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隨筆經典[15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對隨筆應該很熟悉吧?隨筆通常指一種散文體裁,隨手筆錄,抒情、敘事或評論不拘,篇幅短小。什么樣的隨筆堪稱經典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教育隨筆,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教育隨筆1
堯堯長得又高又大,他常常以自己的力氣大而自豪,總是說“我吃飯多,我睡覺好,你們都不如我”,以致于他在與同伴相處時有些“傲慢”,認為自己什么事都能做,不需要別人幫助。
一天自主游戲時間,有幾個男孩子來到室外的石磨邊,想轉動石磨,這時,堯堯站了出來,說:“我一個人可以轉動石磨。”聽他這么說,大家就站在一旁觀看。
只見堯堯叉開雙腿,彎下腰,兩只手緊緊扶住磨盤的兩邊,用力,用力,再用力,但石磨沒有動。他不停地換著姿勢,用盡全身的力氣推動著石磨,可石磨還是沒有動。瑞瑞看不下去了,他要上前幫堯堯,被堯堯拒絕了:“你那點力氣,不用你幫!”過了一會兒,瑞瑞忍不住又去幫堯堯,這次堯堯沒有拒絕。在堯堯和瑞瑞的共同努力下,石磨終于移動了一點點。這時站在一旁的其他幾個孩子紛紛說道:“石磨移動這么一點點不算,要轉起來才算。”“我們大家一起推吧,石磨才能轉起來。”……堯堯輕聲地說了一句:“好吧,大家一起來推吧。”我想,堯堯這時應該已經認識到有些事情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
于是大家上前和堯堯一起推石磨,石磨終于轉動起來了,大家興奮地歡呼著……石磨轉得越來越快,堯堯也越來越高興與同伴一起游戲了。
游戲結束后,我問堯堯:“今天的推磨游戲玩得開心嗎?”“開心!”堯堯爽快地答道。“一個人推和大家一起推有什么不同?”“一個人不行,需要小朋友互相幫助,齊心協力,合作的力量大。”這時,堯堯說出來的可都是我們平時常對他說的'話。顯然,通過“推磨游戲”的親身體驗,堯堯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以及小朋友之間互相幫助的快樂。
幼兒教育隨筆2
這天,俊楷媽媽來送他,走在路上還好好的,可剛一進教室的門口,俊楷“哇”的一聲便哭了,拉著媽媽的手不放,無論他媽媽說什么,他就是張著嘴大哭,什么也不說,他媽媽看了一下表,我沒有時間了,要遲到了,把俊楷往我懷里一放,掙開俊楷的手走了。我把他抱到小椅子上坐下,讓夢涵過來和他玩了一會,等他不哭了,我走過去問他:俊楷,你媽媽來送你,你為什么哭呀!俊楷笑了笑沒吱聲,我又說:你爺爺和奶奶來送你從不哭,媽媽一送你就哭,我想知道這是為什么?俊楷停了一會兒說:媽媽來送我,我一哭媽媽就給我買好東西吃,爺爺奶奶不給我買,聽了俊楷的話,我對他說:上學是不能買東西的.,再說你長大了,應該做大哥哥,讓別的小朋友像你學,俊楷點了點頭。
再次見到俊楷媽媽時,我對她說了俊楷的話,她說:真的是這樣,我以后注意吧!不過,從這天起,無論誰來送俊楷,他都不哭了,而是微笑著和家長再見后高興地跑進教室。
幼兒教育隨筆3
1.什么是多元教學?
多元智能教學模式,是來源于美國多彩光譜項目,這一項目主要針對幼兒,用來評估幼兒的智力狀況和表現方式,并實施相應的教育。
多彩光譜項目研究開始于1984年,基本信念是:每個兒童都有不同的智力組合,材料、活動豐富的環境與教育機會,能加強而不是決定兒童的這些智力。一旦確認了兒童的智力強項,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些信息為兒童設計個別化的教育方案,
加德納的觀點,“多元”不僅相過于單一而言,智力的組合也是千差萬別的,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智力結構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加德納提出了八種智力:
1、語言智力
語言智力被認為是最有用的智力之一。
定義:語言智力指對單詞意義和字母組合的感覺。
語言智力的組成元素包括閱讀、書寫、寫詩、演講、聽力和對其他語言的熟悉程度。
2、數理邏輯智力
與語言一樣,數理邏輯智力也是被認為最有價值的智力之一。
定義:數理邏輯智力是指處理一連串的推理,識別模式和順序的能力。
3、視覺空間智力
定義:指準確地感知空間,并把所知覺到的東西表現出來的能力。
4、身體運動智力
定義:指善于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
5、音樂智力
定義:指對音高、音調、節奏和聲調的敏感性。
6、人際關系智力
定義:指理解他人和自己的關系、與人交往的能力。
7、內省智力
指觸及一個人的情感生活,作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種手段,簡而言之,即知道自己的強項和弱項,知道自己的需要和才能。
8、自然智力
指在環境中,對多種植物和動物的一種認識和分類能力
智力總是以組合方式共同發揮作用的,獨立運用某種智力是不可能完成復雜的學習任務的。
2.為什么要發展多元化智能教學呢?
教育觀念的改變,直接影響實際教學。
傳統智力理論下,一般用智商來衡量兒童的聰明程度,但是有特殊才能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智商,卻取得了特殊的業績,富有創造力的人未必都是智商高的。用智商這一把尺子去衡量人的發展似乎顯得片面和不公平.
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人至少具有八方面的智力,智力是發展的,是可以培養的。正是它關注了傳統智力理論智商掩蓋下的“才,”提倡“每個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兒童都是潛在的天才,”在教育中更提倡“揚長、”“補短”。好處:1.為兒童提供多領域并存的環境,2、識別和培育兒童的智力強項,3、帶動兒童全面發展.
所以,我們應該把關注兒童“智力有多高”轉變為關注兒童“智力是什么類型的。”關注兒童之間的差異,建立個別化、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在是單純關注兒童的智商測試或復習成績,而是有效觀察不同兒童的不同智力.試圖采用多種方法讓兒童在用自己的強項帶動弱項發展。教師也開始和家長合作,了解兒童在家中的表現,從多個層面挖掘兒童的多元智力。
2.幼兒年齡特點
兒童發展心理學主要涉及不同年齡的發展、不同階段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0~1歲,1~3歲,3~6歲
1~3歲兒童學習使用工具大致經歷四個基本階段:
第一階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點支配動作。
開始他把拿到手里的物品簡單地當作之間的手的延續,如把勺子與拳頭一起送進嘴里。他們不斷的改變運用物體的方式,但并不十分有效。
第二階段,不再連續變換新方式,進行同一動作的時間有所延長。
偶爾碰到一種有效的方式,
他們會將一個動作做完,如他們盡量用勺子將食物放入嘴里。
第三階段,主動去重復有效動作。
固執、反復地嘗試某一有效的動作方式。
第四階段,能夠按照用具的特點來使用它,并能夠根據使用的條件改變動作方式。如果有不同的動作,很快就改正。
所以這一時期的兒童的動作有反復,但學習的勁頭十足。他們能夠學會多種動作,能使全身和四肢的動作協調起來,出現獨立性.兒童進入到2歲以后,對父母就不那么順從,而有了自己的主意。如不愿讓父母牽著走,而是自己在旁邊跑跑跳跳,在地上撿拾一些東西。這就是獨立性的表現。
3至4歲是學前初期,也是幼兒園小班的年齡。
這時期幼兒心理發展的主要特點有:
(一)生活范圍擴大
3歲以后,兒童生活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上幼兒園。這意味著他們的接觸范圍擴大到更多的成人和同伴。而那些沒有進入幼兒園的兒童也開始與更多的人接近。
3、4歲的兒童還逐步學會生活自理,自己穿衣、自己進餐、自己控制大小便等,這都進一步發展了他們的心理能力。
(二)認識依靠行動
這一時期的小孩主要以行動(動作)來認識和反映外部世界,即以行動思維為主。他們通常是先做后想,做之前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有等到做完之后才能發現自己做的是什么。幼兒的一切行為,包括看書、講故事等都要借助于手的動作參與。這說明他的認識活動是非常具體的。而且這一時期的兒童還不能聽懂反話,教師和成人只能用正面的引導。
(三)情緒作用大
學前期兒童的情緒變化大,小班幼兒的情緒變化尤其快,他們很容易激動,成人要用愛撫的'聲調說話讓其感到親切才能使其安靜下來。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幼兒園都對成人有強烈的依戀,對成人給予的評價非常在意。
小班幼兒的認識過程的無意性占壓倒性優勢。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緒所支配,而不受理智所支配。他們的無意想象、無意注意和無意活動占優勢。情緒活動容易受刺激物特點影響,如鮮艷的顏色和生動的形象等。
(四)愛模仿
3歲前的幼兒由于受能力的限制,模仿的對象少。進入小班以后,隨著模仿能力的提高,他們變得非常喜歡模仿,看見什么就模仿什么。幼兒園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孩子的模仿心理提供即使的和優秀的模仿對象,促進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
4~5歲的兒童
這是學前中期,也是幼兒園中班的年齡。4歲以后兒童心理發展出現了較大的飛躍。主要在于認識活動的概括性和行為的有意性明顯的開始發展。具體表現為:
(一)活潑好動
正常兒童都好動。幼兒單一的姿勢或活動容易疲勞,但他們在只有活動中,可以長時間持續的跑跑跳跳,卻不感到疲倦。幼兒總是不停地看、停、摸、跑、跳、爬等活動,這是他們在積極運用各種感覺器官。幼兒活潑好動與他的身體發育特點有密切關系。因為他們的肌肉骨骼等正處于發育期,需要通過活動來發展。而且幼兒大腦的成熟程度不足,興奮過程的活動勝于抑制過程。而且中班幼兒較小班和大班幼兒都好動。
(二)思維具體形象
具體形象是學前兒童思維的主要特點。小班幼兒主要靠行動進行思維,中班幼兒主要依靠表象進行思維。他們能離開具體的事物而在頭腦中形成該事物的形象,并以此進行思維。
(三)開始接受任務
對小班幼兒布置任務一般需要結合他的興趣。中班幼兒開始能夠接受嚴肅的任務,比如實驗室實驗的陽性(肯定)反應和陰性(否定)反應。4歲意義的幼兒思維的概括性和理解力發展,產生了初步的責任感,因此能夠接受任務。
(四)開始自己組織游戲
學前兒童都喜歡玩。小班幼兒有游戲活動,但需要成人領著玩。中班幼兒能自己組織游戲活動,規定主題、安排角色和情節等。
中班幼兒在游戲中還逐漸結成同齡人伙伴關系。可見其人際關系開始發生變化,沖破了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的優勢,開始向同齡人關系過渡。但其同伴關系仍是最初級的。
5到6歲是幼兒園大班的年齡,
[一)好學、好問
5歲的兒童有強烈的求知欲,經常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喜歡問“為什么”,且要追根究底。成年人回答他們的問題時要有足夠的知識,又需要一定的技巧。大班幼兒的淘氣,很多時候也是求知欲的表現。
這一年齡的兒童喜歡學習,愿意上課。他們喜歡各種新課,喜歡動腦筋的智力活動。他們喜歡拆開一些玩具和物品,了解其工作原理。
(二)抽象能力明顯發展
大班幼兒的思維仍然是具體的,但是明顯地表現出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他們能夠根據概念進行分類,已經掌握了部分與整體的包涵關系,即具有邏輯思維的基本成分。5歲以后的幼兒已經掌握了“左右”等比較抽象的概念。能夠把具體事物進行分類記憶。
6歲以前的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是初步的,對于一些需要經過多層次推理的事情,他們還是力不能及的。
所以,研究表明發現,3歲的幼兒還不能很好地區別各種顏色的色調;從4歲開始,區別各種色調細微差別的能力才逐漸發展;5歲兒童不僅注意到色調,而且注意到顏色的明度和飽和度。
(一)觀察的目的性
3歲以前的幼兒大多數不能接受觀察任務,他們東張西望,任意亂指。4歲以后觀察能力有所發展,開始出現有目的克服困難或干擾的細致觀察。
(二)觀察的持續性
幼兒初期,觀察持續的時間很短。在教育影響下,幼兒逐漸學會持續地觀察某一事物。研究發現,從6歲開始,幼兒觀察的持續時間明顯增加。而且觀察的持續性于目的性聯系密切。
幼兒教育隨筆4
托班娃娃初次入園,對老師是陌生的,對小朋友是陌生的,這些因素加重了幼兒的分離焦慮。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彼此相互熟悉了,與教師、小朋友相互接納了,分離焦慮也就會消失了。可是,怎樣才能讓老師與小朋友、小朋友與小朋友之間早日熟悉起來、互相接納呢?幼兒有喜歡游戲的天性,讓游戲作為友誼的橋梁,就是一條很好的途徑。
剛入園時,大家都不知道對方的.名字,游戲《猜猜誰不見了》最適合了。教師請全班小朋友閉上眼睛,悄悄地把劉敬澤等分離焦慮嚴重的孩子藏到幼兒看不見的地方,然后讓幼兒睜開眼睛,猜猜誰不見了,幼兒說出名字后,我再把“藏好”的小朋友叫出來,驗證一下,看看小朋友猜的是否正確。
在《篩籮籮》游戲中,誰分離焦慮嚴重,教師就先篩誰的籮籮,讓誰首先體驗到教師對他的關愛,從而早日熟悉環境,喜歡幼兒園。在《撿豆豆》游戲中,“紅豆豆,綠豆豆,顆顆撿進籃里頭。”念完兒歌,誰分離焦慮嚴重,教師就先“摸”誰的頭,讓誰先跟在老師后面走,然后,老師再摸其他小朋友的頭,直到全體幼兒都跟著老師走。
幼兒最喜歡的是《摸眼》游戲,在這個游戲中,老師故意“摸”到劉敬澤等分離焦慮嚴重的孩子,然后讓他“摸眼”,老師站在離他不遠處,輕輕地喊:“我在這兒,我在這兒,”引導他慢慢向前走。并找機會,在離他最近的小朋友身邊喊:“來這兒,來這兒,”以引導他“摸”到其他小朋友,以活躍游戲的氣氛。在我的帶動下,全班小朋友都學會了喊“我在這兒,我在這兒,”“來這兒,來這兒。”使游戲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現在,老師與幼兒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彼此相互熟悉了、接納了,象劉敬澤等分離焦慮嚴重的孩子,已不再是只有“我”這一個朋友的孩子了,他已經成了一個擁有二十多個朋友的、快樂的孩子了。
幼兒教育隨筆5
當前幼兒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這是一件好事情。但筆者覺得,現在許多幼兒園的教育方式正在步入一個誤區,嚴重違背了幼兒的成長發育特點,讓筆者忍不住想說道說道。
筆者認為,幼兒教育的重點應該是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使幼兒身心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所以,幼兒教育的內容也應該以“寓教于樂”的游戲為主。
可是,目前一些幼兒園卻以識字寫字、簡單運算這些本該小學生才學的知識為重點教育內容。一些條件比較好的.幼兒園還打出了“雙語教學”等招牌,對音樂、美術、舞蹈等方面也訂了具體的教學目標。游戲相比之下反倒成了“輔助活動”,且模式化現象十分普遍,游戲本身的樂趣大打折扣。可嘆的是,這種顯然不顧幼兒身心發育特點,既違背教育規律,也損害孩子個性發展的做法,還被相當多的家長所認同。家長們爭著為孩子選擇這樣的幼兒園,似乎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起跑線上先人一步,將來上學才能取得好成績……這種“望子成龍”甚至“拔苗助長”的心態實質上正反映出幼兒教育也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影響,它不僅“小學化”,而且“應試化”了。
我國正在大力推廣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又以基礎教育為重點,而幼兒教育正是基礎教育的基礎。筆者呼吁,別讓幼兒教育成為被素質教育遺忘的角落,幼兒園不是“小學預科班”,還那些只有三四歲的孩子們健康快樂、無憂無慮的童年吧!
幼兒教育隨筆6
“老師好!”“老師好!”在孩子們的聲聲問候中,我班的寶寶們陸陸續續地來到了幼兒園。外面呼呼的刮著北風,可是屋里卻暖陽陽的,孩子們穿了厚厚的衣服,來到幼兒園后孩子們開始脫衣服疊衣服,我也在他們之中指導孩子們脫衣服疊衣服,疊好衣服的小朋友就開始自由選擇角區進行活動。8:20孩子們都來齊了,我開始巡視在各個區域中。當我走到美工區的時候,突然發現平時最調皮的琪琪卻趴在座位上沒精打采的,我感到很納悶于是我就走到他跟前問:“你怎么了琪琪,不舒服嗎?”琪琪忽然大哭了起來,我急忙安慰他并問他為什么這么傷心。他說:“老師你騙人。”他的一句話把我說的不知所措,我說:“怎么了琪琪為什么忽然說這么一句話。”他說完趴到座位上又哭了起來,我趕緊問他發生了什么事。他哭著和我說:“我剛才和你說可可撕我的畫,你說一會兒你會批評他的,可是你說完后就忘了,都不想著批評他。你沒批評他他又欺負我,他還說你不喜歡我。”聽琪琪說完,我回想了剛才發生的事情。早晨孩子們陸陸續續的來到幼兒園,有幾個孩子不會疊衣服我正在指導孩子們疊衣服的時候琪琪就跑過來說:“老師可可欺負我撕我的畫紙。”于是我就說:“等一會兒老師會批評他的'。”等我指導完孩子疊衣服孩子們就開始了區域活動我也就忘記了這件事情,所以就發生了剛才的事情。
我趕緊和琪琪說:“老師不是不喜歡琪琪,老師喜歡每一個小朋友,只不過剛才老師真的忘記了,老師和琪琪道歉,你能原諒老師嗎?”看著他漸漸的抬起了頭,于是我把可可叫道跟前認真的了解了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琪琪正在美工區繪畫的時候可可就橫沖直撞的跑進來把琪琪的畫紙推到了桌子下面,他不僅不給他撿還給他撕了畫紙。于是在了解完事情的經過以后,我問可可:“可可,如果別人撕了你的畫紙,你心里會覺得怎么樣?”“不高興。”“剛才你把琪琪的畫紙撕碎了,你覺得自己做得對嗎?”可可低下了頭,沒說話。“琪琪現在心里很難過,你應該怎么做?”只見可可走到了琪琪的面前,小聲地說:“琪琪,對不起……”“沒關系!”琪琪大聲說。他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了,拉著小手玩去了。
看到兩個孩子快樂地玩著,我欣慰地笑了。通過這件事情,也讓我再一次告誡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老師要真正地做到細心、耐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孩子們的朋友,成為孩子們喜歡的老師。
幼兒教育隨筆7
折紙活動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孩子在折紙過程中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可每次折紙活動后都讓我“疲憊不堪”,除了滿地的碎紙之外還要面對到處亂飛的紙飛機。今天的折紙活動卻改變了我的看法……
今天的折紙活動是學習折疊小青蛙,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在我教孩子們折疊的過程中,孩子們觀察的很仔細、很認真,所以在他們自己折疊時很容易就折疊好了。
他們互相欣賞、介紹著自己的“杰作”,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臉。可沒過一會兒,我發現有幾個男孩子把本來就折疊好的小青蛙拆掉又折成了紙飛機,“再過一會兒就會出現紙飛機到處亂飛的情景了吧?”我心里想著。我本想去批評那幾個小男孩,可靜心一想:“我的批評起作用嗎?每次折紙活動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是不是應該滿足他們呢?”孩子喜歡玩紙飛機,就讓他們玩個夠吧,最后我決定。我對孩子們說:“你們還想玩紙飛機嗎?”,“想!”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我順勢說道:“那好吧,不過你們得把地上的碎紙收拾干凈”。“好”,孩子爽快的答應了。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孩子把地上的碎紙收拾的`非常干凈。之后,我帶領孩子們來到戶外玩紙飛機,他們拿著自己親手折疊的紙飛機跑來跑去,高興極了。看到孩子滿足的樣子,我心里也暗自欣喜,因為自己的舉動,讓孩子得到了滿足和發展。
通過這次玩紙活動我感覺到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及時發現孩子的需求并能給予支持,讓孩子的求知欲、好奇欲得到滿足,是何等的重要啊!
幼兒教育隨筆8
生活中父母喜歡以他們的角度去衡量孩子,繼而代之的是不適當的埋怨孩子,責怪聲不斷。圍繞在孩子耳邊的經常是這樣一句話:“這孩子不行!”任何人都有自尊自傲感,包括孩子也不例外。而小朋友經常受到批評后就會失去信心,對自己感到失望,有的甚至靠攻擊他人才能體會到自己是個強者,來撫平自己的失望情緒,擺脫“我不行”的念頭。我們班王清泉小朋友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他們父母習慣于在別人面前數落批評他,久而久之,他的自信在父母的指責下喪失殆盡,所以做事的時候經常怕這怕那,他看見別的小朋友獲得成功時便會乏味的說:“那種事真沒意思!”我常常感到他在情緒上還沒有成熟,也經常看到他常和自卑的孩子混在一起,指責他人。
他們更強烈的希望擁有同病相憐的伙伴。同欣航相反,我們班心儀小朋友不去指責他人,卻情緒更低落,內心充滿著自責,有著過分的自卑感,總是覺得在別人眼里自己很差。父母絮絮叨叨埋怨孩子,實際上是等于在叮囑孩子:“你要不斷的.失敗呀!”由此看出,在中國鼓勵教育刻不容緩。父母要在孩子失敗的時候及時送上鼓勵,而不是一味的給孩子潑涼水。孩子幼小的心靈正是靠父母和幼兒老師的細心呵護才能健康成長!鼓勵猶如一泓清泉,甘冽而清甜;猶如一劑良藥,撫慰孩子心靈創傷;又猶如一縷春風刮過孩子心頭,溫暖孩子的童心!
幼兒教育隨筆9
熟悉我們幼兒教師的人都知道,我們的工作環境是非常吵鬧的。所以,為了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紀律,為了讓孩子們成為我眼中的乖寶寶,我常常以威嚴的目光教育孩子們“不許打人、不許鬧。這樣,多數孩子都成一個個守紀律,聽話的孩子。工作了這么多年,發現這樣的高壓政策并不是對所有的孩子都管用,它只換來了片刻的安靜和孩子們無措的眼神,從根本上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這不,一連幾天,浩浩都成了孩子們告狀的對象,剛批評了沒多久,又有小朋友哭哭啼啼的.來告狀了。唉!怎么辦?剛才他也承認錯誤了,也說過不再打人了,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后來,我通過游戲《找朋友》等教學活動,讓他明白當小霸王是不對的,以后就沒有伙伴一起玩了;這樣,慢慢的我發現他不那么霸道了,不再打別人了。
幼兒教育隨筆10
對于剛入幼兒園的小班孩子來說,中午能離開自己的媽媽,在幼兒園自己的小床上,通過自己克服心理防線,自己睡覺已經相當不錯了,即便是有幾個還是適應不了,那也無所謂,因為寶寶們還小。
今天,就有兩三個孩子在床上翻過來翻過去,就是睡不著。欣宇是個小姑娘,長的很可愛也很漂亮,可就是中午睡不著,昨天中午就是我摟著她才睡著的。今天中午所有的孩子都睡著了,就只有壯壯(今天剛轉來的)和欣宇了。我走到欣宇跟前說:“欣宇,怎么還不睡呀?”“老師,你摟著我睡吧!”我一聽,原來是自己睡不著啊,我說:“可是今天剛轉來小弟弟壯壯很小,自己睡不著,老師是不是應該先照顧他呀?”欣宇很懂事,說:“嗯,老師,我等著你,一會你再來摟著我睡覺!”我跟她約定好,她必須閉起眼睛不睜開才可以,她同意了。看她很乖的樣子,我笑了笑,走了。
把壯壯哄著睡著了,以為這么長時間了,欣宇肯定睡著了,走到那一看,眼鏡睜得大大的,哪是睡著啊!我說:“怎么還沒睡啊?”“老師,你還沒摟著我睡覺呢?”我真是無語了!
兩人擠一張床上,雖然還可以,但畢竟不舒服。好不容易把她哄著睡著了,我的胳膊,我的脖子那個酸疼哦。
幼兒教師在外人看起來很輕松,但實質上是相反的。幼兒教師的大工作雖然少,但零零碎碎的小事卻多的數不清。孩子從離開媽媽走進幼兒園大門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對他們負起了看管兼教育的責任。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關懷和幫助,我們把同樣的情感投入到每個孩子身上,讓他們在幼兒園里同樣得到像爸爸媽媽一樣的愛。人類最偉大的愛是母愛,我們把自己當作每個孩子的母親,把所有的`愛平等的分割,分給每個孩子,并把這每一份愛放大再放大,用這些放大的愛包圍著每個孩子。
“老師,你摟著我睡”!看起來是件很小的事情,但對于孩子來說,在幼兒園里,讓“老師媽媽”摟著睡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希望我們的每個孩子都幸福快樂!更希望孩子們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睡覺,那才是最棒的乖寶寶!
幼兒教育隨筆11
放學后,望著滿地的紙屑,我不禁皺起了眉頭。自從接任中班以來,班里的衛生總是….也曾不止一次的說過要保持好班里的衛生,但效果總是不盡人意。
一天,無意中在書上看到了一個不愛護公物的`小白兔的故事,靈機一動。于是在周一的教育活動課中,便和小朋友們一同分享了這個故事。在隨后的班會上,我又一次次提起了愛護環境這一話題。希望能夠每個小朋友都愛“班級”這個家,不亂扔果皮紙屑,維護班里的衛生。并以此來作為評選優秀小組的標準之一。當天下午放學前,我檢查了一下教室的衛生,發現地上干干凈凈的。我很開心,隨即就為每個小組獎勵了一朵小紅花。從那以后,每個小組的幼兒都相互監督,爭創班里最優秀的小隊。
現在,班里的環境好了,小朋友也不再亂扔果皮紙屑了,小組間的相處也更加和諧了,從此孩子們懂得愛護環境了。
幼兒教育隨筆12
春天來到了,小朋友們迫不及待的要去找春天,要去哪里找春天呢?對了,帶孩子們去采摘園。
大自然是最好的學習地點,來到了采摘園里,寶貝們就開始行動起來了。瞧!他們找得多仔細。
語語說:“伙伴們!伙伴們!快來看,果樹下面一片白色的小野花,我找到了春天的秘密,春天是白色的`。”緊接著彤彤也嚷了起來。彤彤說:“我看到梨樹發芽了,長出了綠綠的葉子,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春天是綠色的。快瞧!蘋果樹也長出了綠色的葉子。我找到了春天的秘密。”
孩子們在采摘園里尋找著春天,其實在美麗的大自然里,孩子們就是那自由自在小鳥,需要寬廣的世界,需要任由他們飛翔的權利。
生態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們自己親身去體驗,親身去經歷。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由的去探索。
幼兒教育隨筆13
劉允熙小朋友是一個不喜歡和老師、同伴交往、對老師和同伴有不良情緒的孩子,記得在小班時,別的孩子都從幼兒園門口獨自進入活動室,他卻非要大人送進去,別的孩子都不哭了,他卻還哭著上幼兒園,并且,還借故感冒,好多天不來上幼兒園……在家休息了一個暑假,剛升入中班,小班時的那些“本領”就又使出來了。
一天,劉允熙哭哭啼啼的進入活動室,老師和小朋友跟他打招呼,他也不理,坐在座位上不停地哭,我問他為什么哭,他也不說,引導他去區角活動,他也不去。集體課上,經過耐心勸說,才勉強止住哭聲,我關注著他的`一行一動,以便采取恰當措施,積極引導,使他早日快樂起來。“劉允熙,我看到你的嘴巴動了,如果你用一點力,你的歌聲會很好聽的。”劉允熙果真唱出了聲,我立即表揚了他,并獎給他一個小紅圓點。離園時,我蹲在她身邊,握著她的手,和藹的對他說:“劉允熙,今天上午表現不錯,還得了小紅圓點,下午來幼兒園還哭嗎?”劉允熙也做出了讓人滿意的回答。可是,下午入園時又哭著來了,不過,能跟老師交談了:“我奶奶不來接我怎沒辦?我奶奶不來接我怎么辦?”我一邊領他進入結構區,一邊微笑著對他說:“這個好辦,如果你奶奶不來接你,我就把你送回家,只要你不哭。”“真的?”“真的!”
幾天以后,我正在幼兒園門口接孩子,劉允熙的奶奶拍拍我的肩膀,高興地對我說:“李老師,劉允熙現在可好了,不到入園時間就急著上幼兒園,在家里就告訴我,老師、小朋友和他玩什么游戲,他們多么高興,早點上幼兒園,他要找XX小朋友玩。還說,今天下午一定要積極表現,爭取再掙一個小紅圓點回來!”
一個微笑,一句溫馨的話,一片愛心,一份關注,就會改變一個孩子。個別兒童、特殊兒童,才更需要我們關心照顧,把我們的愛心獻給所有的孩子,讓更多的孩子在我們的呵護下,健康、快樂、茁壯的成長,實現我們共同的愿望!
幼兒教育隨筆14
春節后開學的第一天,孩子們似乎比以前更懂事了,他們穿戴整齊,高高興興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了幼兒園,接待幼兒入園時,孩子們主動的跟我打著招呼,高高興興地走進了教室。最后一名入園的是張靖涵小朋友,她來到幼兒園門口,哭鬧著不肯入園,這時媽媽對她大聲訓斥,我對她進行了耐心地勸說,她很不情愿的走進了教室,整個上午悶悶不樂,下午入園時的表現仍跟早晨一樣,看到這些我跟她媽媽進行了交談,通過談話了解到,原來寒假期間,孩子每天跟媽媽在一起,并經常提一些過分的要求,如果不滿足她的要求,就會哭鬧不止,所以,她媽媽盡量按她的要求做,所以造成了今天這樣任性、以及對母親的過分依戀。并且入園、離園時,還必須由媽媽接送,否則又會哭鬧一場。媽媽對此感到很無奈,讓我來幫助她,改變孩子這種行為。
我首先指出了她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不能過分遷就孩子,只能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對于孩子不和理的要求,即使孩子哭鬧也不能答應。又向她媽媽提出了要求:接送孩子的任務可以交給爺爺、奶奶。你可以放心地去工作,到晚上時將孩子接到自己身邊。用這種短時間的分離,來打消孩子對母親的.依戀。她媽媽表示愿意接受我的建議,改變以前的錯誤做法。
每天我熱情的接待她入園,并主動跟她打招呼,去親近她,給她過多的關注,這樣拉近了孩子與老師之間的距離,并要求其他小朋友跟她交往,和她一起分享玩具,讓她感到與小朋友在一起是快樂的,在教育活動時,鼓勵她回答問題,只要發現她有進步,我就及時對她進行表揚、鼓勵。讓她堅信自己是很棒的,這樣逐漸的她又跟小朋友友好的相處了,不在依戀媽媽了。
現在她又快樂起來了,每天都能高高興興的入園,看到她的這些進步我感到很欣慰,因為我的教育方法是正確的
幼兒教育隨筆15
今日早上,我在打掃衛生時,李明小朋友的母親跑來對我說:“教師,你把李明領進來好嗎?”我驚奇地問:“李明在哪?他怎樣不進來?”媽媽著急地說:“他今日早上不愿來幼兒園,此刻在幼兒園門口,就是不進來。”我放下手中的活跟著李明的媽媽來到幼兒園門口,只見李明在車上邊哭邊喊:“我不上幼兒園,我不上幼兒園!”我過去問他:“你為什么哭?”他看了我一眼,更悲痛地哭了起來。
我好不容易、哄他來到活動室,讓他坐下,等他母親走后,我蹲下身子,撫摸著他的頭說:“李明,你能不能悄悄地告訴教師,你為什么哭嗎?”他滿眼淚水地說:“教師,我想跳舞,你能不能跟舞蹈教師說一聲,讓我跳舞嗎?”我一聽,最終明白了,原先舞蹈教師在排節目時,嫌他動作不到位,昨日把他裁了下來。我說:“咱們不跟舞蹈教師練舞蹈了,教師看你走的模特步很棒,那你就參加咱們班的節目吧!”他說:“教師,我能行嗎?你會不會又不用我了?”我說:“不會的!”只見他的臉上露出了笑容,趴在我的身上說:“教師你真好!”
從這件事上,我們能夠看出孩子們的自尊心是多么的強,那我期望各位教師在處理孩子們每件事情上,能多研究以下孩子們的感受!
在一次區域游戲活動中,有兩個小朋友為了爭搶新投放的材料,發生了爭執,由于活動就要結束了,所以我并沒有出面干涉,在活動結束后的講評時間,我把剛才看到的情況講給小朋友們聽,并組織幼兒討論。“如果有一樣東西你和另外一個小朋友都很喜歡都想要,你會怎么做?”孩子們的反應很積極,都舉起了小手。然而他們的回答都大同小異:“我會謙讓,讓別人先玩”。雖然我進行了引導,但仍然沒有孩子說出別的辦法。我詫異:這是他們的真實想法嗎?要知道,他們還只是4、五歲的孩子啊!當我再次審視孩子們時,發現了那雙本應天真無邪的眼睛中流露出與他們年齡不相稱的順從。無可否認,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它絕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假如我們的教育只能使孩子違心的'謙讓,這也不會是我們成功的教育。
于是,我開展了一次談話討論活動,讓幼兒想出更好的辦法。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又不傷害他人。在我的啟發下,幼兒提出可以兩個人一起玩、輪流玩、也可以交換、競賽等方法確定玩者。我鼓勵幼兒大膽地把這些經驗運用與實踐。再一次的觀察中我發現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孩子們都能夠使用自己想得辦法解決問題,在發生類似情況時及沒有違心的謙讓也沒有爭搶,使大家都得到了滿足。
通過這次活動讓我深刻的認識到拋出問題讓幼兒自己討論解決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這遠比老師直接告訴答案教他怎么做要好得多。
【幼兒教育隨筆】相關文章:
優秀幼兒教育隨筆 幼兒教育隨筆感言02-20
幼兒教育的隨筆07-25
幼兒教育的隨筆06-12
幼兒教育隨筆[精選]07-09
幼兒教育隨筆06-26
幼兒教育隨筆【精選】07-18
【精選】幼兒教育隨筆07-15
幼兒教育隨筆(經典)07-31
(精選)幼兒教育隨筆07-18
幼兒教育隨筆(經典)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