮了如何處理這兩個日歷。區域活動的時間到了。我打開日歷,和孩子們一起欣賞。我告訴孩子們日歷是玉青和小菲送給我們班的。我們應該把它掛在那兒。孩子們跑過去說:“把它掛在娃娃的房子里,掛在小超市里。”我領著孩子們鼓掌說:“謝謝你們,雨晴和小飛。”并給了小飛一朵小紅花。他們面面相覷,甜甜地笑了。
這件事雖然過去了,但它提醒我,老師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否則會污染孩子純潔的心靈。
幼兒教育隨筆6
伴隨著歌曲《春曉》的響起,我們的戶外活動又開始了。孩子們一聽到這首歌就興奮的排好隊走出活動室來到塑膠場地。作為大班的小朋友,我們選擇的是跳繩,大部分的孩子經過近兩個月的練習已經能夠熟練的掌握了跳繩的技巧。我們決定挑戰一下跳大繩。我們兩個老師甩著繩子,讓小朋友排著隊一個個來嘗試著跳大繩。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這項運動,孩子們雖然很好奇、興奮,但是沒有一個孩子敢主動往前上的,都是你推我,我推你的。
我一看這種情況就點了祥瑞的名字,(祥瑞是班里膽子比較大,而且運動方面比較好的孩子)祥瑞鼓起勇氣跑進了甩起的大繩里,但是由于節奏不對跳了一下就絆倒了。雖然第一次嘗試失敗了,但我們總結出來,在孩子跳進繩之前給孩子數3下作為準備,這樣就能順利的.進入大繩,節奏能跟上。就這樣幾個平時膽子比較大的孩子能夠試著跳大繩了,可是還有一些孩子不敢嘗試。看他們準備跑進大繩時,不是用手捂住耳朵就是用胳膊擋住頭就知道害怕大繩打著自己。針對這一情況,我對孩子們說:“別怕,大膽的往上跑,看著老師的繩子上去了你就跑進來。”
話說完,我自己都心虛,說實話我也害怕,記得小的時候伙伴們在一起跳大繩我從來不參加,因為怕繩子打著頭。就是現在也不敢,一是怕繩子打著疼,二是怕不會跳被小朋友笑話。但是,為了小朋友我今天也要挑戰一下自我,于是我鼓起勇氣,走到大繩跟前,眼看著大繩一起一落我就是不敢跳,繩子甩了快十下了,我還是站在原地,為我甩繩的小滕老師看出了我的憂慮了,對我大聲的說:“沒事,你上就行,要是看著繩子快打到你了我就拽住繩子,放心打不到你。”我看了看給我加油的孩子,就卯足了勁沖了上去,沒想到真的成功了。
我高興地抱住為我甩繩的老師,這時小滕老師說:“你看我說的沒錯吧,打不到你吧!”我趕緊抓住機會問她,她是怎么做到的,小滕老師告訴我:“甩繩的人其實很重要,你要看著孩子如果跑過來繩子快打到她了,就把繩子快甩開,這樣孩子就能跳進來;看著孩子的節奏甩繩,他跳的快你甩的也要跟著快,這樣慢慢的他就會了。”這時我才恍然大悟,怪不得我剛才跳得那么輕松呢!我們也嘗試用這種方法,果然幾個膽小的孩子也能成功的跳大繩了。
通過這件事情,我深刻的體會到,任何理論都要連系到實踐經驗,自己都沒有嘗試跳大繩又怎么掌握其中的技巧呢?光憑著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指導孩子,一切都是空說,不具意義,對孩子也沒有幫助。只有自己先嘗試了,在實踐中得出的指導方法才是切實可用的。通過跳大繩活動,我也突破了自己,多年不敢跳得大繩我也嘗試了。以后我也要做事情更勇敢些,給孩子們做一個好的榜樣。
幼兒教育隨筆7
我每天早晨來到幼兒園,接待著一個個孩子,他們高高興興地來到幼兒園,我心里也特別的高興,他們燦爛的笑容就能給我帶來好心情。但有一個小魔王卻能把我的心情從高山帶到低谷去,那是我們班上的“混世反斗星”郭亦春,平時他總有使不完的精力,每天爬高爬低,把玩具扔滿地,還會在上課的時候發出尖叫聲,那是他所謂的動聽歌聲。我一面對著他,就苦惱極了,不知該如何讓他乖乖聽話,乖乖地坐著。所以,每一天的好心情一看到他搗蛋,就會變成壞心情啦。
今天下午課外活動的時候,孩子們都在玩玩具,由于孩子在家都是獨生子,獨占獨霸的習慣非常嚴重,再加上班內玩具數量不很充足,經常會出現兩個孩子搶玩具的現象,這也是我一直擔心的`,越是擔心的事,它偏偏就發生了。郭亦春跑到郭慶棟小朋友的旁邊伸手要去搶那個積木小車,我急忙伸出手制止他,并把他叫到旁邊說:“你怎么能搶小朋友的玩具呢,這樣做對嗎?”郭亦春在我的教育下好像也明白了些什么,當我回頭看郭慶棟時,我發現他正拿著那個積木小車愣愣地看著我,我不解的問他:“郭慶棟,你怎么了?你要做什么?”郭慶棟小心翼翼的說:“我要把積木小車給郭亦春玩,老師不是說玩具要大家一起玩嗎?”我的臉一下子就紅了。
我想了很多,我竟然誤解他的好意,還埋怨他,真不應該這樣。我覺得我的心胸太狹窄,還不如一個三四歲的孩子,我覺得很慚愧。這件事情處理得這么不妥,連孩子都不能理解。我這才發現自己的保守,應該把自由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處理一些事情,說不定他們處理的會更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呢。
幼兒教育隨筆8
1、什么都想得第一的孩子
我們班的王旭小朋友特別的聰明、可愛,不論老師在上課時提出問題,還是平時的一日活動中,他都是積極地參與和發言,我們老師也都很喜歡他。今學期我們班開設了分享閱讀,這個活動的特點就是在上課時,給每個孩子發言的機會,從而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王旭表現得特別的積極,每次老師的提問他都是把手高高舉起來說“老師,我;老師,我;剛開始我們老是覺得挺好的,給其他的孩子帶個頭,老師也給予他及時的表揚,讓其他的小朋友像他學習。
隨著我們活動的開展,每個孩子在上分享閱讀的時候都喜歡發言了,這樣一來王旭發言的機會就少了,在后來的課上老師發現他精力不集中了,在別的小朋友發言的時候,他總是不認真地聽。為了這個問題,我曾經與他交流過,告訴他學會傾聽別人的講話,是對別人的尊重,還告訴他,他發言的時候老師和小朋友們都認真地聽,而且給予了及時的表揚。
在一次親子活動時,當時我們組織了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的一個游戲。在游戲當中根據比賽規則,第一名的小朋友和家長會得到一張獎狀(其實我們根據每個孩子在平時的一些表現,都給他們準備的獎狀,只是為了增加游戲的興趣性,才制定了這個規則),結果在游戲中他和媽媽沒有得到獎狀,因為每組的比賽就只有一個第一名。我們老師覺得沒有什么,反正最后都會有禮物的,可就在我們游戲進行中,王旭的媽媽過來跟我們老師要獎狀,說什么王旭沒得到獎狀不高興了,非要跟我們老師來要,我給他媽媽作了解釋,他媽媽也就回去了,最后每個孩子都有了自己的獎狀和禮物。
可就在元旦放假回來之后的幾天,每天早上他媽媽都來說王旭不知道為什么,最近不愿意來幼兒園。當時我也沒有多想,以為是元旦放假在家呆的,可一次早上與他媽媽交流才發現,原因就在元旦的游戲比賽。他第一次比賽時沒得到獎狀,聽他媽媽這么一說以及他在班里的一些表現,我跟他媽媽做了一次深刻的談話。
孩子有爭強的表現是很好,可是什么都想第一,在一個這么多孩子的班級中的不大現實。他媽媽說在家不論是吃飯、穿衣服、洗刷他都要第一才行,要不然他就不干,從他媽媽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來,對孩子是比較嬌慣的。當時我告訴他媽媽我們一起努力,遇到這樣的事情慢慢的告訴他,不要讓孩子感到我們是在限制他,而是讓他明白,許多的事情是不能按自己想的去做,讓他學會看到別人的優點的長處。經過一段時間老師和家長的努力,王旭每天來幼兒園又很高興了。
2、寶貝們都有自己的精彩
有一天上美術課——畫太陽,活動一開始,我講了太陽和小花的故事,以此來引起幼兒的興趣。接著,我又示范了太陽的畫法,不一會兒,在五顏六色的小花的襯托下,紅彤彤的太陽升起來了,孩子們睜大眼睛,全神貫注的看著,我猜想一會兒孩子們保證會出色的完成任務。
我想錯了,把孩子們估計的過高了,因為是小班的孩子們,他們對繪畫沒有一點的基礎,繪畫時大部分孩子們束手無策,我應該在上課前多搜集一些圖片,讓孩子們觀察太陽的形象,孩子們就都能獲得有益的經驗來支撐活動。那么,活動的過程也會變得愉快。
教師們,我們要尊重孩子們,尊重孩子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把這些實實在在的落實到教學之中。
我們要相信孩子是會長大的,現在他們喜歡看“貓捉老鼠”“機器貓”那就讓他看吧,過了這個年齡段,他就會讀魯迅、朱自清的作品——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強迫不得。
一天戶外活動時,我和孩子們在做游戲《老鷹抓小雞》,我扮演雞媽媽,帶領著一群小雞,游戲進行著,我感覺后背癢癢的。一看,原來是興彥的小手在拽我的毛衣,我給他使了個眼神,繼續游戲。可是不一會兒,他又拽我的衣服,我有些生氣了:“興彥,你為什么拽我的衣服”他指了指我的后背“老師,你的肉露出來了,我想給你蓋一下,不然會著涼感冒的”。我內疚、我激動,我把興彥攬在懷里,心不平靜。
有多少次,我記不清了,我們以為孩子調皮而誤解了孩子,讓孩子們在無奈中失去了自我。
孩子們需要我們的體驗和理解,我們要把權利還給孩子們,蹲下身子仔細的觀察,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我們不要放過每一個孩子,因為孩子們都有自己的精彩。
3、幼兒入睡趣事
今天是托班孩子入園的第二天,午睡時間又到了,張祎明照樣哭得很厲害。不肯進寢室。(第一天為了不影響其他幼兒入睡,把把他抱到了其他教室)為了讓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的作息制度,總這樣不是辦法。“張祎明,我們去睡覺”“不,我不睡覺”他一邊哭一邊說。“好吧,我們不睡覺,就坐在床上,好嗎?”“那好吧”一聽不睡覺張祎明不哭了。我領他來到床前坐下“張祎明,我們把鞋子脫掉吧”“不,我不脫”“不脫鞋子會把床弄臟的”“不,我不想脫”“那好吧,如果不想脫鞋就要躺下,不能坐著”“那好,我躺下”為了不脫掉鞋子,他聽話的躺下了。“張祎明,你是想蓋上被子還是脫掉鞋子?”“還是蓋上被子吧”。就這樣,張祎明順利的睡著了。我認為,對剛入園的孩子來說循序漸進式很重要的,要針對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盡快的讓孩子們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規律融入到大集體中來。
幼兒教育隨筆9
今天聽了張春霞老師的講座,受益匪淺,特別是在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上。對影響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因素也作了梳理,我覺得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電視兒童"的出現
目前,電視、DVD、電腦逐漸普及到千家萬戶,收看電視、上網已經成為許多家庭晚間及節假日的主要娛樂項目。幼兒晚間看電視已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幼兒收看電視能接受多種信息,同時也學會了一些"電視語言",幼兒會隨口流利地說出廣告語,唱出廣告歌,在這方面,收看電視對幼兒有一定益處的。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幼兒在看電視過程中,習慣于被動地聽講話,看畫面,幼兒沒有說話的機會,也無需要去動腦,編故事情節,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幼兒語言表達的主動性,積極性就受到了壓抑。另外幼兒在家庭中以看電視為主要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與家庭成員及小伙伴的交往機會,游戲、看圖書等活動時間也相應減少。這使幼兒失去了更多的在交往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機會。
2、語言教育中的問題
目前,幼兒園語言教育在認識和實踐上或多或少存有以偏概全的現象。在教育內容、目標、方法、途徑等方面都存有偏差。教育內容的'選擇,注重故事、兒歌、繪本等教學,忽視了講述、聽說的訓練;在教育途徑上重視課堂教學,忽視在幼兒一日活動中途徑的教育。
如在故事教學中,教師在聽故事前,總要提幾個問題后,讓幼兒聽故事,聽完故事后又要提許多似乎啟發性的問題,不難發現,幼兒的思維和語言表達都形成了一種定式,一問一答的方法,久而久之,幼兒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處于被動狀態,幼兒也缺少了主動的流暢的完整的表達能力。
3、幼兒自身心理障礙
有些幼兒口語表達的障礙來自于自身的膽怯、害羞等心理。孩子從家庭走向幼兒園,家園配合不好,很容易造成幼兒對幼兒園的恐懼,對老師的陌生感。在園內顯得不合群,甚至"沉默寡言".而這類幼兒的家長反映,孩子在家里口語表達流暢,在園在家判若兩人。
兒自由討論的時間,讓幼兒的思維和語言處于積極狀態,鼓勵幼兒用多種語言形式表達同一內容。
幼兒教育隨筆10
貼畫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的,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非常的喜歡貼畫。每次帶著自己的孩子經過超市里的玩具區的時候,兩個孩子總是會停留在貼畫區看自己喜歡的貼畫。而且每次都會必須帶走一張,有時候我也哭鬧,這貼畫怎么有這么大的魅力呢?
班級里的孩子也是一樣,一張貼畫對孩子來說就像是狐貍眼中的一塊肉,他們總是眼巴巴望著貼畫。在你拿出來的那一刻都沒有眼睛都沒有離開過。如果你在一日生活之前對孩子提出要怎么樣做才會有貼畫,你會發現孩子們都積極地按照你說的去做,而且還會監督別人。這種自制力和約束別人的能力都是我們想象不到的。我們成人不理解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不就是一個貼畫嗎,有的孩子貼了一天了,臉都不舍得洗,就是不想把貼畫揭下來。我們被孩子的這種童真萌化著,同樣也在想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
小小的一張貼畫,在我們看來沒什么,可是在孩子眼中,那是榮譽。老師對孩子的認可是孩子非常想得到的。一個小小的貼畫就代表著老師對孩子的認可,而孩子追求老師的認可也是孩子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的表現。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尤其是老師的。這是孩子的向師性。
當然,我們可以利用貼畫來規范孩子的一些行為,但是,我個人認為貼畫不能一直使用。首先,一直使用,就讓貼畫失去了本身的吸引力。一個孩子每天都能夠得到貼畫,幾天之后,他會發現即使她不怎么努力也會得到貼畫,孩子的投機心理就會滋生。其次,貼畫的使用也有它本身的弊端。孩子為了一個貼畫而做出的改變就讓孩子的這種行為有了一定的功利性。這樣長期形成的反射就會讓孩子有這樣的思考習慣,有好處我就去做,沒有好處就不做的心理。所以說,貼畫在一件事情進行不順利的時候可以使用,但是用幾次,什么時候用,什么時候提高我們的要求等等,這些都是在使用貼畫之前就想好的。另外,貼畫不是只發給優秀的孩子。對于進步的孩子,在發貼畫的時候要說出孩子的進步之處。讓所以孩子都知道,只要你在進步老師都會看到眼里,也會給孩子表揚。
貼畫是一個很好的使用工具,但是也有弊端,所以,在使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幼兒教育隨筆11
本學期新來的一個幼兒很愛哭,一起轉來的幼兒情緒都已經平穩了,都已經適應了新的環境,只有這個幼兒還是和剛入園一樣,每天早上來都要哭鬧,都要他奶奶打幾下,然后他奶奶強行把他放在教室里,他還是一樣的在教室里哭鬧,不管你怎么哄他還是一樣哭,在他身上把所有的辦法都用了還是沒有用,有時其他的幼兒都被他哭煩了就說老師他太吵了。他一直這樣也不行,所有我和我們班的另外一個老師決定一起去他家家訪了解一下情況。我還清楚的記得當時的情況,他才看到我們他就邊哭邊往外跑,還說著我不去幼兒園,我不去,當時弄得我們很尷尬,不了解情況的還會覺得他在幼兒園被我們怎么樣了,看到我們就哭,我們看到了這個情況就和他說我們不是來帶他去幼兒園的,在他家人的安撫下他停止了哭,但還是不進屋。我們通過他奶奶了解到,他今年剛來這里生活,是因為爸媽外出打工,才將他送到了這里,幼兒從小就怕生,不喜歡和陌生人,來到陌生的環境就很怕沒有安全感。
通過家訪了解的情況,我們開始從情感方面入手,他一來園我們就的主動的迎上去和他說話,帶他找位置放書包,在活動時間帶他在幼兒園內走動,認識更多的老師和小朋友,在本班也讓小朋友主動和他打招呼,找他做朋友一起玩,午休時老師也主動去他的床邊陪他,剛開始時他還是很抵觸,但過了一個星期就有了明顯的變化他不在那么的抵觸小朋友和老師了,來園哭鬧情況也不是那么嚴重了,經過了近一個月的努力,他的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來園不在拉著他奶奶的.手不放了,而是會主動的來找老師,主動和小朋友說話。還記得他第一次主動笑著來園時的場景,他笑了,我比他還笑的開心。看到孩子的進步和改變,我感很驕傲,嘴角就會不經意的向翹。
幼兒教育隨筆12
午飯后,我帶孩子們到教室外的走廊上玩橡皮泥,吃好飯的孩子們陸陸續續帶著橡皮泥來到了走廊上。婷婷也不例外,和旁邊的小朋友一起專心的玩著橡皮泥。婷婷用手在一大團橡皮泥上拽了一小塊,放在手心里搓,不一會兒就變成了一長條,但還在繼續搓,長條斷了。她又拽了一快,還是那樣的搓,搓著搓著又斷了,石凳上已經有了好幾段的長條。婷婷把這些長條放在一起,不知道還要干什么。我發現婷婷在東張西望的就坐到了她的身邊,也拽了一塊橡皮泥開始搓。婷婷看到老師也來玩橡皮泥,顯得很高興。我也象婷婷一樣搓了一長條,同時嘴里說:“長長的一條。”婷婷看著我得意的說:“壽老師,你看,我搓了這么多的長條。”我神秘地說:“別眨眼,我要用長條變戲法了,你會嗎?”說著我就把長條的兩頭接起來了。婷婷說:“變成圓圈圈了。”我又說:“讓老師再變一個。”說著我就把圓圈交叉成8字形。婷婷驚奇的說:“變兩個圓圈圈啦。”接著,我又變了一個花樣,婷婷高興的說:“一只小鳥……”我看她已經很溶入這個游戲了就站起身要走,婷婷馬上拖住我要我繼續陪她玩。我就對她說:“壽老師再給你變一個,就輪到你變了,好嗎?”婷婷一聽,高興地答應了。說完我拿出一條搓好的長條,變了一朵漂亮的小花。婷婷看到我變的.,躍躍欲試,連忙開始搓長條了。這次她也在長條的基礎上變起了花樣,一會兒說是蟲,一會兒說是娃娃,一會兒說是奶瓶,還變了蘋果,盡管看上去四不象,但是她還是很得意。
在這個無意的指導中,我發現很多小朋友已經掌握了玩橡皮泥的基本操作,但她們對自己的成果已經沒有了成就感。我無意中的闖入,使婷婷對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引發她通過想象將原來的成果作為素材而進行簡單的造型,不僅提高了孩子的積極性,也是孩子對自己的又一種突破。
幼兒教育隨筆13
得知5·9是母親節,女兒在周!五晚上吃飯時,和我說起了悄悄話:“爸爸,星期天是母親節,你一定要帶我去給媽媽買禮物哦!”一旁的妻“醋意大發”:“你們兩個,竟然說起了悄悄我,也不理我。”“保密!”我和女兒異口同聲地說道。
后來,一向“小氣”不愿動用自己零花錢的女兒,竟然花了20元為媽媽買了一個非常美麗的沙漏裝飾品。并配上了她精心準備的小賀卡,一起送給了媽媽,并祝媽媽節日快樂。
那么作為教師的我,如何利用這一特殊的日子,讓班級中的學生親近母親,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母親的愛呢?經過斟酌,我在班級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母親節,表達對母親的愛,可以從以下三種方式中選擇一種,也可以全選,還可以創新表達愛的方式:一,為母親洗腳;二,為母親捶捶背;三,制作一張精美的賀卡送給母親。當時,就有許多同學叫了起來:“我要全做!”、“對,三項全做。”對于這項特殊的作業,孩子們熱情高漲。
那么他們做得怎么樣?他們的母親又有怎樣的感受呢?我通過QQ群,告訴家長們可以將孩子具體做了什么用文字或照片的形式發給我,也可以寫出自己想說的話,讓我們一起感受孩子對家長的愛。
可愛的學生們,果然行動了起來。有的在給媽媽洗腳,有的在給媽媽捶背,有的給媽媽準備了自制的賀卡。戴鑫同學創新了表達愛的方式,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了美麗的康乃馨送給一直忙碌的媽媽。
看到孩子們那專注的表情,我的'眼眶有些潤濕了。我想到了那一直疼愛我的媽媽,在我還上四年級時就被病魔奪走生命的媽媽。如今孩兒已經長大成家,卻無法報答您的恩情!
在這特殊的日子,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疼愛自己、關心自己的母親的愛。雖然一次活動不能代表著孩子們就能夠理解父母的辛苦,去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但老師和父母對孩子一次次的引導,會讓成長中的孩子們,去慢慢地認識自己,理解他人。
孩子良好思想品德的養成,不是僅靠一兩次活動就能實現的,然而,我們應在教育生活中,將每一次的活動做實做細,讓每一次活動的意義都最大化,讓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幼兒教育隨筆14
也許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寶貝吧,從事了多年的幼教工作,總的感覺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帶了。如今,隨著社會發展的多元化,家長們的教育觀也在發生著改變,孩子的個性化發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培養孩子個性化的同時,有時教育者也容易把握不好分寸,造成了對孩子的過度溺愛。從而,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逐漸養成了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例如:過于自私,過度任性等等。
我班里有一個小男孩叫陳天澤,長著大大的眼睛,虎頭虎腦的。這孩子挺聰明,對各種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強,想象力也很好,可以看出其家長應該很注重對他的智力培養。可是,通過他在幼兒園的表現使我發現,這小家伙脾氣太大,很任性。不管犯了什么錯,他從來都不會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
我們都知道,現代社會對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要求都在不斷提高。就算一個人的智商再高,如果他不具備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相信他也不會永遠健康的發展。近幾年我們經常會聽說,某某大學的高才生因不順心而自殺或誤入歧途之類的事情,而且此類事件的發生機率還在不斷提高。所以,如果家長和老師意識不到這些心理健康隱患,那么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很危險的事情。
對于陳天澤的“任性”這一問題,在與其家長做好溝通之后,我決心要幫他改掉這種不良習慣。終于,在我的等待中,機會來了。
有一次準備吃午飯了,在組織孩子們洗手時,陳天澤把桂鴻章推倒了,于是桂鴻章就“哇哇”哭了起來。我接著走過去問怎么回事,小朋友都說是陳天澤把他推倒的,經過仔細查看桂鴻章,發現他并無大礙,這時我懸著的一顆心稍稍安穩了些。接著,我拉著陳天澤的手走到一邊,然后蹲下,問他“陳天澤,是你把桂鴻章推倒的嗎?你能告訴老師怎么回事嗎?”這時,他的反應是:皺著眉頭,瞪大兩只眼睛,還噘著小嘴,然后氣橫橫的斜視著旁邊的墻,連看都不看我。嘴里還嘰里咕嚕著:“真討厭,哼,氣死我了!”然后就一言不發了。不論我怎么說什么,他還是那樣生氣地噘著嘴、皺著眉,就是不理我。看到他這個樣子,我想再繼續也是徒勞的,就停止了與他的交流,接著去把桂鴻章安慰好就組織大家吃午飯了。
在組織孩子們吃完飯后,我想這件小事有可能就是改變他的一次契機,所以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等把別的孩子們安頓好后,我又一次把陳天澤喊道我身邊。我用手攬著他,輕輕地說:”寶貝,你能看著老師的眼睛嗎?”他聽到后,慢慢地抬起頭,眼神瞄了我一下,接著又閃開了,這時能看出他不像剛才那么生氣了。我又說:”老師不是因為你倒了桂鴻章而生氣,而是因為你不夠勇敢而著急。老師說過,你聰明好學,畫畫也很好,這都是你的優點。可是我們有犯錯的時候,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犯錯怕什么,改掉還是好孩子。怕就怕犯了錯不改,那不就永遠錯下去了嗎?你想成為不會改錯的孩子嗎?”這時,他盯著我,搖了搖頭小聲說:“不想。”“真棒!你確實很聰明,老師希望你以后能變得更加勇敢些,成為知錯能改的孩子,當個真正的男子漢!”接著,他又小聲嘟囔著說:“老師,我真不是故意推倒桂鴻章的,我會跟他道歉的。”我高興地說:“好吧,老師相信你,從今以后老師就要看你的表現了……”
說也怪了,從此以后他真的變了。有時不小心碰壞別人東西時或偶爾擠到別人時,他總能接著脫口而出:對不起!他的性格也比以前開朗了許多,臉上的笑容也比以前顯得更開心了。還有,他前幾天說了令我非常感動的一句話。那是課余時間,我與孩子們閑聊:“孩子們,你們下學期就要升大班了,到時我就見不到你們了。”這時,陳天澤不太大聲說:“張老師,到時我會想你的!”啊!?真的好意外!我說:“寶貝,張老師經常批評你,你不生我氣嗎?”他說:“我不生氣,我犯錯時你才會批評我的,我知道我表現好你就喜歡我的……”
多可愛的孩子,看到他的這樣的改變我怎能不感動呢?
幼兒教育隨筆15
孩子到了小班的年齡了,似乎不如以前聽話了,想干什么,就非堅持,若是阻攔他,他就發脾氣,著實讓人費心。不過,家長若能正確處理,孩子發脾氣的可能性就會相應減少,對孩子的將來也有一定益處。
一、要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長莫要過多干涉。
小班的孩子想自己干事情,是其獨立意識增強的表現,家長應該表示支持,"事屬可行,就讓他行".孩子想干什么,只要沒有害處,就可以讓他自己來,家長及時加以指導。他想開電腦你應該告訴他如何使用,并帶他開一開,試一試(注意:電源開關要放在孩子放不到的地方,大人不在時最好切斷電源),雖然他做的不如你好,還可能出點小亂子,但是孩子通過動手不僅增長了知識,而且由于得到了滿足,也不至于發脾氣了。
二、制止孩子做不應做的事,要注意方式,不要強硬制止。
小班孩子分辨對錯的.能力還很差,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做出不合情理的事情,家長要加以制止,但不要總是強硬地阻攔(強硬地這不準那不許往往使孩子產生對抗心理),可以講清簡單的道理或采取轉移注意力的辦法,找些他平時喜歡的玩具(或其他物品)、講個有趣的故事來將其注意力吸引過來。如果這樣還不奏效,你不妨將其抱到別處,在保障其安全的情況下,下下狠心暫時離開他讓他獨自發泄,待平靜下來,再曉之以理;不能做的事情,不論怎樣,家長也不應答應。這樣他就會逐漸地放棄自己的無理要求,變得聽話了。
總之,小班的孩子,要尋找符合其年齡特點的教育手段,達到既滿足了孩子需要,又教育了孩子的目的。
【幼兒教育隨筆】相關文章:
(精選)幼兒教育隨筆07-18
【精選】幼兒教育隨筆07-15
幼兒教育隨筆(精選)07-14
[精選]幼兒教育隨筆07-14
幼兒教育隨筆【精選】07-18
幼兒教育隨筆06-26
幼兒教育的隨筆06-12
幼兒教育隨筆(精選)07-10
幼兒教育隨筆[精選]07-09
(經典)幼兒教育隨筆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