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舞蹈力學之美論文
舞蹈力學之美論文【1】
[關鍵詞]舞蹈;力學;芭蕾
舞蹈伴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已經歷了幾千年歷史變遷,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類的生產、生活、戰爭、祭祀、愛情、生與死無一處沒有舞蹈文化的足跡,經歷了無數代人的創造、繼承、發展、演進,舞蹈已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展示著人們擁有的潛在的歷史精神能力與情感體驗。
隨著我國三個文明建設的步伐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人們開始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人生,追求人生的價值,人們的自我意識不斷強化,其中文化心理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
群眾對舞臺上的舞蹈藝術從欣賞的角度轉而變成主動參與為自我表現。
注入時代的活力,突破陳舊的舞臺框架。
用舞蹈來表達四肢運動的趣味和理想其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四肢運動的空間軌跡,二是驅動四肢運動的各個力構成的結構樣式。
在實際的運動中這兩個方面當然是結合在一起的,但從表達的意圖來看,則有不同的側重,從而形成了不同的趣味,理想及風格的體現。
作為兩種極限狀態,我們可以把空間軌跡理解為外在的,造型的和恒定的,力的樣式則是內在的,驅動的和變化的。
近代的人們尤其是有關專家學者們談到“舞蹈”時,心目中所指的主要是芭蕾舞。
這一點毫不奇怪,芭蕾舞在近代發展中達到了舞蹈技術與藝術的最高水平,比起其他任何一種舞蹈來說,其影響都要大得多,深遠的多。
芭蕾舞中的四肢運動是最有特點的。
人們一想到芭蕾舞,首先想到的就是又清又短的舞裙(花朵裙)和直立的足尖,兩個外在的特點使舞蹈中下肢的視覺表現力發揮到盡可能大的限度。
至于芭蕾的動作,有人用“開、繃、立、直”四個字來概括,就是說以幅度盡可能大而舒展的肢體運動動作進行表演,視覺效果當然是強烈而鮮明的。
追求視覺造型效果,這是芭蕾四肢運動的根據,所以勃拉齊斯曾告誡芭蕾演員說:“一位好的舞蹈家永遠都應該是雕塑家或畫家的模特。”正是這種對視覺效果與造型效果的強烈要求,使我們得以理解,為什么隨著芭蕾技術的發展而出現了那種排滿鏡子的練功廳。
人體的舞蹈中四肢是不斷運動,不斷變換空間位置的,靜態的造型只是出現在一系列連續動作的起止點上,芭蕾舞對視覺造型效果的追求更多的是體現在四肢運動中。
人所共知,芭蕾的動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跳躍動作,演員似乎在不斷地做著擺脫重力的無益努力。
這樣的一些跳躍并非隨意的動作,而是屬于標準的芭蕾語匯。
跳的種類很多,各自具有不同而明確的外觀姿態要求,諸如挑起時四肢的動作,方向及落地的姿勢。
區別這些不同的運動姿態的意義就在于它們形成了不同的空間軌跡。
另一類同樣的重要動作是旋轉。
旋轉大多是以身體重心支撐點(某一足部)為軸心的水平徑向的自轉運動,力的基本方向與樣式的差別不大但也區分出許多姿勢來,如旁腿轉(grand piro-uette),吸腿轉(pirouette)與揮鞭轉(fouette),它們的主要差別就在于由擺動的腿劃出了不同的運動軌跡,從而形成了視覺動態造型的不同。
芭蕾雖是在浪漫主義時代發展到高峰,因而帶有浪漫主義的抒情色彩,但他對四肢運動的空間軌跡的興趣體現出一種更古老的審美理想:相信美是客觀的永恒的。
芭蕾訓練的意圖就是要創造出美的形象――形體與動作,做“雕塑家或畫家的模特。
”教師和學生都相信,舞蹈之美是直接呈現于這種裝配的手工藝特征――坯料的質量,加工密度和局部修飾等等。
芭蕾的語匯不是一成不變的,演員個人風格也有很大差異,但這些都不能脫離美的客觀性與永恒性的信念。
對演員動作的準確,自然,優雅的要求本身就暗示了舞蹈的理想是客觀的,既成的,演員的動作訓練本質不是生成而是學習。
通過學習而不斷接近那個永不可及的至美的理想。
這里出現了一個悖謬:舞蹈動作表達的是四肢運動的趣味和理想,為什么這種理想會處于四肢運動而成為客觀,永恒的?這正如人們制造了上帝又把他推上云霄一樣,古典審美理想實質就是從變化流失的,具體現象中把握住恒定的東西,創造成脫離實際因果鏈的藝術幻象,是人的心靈得到寧靜和安慰,這也正是尼采所說的造型與夢幻的精神――日神精神。
在芭蕾演出中,四肢運動所表現的內在的生命力經過訓練而升華和外化,從而轉化了造型的力量。
由于這個原因,觀賞古典芭蕾時總有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芭蕾舞演員的跳躍,不像體操那樣給人以力的爆發彈射的感覺倒有點兒像失重的精靈在飛翔。
這正是古典趣味所追求的靈肉和自由,永恒境界。
永恒的東西總歸是空靈而不可捉摸的。
四肢運動本身就是力的作用的結果,即使靜態造型也是力的平衡狀態。
力的樣式是空間軌跡的根據,是造型的另一面。
但在芭蕾中,由于注重造型而使力的樣式服從于表現造型的需要。
例如由大跳(Grand-jete)落地成迎風展翅(Aralespue),動作連貫而穩定,于是一個很強的前沖力被輕盈的足尖單腿立的姿勢消除了,令人感覺似乎不存在多大的前沖力和重力,人是飄落下來的。
尼金斯基則用堅挺折節的動作強調了運動軌跡背后的力的機械性,但他似乎沒有產生足夠的影響。
盡管后來的各種現代流派層出不窮,芭蕾舞壇至今還可看到傳統的古典――浪漫主義趣味的強大影響。
體育舞蹈中力學原理的運用【2】
摘 要:體育舞蹈項目是通過舞者身體進行力度、幅度、速度和姿態造型的變化展現人體美和運動的自然美,正因為其獨特的藝術特征,使人們主要集中關注于其藝術表現,而忽視了運動的力學本質。
本文運用現代科學原理,就體育舞蹈運動結構及運動方式,從動力學和靜力學兩個方面加以研究,揭示體育舞蹈運動的力學基礎,以及對體育舞蹈運動規律有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認識,這將對完善體育舞蹈動作技術,提高體育舞蹈教學訓練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具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體育舞蹈;靜力學;動力學
體育舞蹈中靜態的或者動態的各種動作,幾乎全部可以用靜力學和動力學的知識加以研究。
舞者眼中的力可以簡單地歸納為二種:真實的力和感覺出的力。
這里所說的“感覺出的力”是指:當舞伴的移動被自己察覺到時,自己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舞伴將會沿著慣性方向運動,此時,自己仿佛被舞伴施加了一種無形的力,這種力是一種感覺出來的也許將會發生的,但此刻并不真實存在。
“真實的力”可以根據力學的三個基本定律推理、表達和分析。
其中牛頓三定律所闡述的力學現象,隨時隨地地發生在舞者的舞蹈過程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用力學用語解釋動作要領,將會使學生準確領會老師意圖,會使學生舞蹈水平提高的更快。
一.靜力學三種類型在體育舞蹈中的分析及應用
人體有厚度,且人體形態不斷發生變化,如果引用力學上對人體重心的定義,就會提出使舞者的重心在哪里這個問題。
實際訓練中只要知道,人體重心一定在一條垂直于地面的直線上,這個直線一定能穩定地將人體支撐住,形象地說,當一只手穩穩地將你托起時,你的重心一定在這只手的正上方。
還有就是重力,人體重力在訓練時可以看作是一個不變的常量,不會隨舞者的意愿增加或減少。
但是舞者可以將人體作為聚集在人體重心那一點。
重心移動是一項既簡單而又復雜的技術,因為它受到力學定律的影響,可以說包含三種不同的力學常識。
(一)重力 當人體重力通過兩腳傳遞到地面時,人體總重力根據重心的位置被兩腳分別負擔一部分。
改變人體重心在兩腳問的位置(盡管總重量沒有變)兩腳各自負擔的重量會發生變化,重心靠近哪只腳,哪只腳就會感覺重力的增加,移動重心就是向地面發力的一種方式。
例如:倫巴舞的左右伸展步要求外腳向地面發力的同時擰轉,這個發力就是由于身體重心外移導致外腳向地面發出一個較強的力,通過擰轉又將身體重心移回同時帶回外腳。
(二)提升反力 當人體某個部分迅速向上升起時,就產生了向上的加速度,要獲得這個加速度,支撐部分(一般是大腿)就必須向上發力。
當然,向上發力就會產生反作用力,這個反作用力會使支撐在地上的腳向地面施加壓力,而這個壓力就是提升反力。
例如:作牛仔舞的基本移動步3‘噠’4的‘噠’時,男士左腳向地面發力會產生將身體胸以下部分瞬間向上抬起的效果,與此同時男士左腳會感覺向地面發出很大的力,這種發力顯然不同于重力轉移的發力。
(三)支反力 停止身體快速移動的力,體快速移動垂直向下或者橫移)后迅速停止時的瞬間,如果沒有舞伴的幫助,只能靠腳與地面的摩擦力使身體移動停止。
此時發力腿會向地面發出很大的力量,并迅速傳遞到身體停止身體移動。
例如:恰恰舞中基本步的向前第2拍‘切克’,男士左腿向前超直頂住全身,在跨部擺動緩沖后瞬間推動全身向后快速移動。
這短短的過程中,盡管身體重心保持在(教材規定)兩腳之間,但是由于全身慣性作用和地面摩擦的作用,使左腿會感到承受了大大超過重力的支反力,此時,按照老師的通常說法:男士“腿部超直向地面發力”。
盡管三力的作用和目的不同,但是教師往往卻把它們籠統地叫作向地面發力。
為了使舞者容易理解老師所說的力學道理,同時又符合舞者的感覺,課下自己練習時,應能夠分別把上述三種力區別開來,分別稱為:重力、提升反力、支反力。
能夠明白向地面發力的道理,就不難理解諸如“向地面發力以便保持身體穩定”這些話的含義了。
二,動力學在舞蹈中的分析與運用
(一) 老師時常說起的“引帶”,圍繞著引帶關系經常聽到舞伴們無休止的爭吵。
但愿下面;從動力學的角度對身體引帶力的分析,能夠減少舞伴之間的爭吵。
動量守恒定理:男士的沖量轉化為男士的動量一定有S = F×t = m男×V男。
一旦將此動量傳遞給女士必有如下關系
m男×V男始- m男×V男末=m女×V女末- m女×V女始
如果能量轉換前女士速度為0,轉換后男士速度為0,則上式變為
m男×V男始=m女×V女末
V女末=(m女/m男)×V女末
一般m男比m女大,所以能量轉換后女士的速度高于男士的初始速度。
(二)引帶能量轉換的三種類型
類型一,男士主動轉換。
即男士發出S = F×t = m男×V男始沖量在瞬間(不會大于0.1秒)傳遞給女士并且使女士獲得(m女/m男)×V女末動量。
一般是剛剛配合的男女士引帶使用的方式。
類型二,女士主動轉換。
即女士發出S = F×t沖量在瞬間(不會大于0.1秒)傳遞給男士,通過男士的反作用力使得女士自己獲得(m女/m男)×V女末 的動量,典型例子是強力轉,女士處在反關節位,重心向外傾作出舒展造型,本應在男士引帶幫助下強力自旋歸位,但由于女士背對男士,男士此時發出各種大幅度的“感覺到的力(內力)”也無濟于事,女士統統感覺不到。
此時,女士應當采用“主動轉換”方式自己發力回旋,男士只要繃緊肌肉(繃緊肌肉從力學角度分析就是增大男士慣性矩),等待女士的發力即可,站在這個角度說,男士引帶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女士要“會用”男士的引帶。
類型三,男士和女士同時完成能量轉換。
這種轉換能夠順利完成的保證是:男女士具有極為默契的發力動作。
男士和女士同時開始共同完成能量轉換。
這是高水平運動員才有可能達到的引帶配合手段。
轉換按照動量守恒定理有如下關系:
m男×V男始- m男×V男末=m女×V女末- m女×V女始
引帶完成后,男女士同時具備自己所需要的速度和運動方向。
典型例子莫過于“相互轉,北京舞者通常稱其為“雙飛”。
如果從力學上分析,這就是瞬間引導力的第三類男士和女士同時完成能量轉換的方式。
三.體育舞蹈的所有技術動作都是內力和外力協調整體作用的結果,歸納起來,體育舞蹈中的力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舞者自身的肌力(即內力)在起主導作用,如倫巴、恰恰中肩部、髖部、手臂擺動等等都是在內力的作用下實現的;二,是舞者通過舞鞋向地板施壓,繼而獲得地板的反作用力,使身體的幅度和運動的速度相應地增加。
三,是來源于舞伴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構成復雜的舞蹈技術動作。
綜上所研究及分析的過程,筆者認為體育舞蹈中的力學運用十分明顯,值得體育科研人員認真研究也為從事體育舞蹈教學工作探索了一條新思路,與體育研究者共同發現、探索、研究體育舞蹈中的力學原理與運用,對我國體育舞蹈的發展大有益處。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馬文海.運動生物力學原理與研究方法在武術研究中的應用.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0,(6)
[2] 溫柔.加強舞蹈生物力學研究促進舞蹈訓練的科學化進程Ⅱ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3,(3):94-95
[3] 壽華.體育舞蹈運動技術理論探討[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4):78—81.
【舞蹈力學之美論文】相關文章:
藝術之美傳統戲曲論文10-09
淺談建筑藝術中的比例之美論文10-08
和諧之美02-17
自然之美10-06
美術之“美”10-08
漢字之美10-07
永恒之美10-05
英漢詩歌中夕陽意象之崇高美論文10-09
初中力學教學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