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民族唱法之我見藝術論文
摘要:本文闡述了現代民族唱法。分析了原生態歌曲及其唱法,并提出了分類誤區及正確分類的必要性,以期更好地保護民歌。
關鍵詞:現代民族唱法 原生態歌曲分類
一、現代民族唱法
從2005年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獎賽開始,聲樂界出現了一個新的詞匯——“原生態唱法”,其以新的聲樂唱法分類形式出現在比賽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對于其以民族唱法之外的獨特的演唱方法分類,贊成者與反對者各執一詞。這種爭議以聲樂專家和音樂評論家,以及聽眾的口頭爭議形式出現在報刊或者互聯網上。本文對中國民族歌曲,由歌曲特點而引起的演唱特點,以及演唱方法的歷史變化,和當代的聲樂技術等方面作一較為詳細的分析。
(一)現代民族唱法的形成。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聲樂事業從完全本土化走向與異域文化結合,大批的基層音樂工作者進入了專業團體,成為骨干力量。但是這些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聲樂工作者無法適應當時的審美需要,因而十分需要進修和系統訓練。此時從歐洲回國的一些聲樂學者將歐洲的美聲唱法帶人了教學體系,在中國聲樂界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從此中國民歌正式與國際接軌,并進入學府,構建了自己獨特的科學體系。
(二)中國現代民族唱法實質上就是中國化了的美聲唱法。
1 歌曲方面
現代民族唱法所相對的歌曲已經不是傳統的宮商角徵羽的五聲調式的歌曲了,而是西洋化的七聲調式,并且頻繁地運用升降號。這樣所演唱的歌曲的西洋化味道就很濃,失去了傳統意義的民歌風味。
2 演唱技巧方面
吸收歐洲美聲發聲法后的現代民族唱法在氣息的運用上借鑒了以腹式呼吸為主的胸腹式聯合呼吸法,聲帶使用張力較強,共鳴比較集中。在放松下腭,打開頜骨,提笑肌,舌頭平放,脖子、肩部放松,強調腰腹肌的力量等方面的要求與美聲唱法一致:聲門積極靠攏閉合。主動向下擋氣,使呼出的氣流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聲波,使發音集中明亮;保持聲帶的彈性和運動中的平衡,以此減輕聲帶的負擔與疲勞,獲得更多的諧音振動,以與頭腔共鳴相策應,產生全面的廣泛的共鳴效果;使用各種不同的共鳴方法變化音色和音量,潤飾唱腔,表達情感,全面平衡地使用共鳴腔體;充分發揮鼻腔(頭腔)、咽腔和喉腔的共鳴,適當地運用胸腔共鳴,配合吐字唱詞中變化頻繁的口腔共鳴,形成以咽腔為軸心的上通頭腔(鼻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狀的共鳴通道,以求達到最佳的整體共鳴效果;打開喉嚨,抬起軟腭,放松下巴,在咽腔形成一個開闊的“三叉腔”(“三角區”),獲得良好的泛音共鳴(即鼻腔、頭腔共鳴)。
現代民族唱法中高音區的演唱方法是最西洋化的,其徹底摒棄了傳統唱法中靠真嗓子喊出來的方法。以假聲和共鳴完成高音的演唱。現代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在演唱上都采用聲區統一、音域寬廣、真假聲結合的方法。這是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結果,也可以說是我國聲樂教育發展取得的一大成果。
二、原生態歌曲及其唱法
“原生態民歌”這個詞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原生態唱法”之說則是在CCTV第十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中派生的,事實上只是前面講到的中國傳統民族歌曲,以及唱法的新的稱呼。
原生態唱法的要求是:以一種以原始形態的嗓音演唱原始形態的歌曲。它通常選擇歷史悠長的歌曲為材料,以不加訓練性的和教授性質的裝飾演譯歌曲。有以下四個特點:
1、以不受專業院校訓練限制的、民族原始的聲音展示各民族自己的風采。
2、用民族語言或者地方方言來演唱。
3、傳統的表演形式。
4、傳統的伴奏形式。
三、分類誤區及正確分類的必要性
CCTV青年歌手大賽增設了原生態唱法,雖說讓一批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民間歌手登上了舞臺,卻也引來眾多議論。很多聽眾問,究竟什么是原生態唱法?原生態唱法是否是科學的劃分?原生態唱法有沒有意義?不少專家提出了“原生態唱法劃分欠科學”之說。當然,無論是情歌,還是山歌、號子,都是各民族多年來形成的民族文化結晶。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變,現代人對先輩們形成的文化結晶進行保護和傳承顯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但是,原生態唱法作為一種演唱方法的種類劃分,其性質必定和人們早就耳熟能詳的民歌唱法有本質的區別。盡管許多歌唱家、音樂家反對唱法劃分,認為違反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藝術發展規律,但民歌唱法本就是概括了中國各民族民歌的演唱方法。從CCTV青年歌手大賽的歌手情況來看,所謂民歌唱法相對于原生態唱法,只是讀過音樂學院的歌手和沒有受到過專業訓練的歌手之間“洋”與“土”的區別,這種分類使得以一門學科定位的民族聲樂遭到了概念模糊的挑戰。
(一)民族唱法、“現代民族唱法”與“原生態唱法”,
現在的所謂“現代民族唱法”已經到了一個高峰。稱其為“民族唱法”,但是到底是哪一個民族的唱法呢?打個比方:一塊浩大的陸地上生活著一個人,他是這里的主人,名字叫“中國民族唱法”,后來從西洋來了個客人,叫“美聲唱法”,他們交融結合并生出一子,這個孩子羽翼豐滿后趕走了父母,占領了陸地,并自稱為“民族唱法”。被趕走的父母到附近的一個荒島生活,并改名為“原生態唱法”。可中國民族美聲唱法能代表中華民族嗎?它是中國民族的唱法嗎?事實上其僅僅是漢民族唱法與意大利美聲唱法結合后的產物。代表不了中國的民族唱法。若認同它則不僅是對漢民族聲樂的狹隘化,而且是對豐富多彩的中國少數民族聲樂的不公平對待。
占領了民族唱法領域的中國民族美聲唱法實質上是在原生態唱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演唱形式。漢族的說唱、戲曲,蒙古族的長調等都是包括在中國民族唱法里的,它和這些聲樂形式都是一個級別的,并和這些種類繁多的演唱形式一起構成了中國民族唱法。
現在的“民族唱法”應該囊括一切中國的民族唱法,是個廣義的民族唱法。而中國民族美聲唱法和其他原生態唱法及曲藝等,只有以門派的形式出現于比賽和教學生活中才是正常和妥當的。
(二)原生態唱法的藝術價值,以及正確分類的必要性。
民族唱法僅僅指美聲化的學院派的唱法——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訊號。中國民族聲樂面臨著摒棄原本,依附他文化的危險境地。
打開電視,千人一聲,若只聽聲音不看畫面,很難知道是誰在唱。當然,這其實不是歌手本身的問題,甚至也不是教師的問題。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時代的共同審美思潮和審美追求。這一單一化的局面也是音樂學院的產品。工業社會所推崇的,是科學化、規范化。而科學化、規范化的結果,就是我們具備了批量生產歌手的能力。但卻抹殺了歌手個性。
為什么學院派能夠這樣強有力呢?在很多人的觀念里。歐洲代表先進、代表科學,他們認為只有美聲唱法才是“科學”的,認為只有美聲唱法是成體系的。其實,我國的許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立的、完整的聲樂體系,只不過沒有被整理出來而已。
民歌藝術是中國歌曲文化的基礎、土壤和母親。從整體看中國或人類的文化史,一切藝術都有一個從粗糙走向精致的過程,開始的時候很粗糙,但有生命力。精致化是藝術發展的一個規律,但精致化之后,藝術的生命力就開始逐漸消退,尤其是成為“顯學”之后更容易變得單一、規范化、沒有個性。那么歌唱文化走到這種境地時怎么辦呢?首先就是向民間學習,走多元化的道路。向民間學習是拯救主流精致化、使其再生的最好方法。從民間找根,找生命力,這恐怕是擺脫我們“民族唱法”單一化困境的唯一途徑,也是恢復原生態歌曲以民族唱法的主流地位的必要所在。
民歌是通過代代相傳、心口相授才傳承至今的。不少專家認為,處于偏僻地區的民族,過去由于生活節奏緩慢,更新不明顯。處在如今的社會環境里,口口相授的民歌已更多地融入現代生活的內容。所以,再現千百年前的“原汁原味”。已是不可能的。CCTV青年歌手大賽通過設置原生態唱法這種方式,讓平時生活在邊遠地區的民歌歌手在舞臺上展示出各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也讓廣大看厭“熟面孔”的觀眾獲得了新鮮的文化享受;更表彰了一批音樂工作者保存民歌、推廣民歌的努力。但是,用劃分原生態唱法這種缺乏科學依據的做法保護民族文化是否顯得過于主觀了呢?換言之,是否有更好、更多的方法保護民歌呢?這些都值得我們繼續研究和探討。
【中國民族唱法之我見藝術論文】相關文章:
中國民族唱法文化產業論文10-10
民族唱法的練聲方法09-30
民族聲樂藝術論文09-30
現代民族聲樂藝術論文09-30
審美民族聲樂藝術論文10-08
民族元素動畫藝術論文10-08
民族聲樂與西方聲樂優秀藝術論文10-08
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藝術論文10-10
中國唐代雕塑藝術論文10-09
現代性美學民族聲樂藝術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