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中庸的再思考畢業論文
摘要:“中庸”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理念,它集中體現出中國式的智慧。本文旨在通過對“中”、“庸”以及“中庸”的把握,再認識中庸思想,并分別從“至誠”、“致曲”、“和諧中正”的修身智慧與“執兩用中”、“五三九一”治國管理理念兩個維度來理解中庸精神,最后探索如何走出中庸的誤區,進而能理性自覺地把握中庸的真諦,踐行中庸之道,使其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 :中庸;智慧;理念;理解;把握
“中庸”高揚“極高明而道中庸”的人文精神,是一種至高的道德標準,又是一種卓越的思考與可操作的方法。幾千年來,中庸思想影響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產生了深刻影響。
一、中庸思想的解讀
古往今來,對“中庸”的解釋頗多,可謂是剪不斷,理還亂。所謂“中”,有內部、里面的意思,亦有中正、正中之意。后來沿著正、中正、正中等意義的方向引申出去,“中”便成為一種準則和標準。馮友蘭曾說:“‘中’,就是辦事要恰到好處。”[1]事情有一個適當的標準,叫做“中”;超過這個標準,就是“過”;沒有達到標準,就是“不及”。處理很多事情要合乎這個標準,就是“執中”,這是著名學者張岱年對“中”的理解。
“中庸”之“庸”,絕不是“庸醫”、“庸才”、“庸俗”之“庸”,那是指無能、無才、下流。這里的“庸”大概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用”的意思,《說文》中這樣說道:“庸,用也,從用叢庚。”[2]《尚書·大禹謨》說:“無稽之言勿聽,弗訓之謀勿庸。”[3]都將“庸”釋為“用”。其二,是“常”的意思,即“定理”、“規律”之意,哲學家龐樸在《“中庸”平義》也提到“常是對變而言的不變,不變的也就是絕對的。儒家將用中的要求表述為中庸,想來是要以此來表明,他們提倡的用中,不是他們主觀設定的,而是本之于常的”[4],所以這里將“庸”理解為“常”之意。其三,是“平常”、“普通”的意思,例如朱熹所解讀的:“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5]
孔子繼承了先哲的智慧,且將“中”與“庸”連結起來使用,作出了超越性的創新!墩撜Z·子罕》:“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已。”[6]意思是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倫理,它是可用一個“至”來描述的。“至”便是至極、至高、至美、至善,然而可惜的是人們卻已經長久地缺少這種“中庸”之德。在這里,中庸是一種至高無上的道德倫理標準。中庸亦是一種哲學范疇、思想方法,如朱熹《中庸章句》所說:“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道,乃天命之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7]簡單地說,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中庸”就是“用中”,它是一種平衡、均衡的智慧,是環繞著“中”、“中正”、“標準”、“準則”做出的能動的、主動的、智慧的平衡,最終達到和諧的狀態。
總之,中庸是一種拒絕平庸、拒絕庸俗、拒絕庸人的本原的智慧、理念,是人類精神的精華。
二、中庸是個人修身的智慧
“修身”與“修道”,是《中庸》反復強調的“修身”主題,并以重視與實踐自身品性德行的修煉作為做人的第一根本準則!吨杏埂氛f道:“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8]君子是社會的梁柱,必須得一本正經地修身,社會這座大廈才能堅挺。“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9]可見,修身是天下所有人的必修課。
中庸之中有很多關于修身智慧的論述,這里不能一一談及,僅從“至誠”、“至曲”以及“和諧中正”這三個方面做以解說。
(一)“至誠”的個人修身的智慧
“誠”是《中庸》的一大主題、一個重要的理論。《中庸》如是說:“是故君子誠之為貴!”[10]張岱年在《中國哲學大綱》中也寫道:“今傳《中庸》以誠為人生之最高境界,人道之第一原則。”[11]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12]就是說,一個人對“誠”的貫徹與表現如何,就決定了他的成與否、休與咎。有了最誠實的道和最誠實的心,就可以用來預測未來、感知未來。因此當人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真實的,他心里想的每一事物都沒有私利和占為己有的欲望,他就能透過現實看本質,能夠通過今天看明天,通過當代看未來。當人能虔誠地、誠懇地承認自己無知時,反而是有知的體現,“至誠”的修身智慧就要人“真誠無妄”。“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13]就是說只有天下至誠的人才能充分發揮上天賦予他的本性,進而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萬物生養不息,就可以達到與天地并立,建構一個天、地、人和諧共處的美好世界。
(二)“致曲”的個人修身的智慧
《中庸》:“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14]這里講到一種“致曲”的修身之道,對于今人來說,很值得推介。
“致”,就是“使達到”之意,在這里可以理解為“推及”;“曲”,指細小的事情。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每一次成功無不來自背后成千上萬次的努力,這個道理相信大多數人都懂得,但是落實到實踐上卻沒有幾個人能做到關注每一個細節。細節決定成敗,人人都可以經過自己千百倍的勤奮努力,逐漸達到超越自我的圣人境界。因此,“致曲”的智慧告訴我們,抓住一點一滴才是關鍵。
(三)“和諧中正”的個人修身的智慧
《中庸》以“和”為“天下達道”,只有實踐“和道”,才有人生和事業的“和達”。《中庸》說:“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15]中國人有“福”的情結,“和達”就是“福”,遵和道就能得到福,就能達到人生的和諧。
《中庸》以“中”為“大本”,“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16]的“中”是中正的心態,意味著對事客觀、冷靜、公正,不讓感情左右自己,古人所謂“喜怒哀樂未發,意必固我既忘”[17]。心態決定行為,行為決定事態,只有心態中正,才有待人處事的合理中節,可見中正的立場的重要性。如果能做到權衡利弊,全面考慮,以致中和,那么天地萬物就能各得其所,也就能成就和諧的境界。
三、中庸是治國管理的理念
由個人推及到社會國家,由微觀擴大到宏觀,中庸精神一以貫之。在治國管理方面,“執兩用中”的治國理念和“五·三·九·一”的管理理念最為實用。
(一)“執兩用中”的治國理念
“執兩用中”出自《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18]社會管理以及一切與人打交道的工作都離不開執兩用中。領袖管理民眾、治理國家,既要實現內部關系與外部關系的和諧,又要實現特定的經濟目標和政治目標,就必須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同時,又要善于在“眾論之極致”中貫徹和堅持自己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無論是制定還是執行政策,都需“執兩用中”。
曾國藩說:“天下之道,非兩不立”,“中則治,偏則亂”[19]。“執兩”是控馭全局,“用中”是選擇支點,“執兩用中”是大智慧,有著無窮的力量!吨杏埂酚休d:“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20]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舜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喜歡向人提問題,又善于分析別人淺近話語里的深刻含義;乇苋思业膲奶帲麚P人家的好處。把住兩端,將得出的中道用于教化老百姓,這就是舜最智慧的地方。可見,執兩用中既要隱惡揚善,又要有科學性,確實不易做到。因而,孔子也稱舜為“大知”,并探究取中道的方法:執兩用中。通俗地講,執兩用中就是執其兩端,而用其中,就是把握住陰陽、動靜、剛柔的兩個極端,而尋求符合當前實際情況的中間狀態來使用,并在實踐中檢驗修正,以求有利于人的生存與發展。
(二)“五·三·九·一”的管理理念
《中庸》有關管理的理念十分豐富,如果能汲取其合理內核,那么依然可以為現代管理者提供智慧的借鑒,“五·三·九·一”就是這樣的管理理念。
“五”即“五達道”,就是通常所說的“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倫理關系,從古及今,人們所接觸的不外乎這五種。應用于一般企業管理中,君臣之倫,即最高領導者與各部門主管的關系,領導者要尊重主管,主管就會將領導交代下來的工作盡心盡力完成;父子之倫,即企業管理中各部門主管與員工的關系,主管要滿足員工的需要,注意提高員工的福利和薪水,員工對主管要誠敬;夫妻之倫,即同一部門中各員工的關系,要做到既互相尊重又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兄弟長幼之倫,即企業中部門之間的關系,要和睦相處,交流促進,形成良性競爭;朋友之倫,即企業和外部關系,需要講求誠信,也要合理、心平氣和地進行交流。
《中庸》曰:“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21]“三”即“三達德”,就是知、仁、勇。這三個字談之容易,在管理中卻用之不易。“知”要求管理者有知識,有知識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才能深謀遠慮,促進企業和國家的長遠發展。“仁”要求對人親善仁愛,這個很好理解,一名員工一定是愿意為親善的老板工作而非效力于冷酷的老板。“勇”是要果敢、決斷,這是對管理者的內在要求,優柔寡斷之人不適合做管理者,管理者必須能在選擇面前給出果斷的決策。同時《中庸》又載“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22],這也給管理者靠近“三達德”提供了借鑒。
“九”即“九經”,是治國管理的九條原則和具體工作,即修養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愛護百姓,勸勉各種工匠,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安撫諸侯。企業管理者先要修養自身,才能以身作則,樹立威信;要懂得使用人才,才會為企業的發展奠定人才儲備;要愛護好家族成員,才能愛護企業員工;要敬重各個部門的管理者,才能處理好各部門的關系;要愛惜員工尊重員工,才會得到他們盡心盡力的報答;要給予適當的激勵,才能充分發揮各類員工的積極性;要處理好和各企業以及子公司之間的關系,商場之路才會平坦順利。這就是古代用于治國平天下的“九經”在現代管理中的理念。
所謂“一”,就是“誠”。經營管理依然離不開“誠”,這就要求管理者要做到“以誠待人,以誠待事”。只有以誠待人才能得到被管理者的信服,久而久之,員工之間也會建立起誠信機制,團結一致共促企業的發展;只有以誠待事才能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最終得到圓滿的結果;弄虛作假得到的好處只是暫時的,只有互之以誠,才能得到發展和共贏。
總之,“五達道”也罷,“三達德”也罷,亦或是“九經”,最核心的乃是這個“誠”,把握了“誠”,所有需要做到的常規、綱領與方法都能夠正確實施、具體落實。
四、如何對待中庸
(一)走出中庸之誤區
中庸是寶貴的精神遺產,但在某些方面,由于理解或處理不當,中庸就容易走入誤區,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中庸,走出誤區,防止中庸精神變異。
“中庸之道費而隱”[23],也就是說中庸道體隱微,難以準確把握其“度數”,不易實踐,因此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容易出現庸俗化理解。有人將中庸庸俗化理解為平庸,這是最大的誤讀。中庸所講的“平常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篤行中道,而非要人平庸。中庸之道是有理想、有奮斗的“篤學、審問、慎思、明辨”的精神,平庸則是無理想、無進取的可怕狀態,二者完全不同。二是易走錯路線。中庸之道以和為貴,以中為本,而非各打五十大板的折中主義,若在實踐中將中庸之道簡單化、庸俗化,則易走向簡單折中的中間路線。三是易導致做事無原則。中庸雖說“有余不敢盡”,是主張做事留有余地,是為了把事情做得更圓滿,也為了規避風險著想,而絕非做事不需原則,如果拿捏不好,則在實踐中易出現做事無原則的情形。四是易走向無所作為。中庸講明哲保身,對人生的起伏可以取一種“無所謂”的達觀態度,是一種哲學的至高境界,其內涵不是“不為”,而是“其默足以存”,是積攢能量以待機會,目的是“將以有為”,如果以消極的態度行之,極易無所作為,碌碌終生。五是易走向“滑坡”。中庸強調的是一種溫和的處世修身態度,其中包含許多中性的品質,這些善惡不明顯品質如若過度則易出現滑坡,甚至滑向負面產生消極的影響。
(二)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發揮“中庸”的作用
人類進入21世紀,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世界正在進行著深刻的變化,全球化與多元化的趨勢勢不可擋。在這種背景下,以“中”為本,以“和”為務,以“庸”為法,以“誠”為神的中庸文化更應發揮其作用,并在實踐中逐漸走向成熟、嚴密、常用常新。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已然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了更高水平,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程度大為增強,經濟上逐漸由對峙走向融合。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對現代經濟發展模式的看法也產生了分歧,有人強調“合作高于一切”,有人則提倡“競爭才能生存”,而實踐證明,和諧與競爭的統一才是經濟發展的最高境界。這種統一就是要實現一種“雙贏”,就是要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庸的“和合”思想與西方市場競爭的理念相結合,并在實踐上履行中庸的“用中”,公平競爭、共同發展。
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同時,我們生活的世界正在走向一個平等交往的世界。由一個國家主宰他國命運和左右世界形勢的局面已經不符合社會發展的潮流,所以政治開始走向多極化發展的趨勢。正因如此,我們看到的不再是頻繁的戰爭,而更多的是和平的往來,例如各國首腦之間的友好對話、政事之間的相互磋商、政治論壇的頻繁開展等,中庸的作用就體現于此,緊緊圍繞“和平與發展”的主題,推動著政治由對抗走向對話。
文化的優勢在于它的開放、綜合、融匯。中庸有著人本包容、多元共存的文化理想:“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小德流川,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24]這也促使文化由對立走向交流。試想,中國中庸文化的精華,若能與西方文化的開拓、創新、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有機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個更完美的綜合文化體系,更能在當今世界發揮作用。人心需要和諧,家庭需要和諧,城市需要和諧,社會需要和諧,國家需要和諧,環境需要和諧,這些方面的促成不僅僅是經濟、政治的力量可以達到的,更需要一種內在的潛移默化的文化力量來推動。
今天,當我們走出國界,走出洲界,以宇宙的視野看地球時,地球不過是一個自然村——“地球村”。中庸文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協調地球村內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關系,有著后現代化時期的全球意義,為人類的發展和競爭指示安全航道。把握好“中庸”,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發揮“中庸”的作用,在世界和平與發展中發揮中庸文化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1961.106.
〔2〕許慎.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0.128.
〔3〕〔6〕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138,2490.
〔4〕龐樸.“中庸”平義[J].中國社會科學(創刊號),1980.96.
〔5〕〔7〕〔8〕〔9〕〔10〕〔12〕〔13〕〔14〕〔15〕〔16〕〔17〕〔18〕〔20〕〔21〕〔22〕〔23〕〔24〕朱熹.四書集注[M].湖南:岳麓書社,2004.19,19,32,6,37,37,37,31,21,21,24,24,33,33,26, 42.
〔11〕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230.
【對中庸的再思考畢業論文】相關文章:
化學創新思考的畢業論文10-08
關于碩士畢業論文現狀與思考10-08
部隊行政管理分析與思考畢業論文10-08
高校碩士畢業論文教學改革的對策思考10-08
中庸閱讀心得05-31
中庸的雪隨筆10-07
讀《中庸》的心得11-27
中庸經典語錄11-16
新經濟形勢下的企業管理再思考論文10-08
廣告法律問題及對策思考提供各類畢業論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