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政治權利意識的關系理論
政治權利意識的關系理論
摘要: 公民政治權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管理國家以及在政治上表達個人見解和意見的權利”。
而權利意識是人的主體性的確認方式,它確證了人的價值、自由與尊嚴,推動著西方社會的復興,不僅于此,在制度層面上,政治權利是公民社會與現代憲政制度的價值基礎與基本元素。
本文通過權利意識與西方現代性啟蒙的價值關系;與公民意識、憲政體制的歷史關系;與當代政治文明的關系的探究,對于構建東方國家政治文明以及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同樣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政治權利 公民意識 政治文明
一、權利意識與西方現代性啟蒙的價值關系
我國古代沒有權利平等的思想,封建等級制度和特權卻發展出極為發達的特權文化,傳統文化中,以“三綱”為核心的倫理法則和存“公”滅“私”的倫理文化,使得人們承擔絕對服從的義務,淹沒了個人的主體性和自主性;以家族為本位的社會,重整體輕個體、排斥權利,吞噬個人;歷代君主的集權統治,導致人們對權力的崇拜,形成人們濃厚的官本位意識。
而西方現代性啟蒙是以破除中世紀等級森嚴秩序、“發現人并確認人的尊嚴為標的的。
中世紀的社會秩序是一個典型的等級秩序,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思想任務,就在于給這一秩序尋找價值根據。
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宇宙學正好與此思想任務相契,因此經過神學改造后就成為了中世紀價值等級的思想資源與知識支撐。
具體而言,權利意識推動著人從“天國的世界”回到“人間的世界”,并設定了“人間世界”世俗化、理性化秩序。
而理性化的社會秩序的形成,進而促進了“神寵式”的威權秩序的瓦解。
在政治領域,洛克、盧梭等啟蒙思想家正是以“權利神圣不可侵犯”的訴求,來吹響資產階級革命的號角。
所以說,在現代性的啟蒙中,權利是人之為人的“合法的存在狀態”,失卻了正當性的權利基礎,人掌握自我的資格也將不復存在。
二、政治權利與公民意識、憲政體制的歷史關系
權利意識在政治領域的展開即表現為政治權利的實現。
在公共生活中的個體權利的確立,不僅使人擁有了抵御權力侵入與濫用的保護傘,而且可以掌握著駕馭權力、防止權力僭越的有效武器。
從“權利”與“權力”的博弈關系來看,西方世界的理性化、世俗化和“祛魅”的過程,就是權力不斷受到規約與限制,權利不斷得以張揚的過程。
因此,權利意識與公民意識和西方憲政體制的建構是相輔相成、緊密相連的。
權利意識就是一種公民意識,也是西方形成權力制衡理論的基本要件。
在洛克那里,市民社會直接等同于政治社會,他同時將國家視為保障個體權利的機構,在那里,個體主體性和政治權利首先是得到確認的。
在“權利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論預設下,行政、立法和外交權的分離與制衡,構筑了西方現代的憲政體制,反之成為保障權利的制度力量。
繼洛克之后,孟德斯鳩、盧梭、格老秀斯、威爾遜、韋伯等人不斷發展,西方政治思想圍繞政治制度的“理性化”設計,合理- 合法”的法理型社會秩序逐步確立起來。
社會基本結構的改變,一方面包括社會基本制度或體制與社會生活方式之顯形結構的根本性轉型,另一方面還包括社會文化心理與價值信仰體系之隱形結構的革命性變革。
如果說權利意識引發的“西方現代性”擴張,是一種信仰體系的革命的話,那么,西方憲政制度生成的公民社會的確立,則是一種社會顯形結構上的革命。
觀念形態是制度形態的先導與指向,制度則是觀念的展開與實現。
兩者無所謂孰重孰輕,而是相互依托、相互作用、相互澄明,一同完成西方社會的現代性轉型與建構。
綜觀近現代西方社會的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科技革命與資產階級憲政制度設立是相繼發生、交互演進的。
主體性原則及其背后潛藏的權利意識,則是對這一過程在價值維度的總體把握與梳理,權利意識生成也可以成為理解近現代西方社會變遷的主線索。
所以說權利意識在政治領域的展開即表現為政治權利的實現。
三、權利意識與當代政治文明的關系
傳統中國人的權利與主體性則湮沒在家國同構的社會體制與整體主義的宗法禮治價值秩序之中。
個體權利與價值服從于國家與社會的需要,個體權利不僅由“外在于我”的宗法政治權力、宗法禮治規范來界定,并與個體“身份”直接照應,而且個體權利的價值不存在于它對個體自我世界的關照,而體現在它服務和貢獻于作為權利淵源的宗法社會與家國,我國古代雖然有“民為邦本”、“民貴君輕”之說,但這些貴民重民思想只不過是封建文人和士大夫對皇帝的勸諭,目的是鞏固其封建統治,而并非民主觀念和人權思想,這是我國古代權利文化乃至整個政治法律文化最根本的缺陷,因此,我國古代欠缺爭取民權和保護權利的意識。
就像有人所說,我國歷史上雖經過許多次改朝換代,和若干次的異族入主中原,在清末以前,卻從來沒有過平民向統治者爭取法律上的權利這類事實,所有這些因素,都嚴重制約著中國人權利意識的發展。
權利理性是社會理性化的重要內容,它在西方社會啟蒙與現代性轉型中的重要價值,以及它在社會現代化發展中所折射出的相通性特征,使其理應成為當代中國政治文明建設的思索點。
現在,我們在市場經濟、民主法治等方面向西方借鑒的時候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西方實行民主法治的根由和目的所在,在西方,民主法制不過是保護其自由、財產等權利的手段,對人的權利的尊重與保護才是他們的目的,所以我們更要注重對政治權利意識相關理論探究,因為對于構建東方國家政治文明以及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都有著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盧 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3.
[2]洛 克.政府論[M].北京:商務出版社
[3]元康.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范轉移?[M].北京新知三聯書店, 2000.
[4][德]黑格爾. 法哲學原理[M].范揚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97.
[5][德]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24.
【政治權利意識的關系理論】相關文章:
公共關系醫院管理論文10-08
關于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踐關系的論文10-08
淺談顧客關系管理與市場營銷理論論文10-08
情感教育理論與高等數學教學關系的探究論文10-10
運用公共關系的企業管理論文10-08
我國刑法中因果關系及其理論完善分析論文10-09
港口企業客戶關系管理初探管理論文10-10
談市場營銷中的客戶關系管理論文10-10
淺談平遙古城旅游企業競合關系研究管理論文10-13
淺談人際關系人力資源管理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