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漢字教育教學中的文化意蘊論文
摘 要:目前社會上出現了提筆忘字、大學教授批改論文需要幫助學生查找錯別字的現象。這些現象絕不是個別現象,說明了中國傳統的漢字文化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前景。漢字具有總數多、常用字少的特點,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可作為書法藝術。針對目前學校漢字教學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應結合漢字的特點提高對漢字文化的認識,通過分析漢字的音形義來更好地掌握漢字;提高對漢字書法藝術的認識,培養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利用漢字構詞靈活的特點,舉一反三,掌握更多的漢字。
關鍵詞:漢字 文化意蘊 漢字教學
一、漢字的文化特征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是人類的祖先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創造出來的。它不僅是書寫的文字,而且有深刻的文化內涵。
1、漢字總數很多,常用字卻很少。
從古到今,漢字的總字數已達到80000多個,據資料統計,現代漢語用字在10000左右,國家公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收錄漢字7000多個,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收錄漢字3500多個。漢字總數雖然很多,但是常用字也就3500多個。認識100個字,日常文章中有30—40%的字可以認識。只要認識1000個常用字,日常文章便有80—90%的字可以認識。
2、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體。
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分析,就可以了解漢字里所要表達的信息。如“家”字,“宀”下一個“豕”字,“豕”在古代是豬的意思,“家”字最早的字形是房里有豬便是家。豬的繁殖力強,而古時候人是最主要的生產力,所以不難看出古人造家的意思便是希望自己家能夠人丁興旺,以生產能力強的豬來象征自己家中的人口興旺,生活殷實。由此可見我們的先人造字的用心所在了。漢字以字形表意,細細探究,漢字所負載的豐富信息、所包含的深厚內涵令我們回味無窮。
3、漢字構詞靈活,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
社會在發展,語言也隨之發展,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往往要使語言中增加一個或幾個新詞,如果原來的文字不夠就要造新的文字。但對漢字來說,現有的漢字足夠組成新詞,而這些新詞的生成過程又不需要學習新的漢字。例如我們學習了電字,可以和別的有意義的漢字組成電話、電燈、電線、電視、電影等等。
4、漢字自身的特征使其演進為書法藝術。
漢字是最美的,平面型方塊體的漢字,字形本身就是藝術。每一個漢字都是方方正正的。
漢字作為一種藝術更是中國獨一無二的。今日,書法已經是提高文化修養、修身養性的途徑,甚至已然是國人禮儀的基本要素。然而更令人稱道的是,每一個漢字似乎都有精巧的構圖、恰當的比例,使這個符號被賦予了太多的藝術內涵?傊挥兄袊拍墚a生這樣的書法,它屬于漢字,更屬于中國文化。
二、漢字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1、漢字教學中文化意識的缺失。
中國人從小學一年級(甚至更早)就開始學習漢字、使用漢字。但是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漢字?往往被理解為讀寫的工具,這是不錯的。
語文教學的本身就具有一種工具性,但是現在我們又號召給語文的教學中注入人文的氣息。
語文的人文性有一部分又是從漢字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中得來的。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漢字的音形義之間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據,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少有教師能認識漢字的文化意蘊、能從分析漢字的形中解析漢字的義,所以在教學中寫字形、講字義,而沒有把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寫字僅僅是為了鞏固字形的認識,而沒有看到漢字中所蘊含的漢字文化,也不去揭示這種文化。
2、枯燥的書寫練習,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漢字總數很多,學起來難免枯燥、乏味。漢字難認、難寫,為了鞏固對字形的認識,現在的中小學教師普遍采用寫字訓練的策略,在教授生字詞時的一貫做法是讓學生十遍、幾十遍甚至幾百遍地重復書寫一個漢字。這種機械式的書寫記憶往往讓學生不知所寫,只是應付了事,更別說對漢字有著什么樣的興趣了。另外課堂教學中教師平淡無奇的講解,忽視了漢字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得漢字教學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使學生學起來感覺更加枯燥乏味。
3、漢字構詞靈活,構詞能力強,容易導致錯別字的出現。
認識漢字便能認詞、造句,學習了幾個獨立的漢字便能組詞造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教會學生一個字,在遇到同音字的時候,學生往往會把這兩個字混淆,而胡亂組詞造句,造成別字、白字的出現,同音錯別字、形近錯別字層出不窮。
4、年輕教師的漢字書寫水平越來越低,傳統基本功底欠佳,不能起到示范作用。
現在學校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年輕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水平較高,但板書布局凌亂,字體不規范。板書在課堂上可以有很多的閃光點,這需要老師和學生互動才能產生。而且文字存在的形態是意象,忽視文字的不確定性,簡單以媒體直觀形象取代文字意象,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導致了文學含蓄性的消失和學生想象力的弱化。
三、如何解決漢字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1、提高教師的漢字文化意識。
析形解義、因義記形,建立音形義的牢固聯系,此法主要適用于單個漢字的教學。漢字以其形表其義,每一個漢字細細品來,都蘊含著一種內涵。如果在教學中能夠加強中小學教師對漢字文化的認識,使他們懂得所教漢字的文化韻味,在給學生講解時,可以通過分析漢字的形來了解漢字的義,讓學生不僅僅是為識字而學習漢字。如此這般,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學生學起漢字如魚得水,老師教起來也得心應手,同時我們的漢字文化也得以繼續傳承下去。如此兩全其美,我們何樂而不為之?
2、掌握漢字規律,把漢字教學和生活聯系起來。
知道漢字的高頻詞,依據漢字的規律進行教學,可以降低學習漢字的難度。語文教學中的漢字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應培養學生在學習漢字過程中的應用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就是加強漢字的實踐性,不要刻意追求漢字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漢字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漢字材料,在大量的漢字教學實踐中掌握運用漢字的規則和規律。
3、強化漢字的藝術性,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漢字具有很強的藝術性。作為唯一一種文字藝術品,我們應該重視漢字的書法藝術,在校園里為學生營造書寫的好氛圍,將書寫文化作為學校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來重視。
可以這么說,加強漢字文化的認識是提高學生學習漢字興趣的基礎。應該組織多樣化的練習,提高學生學習與書寫的興趣,以更利于增強漢字的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郭錦桴漢字的永恒性、豐富性、優美性兼倡議建立全國性漢字文化博物館[J].漢字文化,2008(1)。
[2]彭小明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論[J].教育研究,2008(1):84-87。
【漢字教育教學中的文化意蘊論文】相關文章:
民族舞中的文化意蘊10-05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精選論文10-08
宋代書院記的勃興與文化意蘊的論文03-24
古詩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初探-論文10-07
淺論文化意識在比較教育雙語教學中的地位10-07
淺談宋詞鳥意象中相思愛慕的文化意蘊10-05
關于老子道德經的文化意蘊品析論文10-08
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融入論文10-12
中醫文化在護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的論文10-09
小學教育中的數學教學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