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培育國民公益意識與發展民間公益組織的關系
摘 要:目前,我國國民的社會公益意識還相當淡薄,已成為制約民間公益組織和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要通過公益文化建設,促進廣大民眾對公益的認知、了解、接受、贊譽和付諸行動,使國民牢固樹立公益價值觀,使公益行動從少數人偶然的善行發展到絕大多數國民的道德自覺——自覺的公益意識和積極的公益行為。?
關鍵詞:公益意識;公益組織;培育??
當前,民間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已越來越為人們共識,但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有待深入研究,這就是國民公益意識的培育對民間公益組織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育國民公益意識的問題。?
一、國民公益意識培育:我國民間公益組織發展的必要條件?
民間公益組織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加強宏觀制度建設,建設一個健全、良好的外部政策法律環境,也需要加強微觀制度建設,即組織自身能力建設和自律性建設。在制度建設的同時,也需要培育人們的社會公益意識,即增強人們對社會公益事業積極的認知、情感和態度,增強對社會公益事業的愛心和奉獻精神。在某種意義上說,公益意識對民間公益組織的發展甚至更為重要,因為即使制度建設全部到位,但如果人們公益意識缺乏,還是無濟于事。?
目前,我國國民的社會公益意識還相當淡薄,已成為制約民間公益組織和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以慈善捐款為例,10多年來,我國政府和慈善機構發揚中華民族樂善好施、濟貧助殘、救死扶傷的傳統美德,實施了“希望工程”、“陽光工程”、“安康計劃”等大規模慈善救助活動,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總體而言,我國的國民公益意識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慈善機構每年收到的捐款與實際需求相差甚遠。當然,公益意識強弱不僅僅體現在捐款方面。由于現代慈善范圍的不斷擴展、類型增多,許多工作單純依靠金錢是無法解決的,除了捐款,人們還可以做志愿者(義工)、照看孤兒、看護病人等。這些要求人們付出比金錢更寶貴的愛心、體力或智力,這是普通錢物捐獻難以取代的。國民公益意識的培育與我國民間公益組織的發展,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沒有良好的國民公益意識,就不可能有民間公益組織和社會公益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反之,要發展民間公益組織和社會公益事業,就必須提高國民的公益意識。?
二、公益價值觀缺失:國民公益意識淡薄的根本原因?
要提高國民公益意識,首先要分析國民公益意識淡薄的原因。一般來說,影響公益意識和公益行為的主要因素包括文化因素(價值觀)、經濟因素、人口因素、體制因素。?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價值觀深深影響著人們如何支配金錢及時間,影響著人們的行為。由于我們公益文化建設嚴重滯后,國民在學校期間并未得到普遍有效的公益價值觀教育,在社會上尚未得到深厚的公益文化氛圍熏陶,在全體國民心靈深處還沒有牢固樹立行善積德、捐助奉獻、友愛互助的公益價值觀。正因為這樣,我們的社會才出現了一方面大量的公益事情需要我們去做,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素質的提高,我們已經具備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條件,但另一方面我們的社會還存在富人為富不仁、一般民眾公益意識淡薄的現象。?
從經濟因素來看,人們捐款和志愿服務的熱情總體而言并未隨著經濟飛速發展而大幅度提高。這說明國民公益意識淡薄和公益行為遲鈍的主要原因不是經濟因素,即對很多人來說并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恰恰相反,或許可稱之為“有力無心”,沒有愛心、缺乏公益意識。為什么沒有愛心、缺乏公益意識,歸根到底是靈魂深處缺乏行善積德、捐助奉獻、友愛互助的公益價值觀。?
從政治體制來看,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雖然政府極力倡導“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似乎可以看作是對公益精神的提倡,但由于被過度政治化,在新的歷史時期顯得有些理想化和不切實際。所有這些都減低了人們的公益意識,而且這種習慣和意識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得到完全改變。?
三、公益文化建設:培育國民公益意識的重要途徑?
公益文化建設是包括政府、媒體、學校、公益組織、學者等在內的主體的共同責任。?
1、黨和政府要把公益文化建設作為先進文化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公益文化建設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和制度環境。黨委和政府有關部門,要著眼于國民公益意識的培育,對教育體制、文化宣傳、民間組織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革,提供清晰良好的制度環境,積極引導和支持學校、媒體、民間公益組織等投身到公益文化建設事業中,對這些主體在公益文化建設中應當承擔的責任、義務予以明確要求和有效監督,加強和改進對公益輿論宣傳和國民公益意識教育的引導、管理和服務。?
2、各種媒體,包括電視、電影、廣播、報紙、網絡等,要加大對公益理念和公益行為的輿論宣傳,為社會公益事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一是加大公益廣告制作宣傳的分量和力度。二是做大做強民生新聞。三是聯合舉辦一些面向特殊群體或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與社會公益事業密切相關的活動。?
3、各級學校,特別是中學和大學,要把公益意識培育作為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納入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當中去。學校應針對中學和大學階段學生不同的實際,采取生動活潑、行之有效的形式,例如,開展以社會公益為主題的學習討論會、辯論賽或演講比賽;有關公益活動的圖文展覽;有關社會公益的征文活動;邀請投身社會公益事業的有關人士走進校園,開展有關社會公益事業的講座;組織學生步入社會,參與公益實踐活動等等,培育學生的公益理念,倡導公益文化,弘揚公益精神。?
4、公益組織要增強品牌推廣意識,提升公信力。加強對自身的宣傳和推廣力度,無疑是增強社會對公益組織的認知、了解、接受和參與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現階段,我國一些公益組織對自身的推廣意識不是增強了,而是減弱了,以至近年來盡管我們社會出現了許多公益組織,卻很少為人所知,其自身運作也就陷人困境。?
5、人文社會科學學者要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慈善理念和公益精神的研究和弘揚,為公益文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理念支撐。無論是在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中,還是在西方文化中,都有深厚的慈善理念和公益精神。慈善是一個道德范疇,反映人們建立在仁慈、同情和慷慨基礎上的互助行為。?
總之,通過公益文化建設,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氛圍,促進廣大民眾對公益的認知、了解、接受、贊譽和付諸行動,使國民牢固樹立公益價值觀,使公益行動從少數人偶然的善行發展到絕大多數國民的道德自覺——自覺的公益意識和積極的公益行為,是民間公益組織和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培育國民公益意識與發展民間公益組織的關系】相關文章:
國民保險意識10-05
寫給公益組織的感謝信11-08
公益組織年會邀請函范文10-08
公益組織年會串詞(通用16篇)01-17
公益組織年終總結10-01
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發展之路10-05
旅游意識與地方旅游業發展關系的探討10-05
舉例說明公益型的發展潛力10-26
公益標語精選10-07
行政公益訴訟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