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
對于很多高校應屆生來說,畢業論文寫作是一次艱難的創作過程,只有完成論文才能順利畢業。下面文書幫小編給大家帶來一篇論文范文,歡迎閱讀!
摘要:如何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黑陶文化產業快速健康地可持續發展是當下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以沁陽黑陶產業為例,經實地調研,分析了其在傳承與創新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從設計藝術學的角度提出了黑陶文化產業的創新策略,并以實例佐證。
關鍵詞:黑陶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創新 文化產業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文化產業已然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但同時,文化產業的過度商業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造成了空前的壓力。隨著手工生產逐漸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該何去何從?
目前鮮有研究黑陶產品的相關專著,而對于制陶技藝的研究文獻相對較多。本文基于沁陽黑陶產品的設計實踐,試圖通過對非遺在傳承與創新所面臨的問題的分析,探討了黑陶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路徑,有助于弘揚民族文化和保護中華根文化。正如馮驥才所說;“在一個非正常的轉型時期,不能讓民間文化正常消亡。”
一、黑陶文化
(1)黑陶
陶文化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漫長的繁衍歷程中洗盡鉛華,孕育出了繼馬家窯彩陶文化之后飲譽中外的東方藝術瑰寶――黑陶文化。據考證,黑陶的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晚期,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陶器制作工藝的成就達到最高峰,其中出土于山東日照龍山文化遺址的黑陶蛋殼高柄杯以其高超的技藝與優美的造型特點而成為經典傳世佳作,就算是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也鮮有黑陶作品與之相提并論。
(2)黑陶藝術
陶器是伴隨著社會生產需要而產生的,陶器的發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類的生活水平,以至于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黑陶是技術與藝術的集大成者,后人美其名曰“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
黑陶“質如墨玉而光若珠璣,有金石之聲而具鴻毛之輕”,素有“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磬”的美譽。“黑如漆”是其色彩特征;“明如鏡”代表其質感美;“薄如紙”突出其高超的制作技藝;“硬如瓷”和“聲如磬”強調其質地堅硬。以上特征是對黑陶審美性和實用性相統一的藝術風格的總體概括。
(3)黑陶產業的發展
沁陽黑陶歷史悠久,早在唐武德三年,河內縣(今沁陽市)萬善鎮北有紅土坡,土宜制陶,鎮上居民依山建窯,盆窯村在此基礎上形成。至武則天登基,始稱“御封陶器”。此舉沿襲到了明朝,不過進貢的陶器除了簡單的瓦甕,還增加了大量更具觀賞性的鼓瓶、青獅、白象、福鹿、孔雀等禮器,深受青睞。光緒年間,盆窯村發展壯大,所產的陶器以帶蓋甕、蒸饃盒、花魚盆居多,以其品種多、質量高、呈色好、聲音脆而行銷山西、陜西、河北、河南等地。當時京城商賈云集.黑陶產業發展到北京,得到光緒皇帝的欣賞,至此,黑陶在國內名聲大震。此后,各地官家訂單絡繹不絕,黑陶產品一度成為官方消費品。
清末至抗戰前夕是沁陽黑陶產業發展的鼎盛時期,有“家家木輪轉,戶戶窯冒煙”之說,村里也是能人輩出,由于競爭激烈,匠人們積極改進黑陶的制作工藝,增加花色。民國三年,盆窯村新燒制的墩、樽、鼎、壺等工藝品在美國舊金山“萬國商品賽會”和馬尼拉“世界工藝品展覽會”展出,備受國外嘉獎,沁陽黑陶從此名揚海外、銷路大暢。不過,令人惋惜的是,民國三十二年河南大災荒,加之戰亂頻仍,經濟蕭條,民生凋敝,百姓不堪徭役負重,在如此嚴重的生存危機面前,盆窯村燒陶業就此衰敗下來。新中國成立后,盆窯村又恢復了以往的繁榮。又因1982年的洪災,造成大量窯爐坍塌,到現在為止,能燒陶的窯已經剩下十來個,能轉的木輪也為數不多?v觀整個盆窯村的黑陶史,可謂是一波多折,如今,雖然黑陶已被列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也對盆窯村的制陶業大加扶持,但是黑陶產業并沒有因此而重新煥發生機。
二、黑陶文化產業面臨的境況
雖然黑陶被譽為“陶之君”,但并不像宋代才出現的紫砂陶器自打出世就一直興盛不衰,而是幾經波折。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幾點:
(1)文化的地域性不強,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淀
雖然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古代沁陽更是賢能輩出,但是這些并沒有影響到文化產業,會燒制黑陶只是當地人謀生的手藝,他們制作黑陶的初衷是為了養家糊口,鍋碗瓢盆都是自給自足。然而,后工業時代機器生產逐漸替代傳統手工業,新材料的發明與應用,塑料、金屬制品也取代其地位。因而在古代除了貢品之外,再無其他觀賞性強的工藝品,亦沒有體現當地的文化特色。與紫砂相比,又少了深厚的人文積淀。
(2)黑陶文化產品設計不符合現代生活美學,企業創新能力弱
現代生活美學是后工業時代人們對產品寄予的多元化精神訴求在與產品互動時產生情感的連結與認同。據考證,黑陶的出現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思想和審美觀念有直接關系。人類的審美是隨著時代而變化的,有時盲目跟風也會影響一個時代的審美標準。從裝飾和造型來說,現代黑陶基本還沿襲傳統,導致其設計風格趨于雷同,千篇一律、良莠不齊。這與制陶工藝的傳承沿襲方式有關,家傳式、師徒式的傳統相傳模式多以實際仿效方式完成,鮮有創新。
(3)產業規模小,集約效應差
沁陽市現有黑陶企業極為少數,稍大點就數市里的沁陽市藍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盆窯村黑陶工藝廠和傳承人王正成、王亮亮的黑陶廠,其他均為小型個體戶,一個拉坯師和雕刻師就組成了一條很簡單的生產鏈。除了藍鉆公司主要生產工藝品外,其他生產商基本以魚盆為主。集聚效應不好也源于此,各企業出發角度不同,不能共同合作交流,進而阻礙了黑陶產業的發展。而政府方面,只是在扶持個別企業,并沒有從全局考慮,民間大師沒有專門的創作基地,不能形成創新思想的碰撞。
(4)文化消費水平層次不高
河南省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但資料顯示,近幾年來河南省農村居民文化消費支出所占總消費的比重在逐年遞減,文化消費水平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當然,文化消費水品低也與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有關,沁陽市周邊城市經濟不夠發達,不能形成強大的區域購買力。其次,工藝品本身所具有的易損壞性使網絡銷售無人問津。
(5)人才匱乏
沁陽黑陶在2011年被確立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事燒陶業的村民有逐漸多了起來,本以為村民是有了非遺保護意識,黑陶產業會峰回路轉?墒菚r間不長,堅持下來的人已寥寥無幾,說到底人們的思想還停留在養家糊口的階段,他們認為政府既然重視了黑陶產業,重操舊業定能賺些錢,實則跟風使市場上的黑陶供大于求,黑陶產業還是衰敗下來。據盆窯村的老人們說,現在幾乎已經沒有年輕人再愿意做黑陶了,剩下的都是中老年人。所以,即使有再厲害的師傅,也收不到徒弟。目前,雖然國家頒布了《非遺保護法》,確定傳承人,給予資金補助,但多數時候,資金不能落實,這是其一。其二,當下沁陽黑陶工藝從業人員綜合文化素質不高,人才結構不合理。工人們基本沒受過高等文化教育,完全依賴制式化商品的生產模式,創新能力弱。
三、黑陶文化產業的創新策略
制式化商品的生產模式是造成工藝品藝術感缺失的主要原因,藝術性趨于雷同是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硬傷”。
(1)校企合作是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企業與高等院校建立合作關系,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企業發展也大有裨益。高等院校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高等院校是培養專業人才的基地;其二,高等院校能夠發揮其在文化成果研究方面的優勢;其三,高等院校能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提高其社會服務能力。2013年6月,沁陽藍鉆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在河南理工大學舉辦“神農陶”茶具創意設計大賽,“炎”壺脫穎而出。以“炎”壺為例,探討如何對黑陶文化產品進行創新設計。(圖1)
從工業設計的角度講,符號學注重人類精神層面的問題思考。此“炎”壺的設計利用符號學的知識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在不影響實用功能的基礎上滿足人們的情感訴求。華夏始祖神農氏又名“炎帝”,壺蓋和壺柄的造型元素是“火”的抽象形,既代表“神農耕而作陶”的典故,也有生命延續的寓意,同時它又是“龍”的簡化符號,象征“龍的傳人”,再次又像是“牛角”,符合神農牛首人身的形象;壺身的水紋裝飾象征生命之源。這些元素符號的運用體現了對華夏文明的傳承。
(2)以地域性非物質文化資源為主體建立本土文化符號架構,作為黑陶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知識體系。
布希亞曾說:“物必須成為符號,才能成為被消費的物。”有形的產品是承載和傳播無形文化的主體,文化必須轉化為符號才能為本土知識體系所用。當地的高等院校能夠發揮其科研優勢,利用現代工業設計方法發掘本土非物質文化資源中的典型特征元素,并運用到黑陶產品開發中去。當然,我們可以將這些元素符號化,作為黑陶產業從業人員記憶中存儲的表征,此類表征在不同的人創作時會呈現不同的提取信息,有利于實現產品的差異化。
四、結論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消失的,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刻不容緩,其最有效的方法是文化產業化,保持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得依靠文化產品創新設計,創新意識和創新方法能夠為其提供新鮮的血液,從而獲得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當然,過度的商業化終究會違背我們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初衷,我們要在文化產業化和商業化之間尋求平衡點,讓文化不失其傳統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相關文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倡議書06-07
白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05-20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全文06-22
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論文(通用8篇)08-25
關于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全文11-02
觀非物質文化遺產小學作文(通用22篇)07-31
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11-01
陵水黎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全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