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取消農業稅后鄉鎮財政的困境與出路
寫畢業論文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理論聯系實際,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從事本專業工作和進行相關的基本訓練。
摘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1958年6月3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規定,農業稅征收范圍包括糧食作物收入和薯類作物收入,棉花、麻類、煙葉、油料、糖料和其他經濟作物收入,園藝作物收入,經國務院規定或者批準征收農業稅的其他收入。農業稅是國家有計劃集中廣大農民為社會創造一部分純收入的必要形式。通過征收農業稅,可以調節農民內部的分配關系,掌握必要的糧食、棉花等重要戰略物資,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為經濟建設和改革積累資金。2006年1月1日廢止《農業稅條例》,取消農業稅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負擔,但是對于那些主導產業為農業的鄉鎮來說,取消農業稅后導致鄉鎮財政拮據、債務沉重、供給公共產品的能力減弱。文章結合實際,對取消農業稅后鄉鎮財政出現的困境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鄉鎮財政;農業稅;問題與對策
2006年1月1日,我國廢止了《農業稅條例》,這意味著,在我國沿襲兩千年之久的這項傳統稅收的終結。作為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停止征收農業稅不僅減少了農民的負擔,增加了農民的公民權利,體現了現代稅收中的“公平”原則,同時還符合“工業反哺農業”的趨勢。這是中國農業發展與世界慣例接軌的標志性事件。從國際上看,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無一例外地要對農業實行零稅制,并給予相當的財政補貼。在經濟全球化的宏觀背景下,中國取消農業稅,采取“少取、多予、放活”的政策,無疑順應了時代的要求,適應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形勢。但是取消農業稅在減輕農民負擔的情況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部分以農業作為主導產業的鄉鎮的財政負擔,本文主要對取消農業稅后鄉鎮財政的困境以及出路進行了總結和探索。
一、取消農業稅后鄉鎮財政的困境
(一)歷史遺留問題
縱觀鄉鎮的財政,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要快于收入的增長速度,收支矛盾嚴峻。隨著近些年來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入,財政供給的范圍逐漸擴大,財政需求逐漸增加。除了國家指定的各項增資政策之外,還有各項社會保障均需要財政支出,除此之外,在農業、教育等行業均要按法定實現增長,再加上鄉鎮的基礎設施的投入也逐年增大,這些都給鄉鎮財政提出老更高的要求。除了少數的富裕地區之外,我國的大部分鄉鎮經濟基礎薄弱,商品化農業的規模較小,收入主要靠農業稅,在取消農業稅后,財政收入的增長潛力極為有限,最終導致收支矛盾突出。
(二)財政供養人員數量過多
出了歷史遺留問題之外,財政供養的人員過多,也導致鄉鎮財政的負擔日益加重,我國鄉鎮普遍存在“小政府、大機構”的現象,尤其是一些不發達的鄉鎮,甚至通過將政策性安置作為解決就業的渠道,這些大量的財政供養人員吞噬了相當一部分財政收入,所以導致了鄉鎮的財政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困難
縱觀我國中西部的鄉鎮的財政狀況,幾乎都有負債,而且還有欠債逾期不能償還的現象。鄉級政府的當務之急往往是保工資、保運轉,所以在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上,已無力進行投入。鄉級政府債臺高筑導致無法對農業基礎設施進行投入,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農業的發展。
(四)取消農業稅后的困境
自從取消農業稅后,鄉鎮的財政收入更少,主要收入來源失去,只能靠一些小稅種取得一些微薄的財政收入。而且這些稅種的結構較為復雜,征管成本較高,增長潛力極為有限,這使得鄉鎮財政的運行更加困難,那些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鄉鎮,更是舉步維艱,在取消農業稅后,鄉鎮政府的支付能力遠遠不夠。
二、農業稅取消后鄉鎮財政的出路
(一)發展縣域經濟,壯大地方財力
在農業稅取消后,鄉鎮應該發展縣域經濟,逐漸壯大地方財力,將各種不同的財政資源整合起來,合理配置,統籌使用,集中進行高新技術產業和支柱產業的項目的建設,這樣就能促進地方工業的發展,能增加地方財政的收入。鄉鎮政府還應該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大科技農業的建設,向農業發展中投入更多資金,促進農民增收,鼓勵農民發展高科技的農業,重視新產品新技術的使用,另外還應該發揚本地特色農業,吸引投資,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發展優勢項目。另外,政府還應該鼓勵剩余勞動力外出經商打工,促進非農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針對農村資金供求矛盾尖銳的問題,應該加大金融對縣域經濟的支持,在這個方面,國家應該深化農村金融體制的改革,建立全新的金融體系,發展政策性金融、商業金融以及合作金融等特點,各級政府應該通過向鄉鎮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令貧困的鄉鎮走出困境,得到更好的發展。除此之外,鄉鎮政府還應該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充分考慮實際負債情況,完善支付制度,根據相關規定明確支出范圍,確保農業稅取消后基層政權的穩定,通過改善支付制度,緩解鄉鎮資源配置不均的問題,其次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預測財政支出能力和收入能力,計算轉移支付的數量。
(二)精簡財政供養人員
鄉鎮政府普遍存在機構臃腫的現象,因此,為了減少財政壓力,應對鄉鎮財政供養人員進行精簡。精簡了財政供養人員才能減少財政支出,緩解財政壓力,減輕農民負擔,能有助于當地政府走出財政困境,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更是有利于當地社會的穩定。鄉鎮政府應該合并職能相近的部門,整合鄉鎮事業站所,進行財政供養人員的精簡工作,切實減輕鄉鎮財政壓力。
(三)加強債務管理
基于我國鄉鎮普遍存在的債務問題,應該加強債務管理。鄉鎮形成債務的原因復雜,因此化解債務并不是一錘定音的,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因此,為了緩解鄉鎮的債務問題,應該將債務管理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來抓。首先,應該積極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努力避免新的債務的形成,嚴格控制超出財政支付范圍的支出和沒有必要的支出,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對違規債務和不良債務進行打擊和制止,堅決防止新的債務的產生。除了防止新的債務出現之外,還應該采用多種手段化解債務,通過對債務的心智的分析,采用適當的對策,政府應該制定合理的債務償還計劃,一方面發展經濟,另一方面償還債務。最后還應該核實債務,查明債務人和責任人,對長期占用集體資金謀取私利的行為堅決打擊。
(四)推進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
鄉鎮政府應該在財政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動員社會資源進行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這樣就能減少鄉鎮財政的壓力,同時也能為農村提供公共產品。政府可以將一些收費的農村公共產品委托給私人提供,通過承包、租賃等方式在政府和企業或者私人之間簽訂合同,企業或者私人按照政府的要求提供產品,明晰產權的前提下,動員社會資源向農村提供公共產品,同時政府還可以補貼、讓利等方式鼓勵企業或者私人進行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
三、結語
綜上所述,2006年1月1日取消農業稅后,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是取消農業稅后令鄉鎮財政的收入大幅減少,增加了鄉鎮財政的壓力,尤其是一些以農業作為主導產業的鄉鎮,更是問題突出。基于此,本文對取消農業稅后鄉鎮財政的困境進行了分析,并且針對困境,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旨在使取消農業稅后的鄉鎮財政走出困境,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石龍.取消農業稅對鄉鎮財政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當代經濟,2010(22).
[2]楊靜,張芳.淺議農業稅取消后所引發的問題及對策[J].商品與質量,2009(S3).
[3]田孟.農民組織起來的目標是維持農村的基本秩序――評《組織起來:取消農業稅后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研究》[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4(02).
[4]周博鸞.略論我國鄉鎮政府當前的財政困境及其化解對策――以常德市Z鄉為例[J].商品與質量,2011(S5).
【取消農業稅后鄉鎮財政的困境與出路】相關文章:
走出困境作文11-25
考不上大學的出路11-13
取消會議通知03-16
走出困境話題作文03-06
困境兒童幫扶方案04-09
困境兒童幫扶方案通用10-31
走出困境作文(精選38篇)09-22
鄉鎮財政預決算報告06-09
思路和出路高考作文06-05
取消合同公函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