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化學與文物論文
摘羞:河北省地處華北、外繞渤海,內環京津,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早在五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黃帝、炎帝和蚩尤就是在河北由征戰到融合,從而開創了中華文明史。
關鍵詞:化學;文物;保護研究
河北省是中國著名的文物大省,其文物眾多,而且兼具文物的歷史連續性和品類齊全性。早在二百多萬年以前,這里就有古人類活動。他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人類文明,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些文物不僅演繹著200萬年來河北熱土上活的歷史,而且眾多精美絕倫的國寶級文物更是震撼著世人的心靈。
隨著改革開放深度的加大和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文物以其所蘊含的極其豐富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形成的不可替代的優勢,對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因此,對于河北這個文物大省來說,文物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文物的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對于人們認識自己的歷史創造能力,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認識并促進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60年來,我國的文物保護研究科學技術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在文物建筑保護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木構古建筑的防腐、防蟲和維修技術,石窟摩崖的化學灌漿、錨固處理等加固技術,石刻防風化保護技術,土遺址加固保護等。在出土文物和館藏文物保護、修復技術方面也取得長足進展,如飽水漆木器脫水、紙張保護技術、壁畫修復和揭取技術、青銅器保護修復技術、字畫裝裱修復技術等。文物工作需要社會各部門及許多領域的多種學科的共同合作,其中化學便是必不可少的一門,文物與化學自古便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一、人類的生產實踐帶動了化學的產生與發展
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人類大約在公元前5萬年,就發現了火,從此,便開始了人類的化學實踐活動。古代冶煉技術、煉丹術、火藥的發明、瓷器的燒制等等,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化學工藝和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瓷器是我國獨創的發明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就有了瓷器,它是在制陶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發明的。所謂”瓷器”,其原料是由瓷土、長石和石英混合而成的,置于1200℃的高溫燒成,質地堅硬,它以卓越的藝術成就為世界各國所矚目。從陶器的出現,發展到精湛的制瓷工藝,說明當時人們已認識到粘土的可塑性,逐步掌握了用燒制以改變物理化學特性的技能,雖然當時人們并不了解高溫下化學反應的過程,但卻自發地用這種反應原理,這實際上是早期的實用化學。
古代冶鐵技術的興起和鐵器、鐵制工具的普遍使用,使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它對人類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類最早煉得的熟鐵叫塊煉鐵,是礦石在800-1000℃條件下,由木炭還原直接得到的,是一種含大量非金屬夾雜的海綿狀的固體塊。冶鐵技術是古代化學工藝的應用實例,也是應用化學知識的集中表現。
火藥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對化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公元7世紀的唐代。我國已發明了火藥,到了北宋末年,人們創造了”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力很強的武器,公元1126年,李綱就是用”霹靂炮”擊退金兵對開封的圍攻,抵抗外族的侵略。火藥的王要成分是硝酸鉀、硫磺、木炭的混合物。其反應原理是:
S+ 2KN03+ 3C—KzS+3COzf+Nzf
由于反應產生大量氣體和高溫,使體積急劇膨脹而產生爆炸,所以,火藥的發明是我國占代應用化學科學的光輝范例,同時也推動了其它相關科學的發展。
我國古代煉丹家的煉丹實踐,一是用各種無機物,經過化學處理制作”長生不老藥”的研究;二是為制造”藥用”的黃金或白銀進行的冶金研究:三是為尋求植物性”長生藥”而進行的藥用植物研究。盡管煉丹術的目的是荒誕的,但就煉丹家進行的活動來說,則是在吸取勞動人民大量生產實踐的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科學。煉丹家利用溶解、熔融、升華、結晶、取代等簡單的化學方法,推動了許多物質的合成,促進了化學的發展。
由此可見,化學的產生與發展是人類基本的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的結果,而早期的化學實踐為化學成為一門學科奠定了基礎,同時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物。
二、文物的保護與研究離不開現代化學技術
第一、研究制造工藝。我國古代有不少工藝位居世界前茅,可惜后來失傳,為繼承發揚這些工藝,需用現代分析化學技術研究其制造工藝。例如秦箭不銹之謎,經分析研究其表面鍍有一層含2%鉻的氧化膜,因而能防銹保鋒:我省滿城陵山一號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玉衣,其金絲采用”抽拔”工藝制作而成,在加工過程中采用了退火的熱處理工藝,有的金絲橫斷面直徑僅為幾微米,這些都是我們先祖的光輝科技成就,研究其工藝,可繼承發揚,促進科技事業的發展。
第二、辨別文物質地。出土的古代青銅器有的是純銅,有的用銅錫、銅鉛或銅錫鉛合金制成的,光憑肉眼難以分辨,用現代分析技術則迎刃而解。例如,我省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出土的一件鐵刃銅鉞,過去認為是人工冶煉的,現在通過技術手段驗證,它不是冶煉而成。而是用碳鐵鍛打而成的。
第三、探明文物及用料的所屬地
通過測定文物的成分和含量,可以探明其來源和產地。我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釉里紅鏤雕開光蓋罐,其科學研究價值很高。青花和釉里紅對窯爐的燒制氛圍要求不一,此罐將青花和釉里紅兩種創新性品種集于一器燒制,使青花和釉里紅的發色都達到極致,青花呈色濃艷,聚釉處有黑褐色”錫光”斑點,經分析,系使用進口的蘇麻離青料燒制而成,可為研究進口鉆料提供素材。
第四、鑒定文物的真偽。文物是不能再生的歷史遺產,許多文物具有很高的藝術、科學或經濟價值。國際上常有偽造文物的案件發生。以前判斷文物真偽主要是觀察:而應用現代分析技術,例如熱釋光測年法、碳十四等技術,可為鑒定文物真偽提供可靠依據。
珍貴的文物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而對文物保護和研究中,化學方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學與文物的關系源遠流長,隨著化學及其科學技術的發展,必將有更多、更新、更有效的保護處理方法出現,使人類幾千年的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最大限度的延長文物的壽命,使這些瑰寶流傳百世。
【淺談化學與文物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化學教育的分層教學教育論文10-12
淺談高中化學教學論文(精選19篇)07-06
淺談如何設置化學課堂情境論文10-12
淺談化學學習興趣培養途徑教育論文10-12
淺談高中化學教學與環保教育的融合論文10-10
淺談物理化學實驗課程改革及實踐的論文10-09
淺談新課改下初中化學教學的認識論文10-12
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利用論文10-10
淺談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的誤區與改進對策論文10-10
淺談新課程標準下的化學習題教學的論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