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金融全球化和中國銀行業政策研究論文
金融全球化是適應全球經濟金融發展的客觀需要,并在發達國家的推動和主導之下產生的。我國加入WTO以后,國外銀行及金融機構不斷進入參與我國金融業。由于我國金融競爭能力較弱,其金融監管能力和防范風險能力較弱,在面臨機遇的同時必然遭受挑戰。我國銀行業如何更好地適應金融全球化的發展是目前面臨的重要問題。除了加快自身管理機制的改革,建立一個符合國際經濟發展的經營管理系統外,還應該在產權制度、金融監管、貨幣政策、信用管理及國際金融合作等政策方面進行改革與完善,以適應金融全球化與銀行市場化的發展。
一、國有商業銀行產權制度改革
隨著我國加入WTO,國有銀行商業化進程緩慢的問題日益突出,原因在于產權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等改革不徹底。國際上的大商業銀行大多是比較成熟的股份有限公司,并且已經形成了科學的營運和管理制度。隨著進入全球化發展,他們進入我國金融市場參與競爭。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由于產權不明導致競爭力不足,難以與國外大銀行競爭。所以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進行國有商業銀行產權改革和制度創新,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就目前的經濟形勢來看,全球化經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的國有銀行企業要想獲得更大的市場,就必須嚴格按照國際金融標準來制定自身的組織管理模式,以達到融入全球化經濟的目標,進而擴大自身企業的經營規模并逐漸成長為各方面都很符合標準的股份制企業。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我國吸引了更多的外資,大量資金的融入,給我國的銀行業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為了應對這一嚴峻的形勢,國有銀行就必須進行改制,與更多有潛力能夠帶領國有銀行走出困境的企業建立更親密的伙伴關系,具有更強的經營能力的股份制企業應運而生。同時,國有銀行面對的不僅僅只是國際上帶來的競爭壓力,國內的一些其他體質的金融機構也對他們構成巨大威脅。因此,對國有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組成具有更強的經營能力的現代商業銀行是刻不容緩的。
到目前為止,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一系列國有銀行實現整體上市,實現了產權明晰,以股份制商業銀行身份參與到國際金融業,進一步增強了自身競爭力。
二、金融全球化下銀行業金融監管機制
金融全球化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提高金融效率,但也給我國銀行業的金融穩定和安全帶來挑戰。隨著我國銀行業的進一步開放,我國銀行業將加快融入國際金融市場,面對金融全球化的趨勢和挑戰,必須提高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和高金融監管水平,建立現代化的進入監管體系來進行有效的銀行金融監管、穩定我國銀行金融秩序。
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占據了70%的存貸款市場,這說明我國銀行業的壟斷地位依然存在,央行對國有銀行的“關注”過多,降低了金融效率,這背離了銀行商業化道路。隨著我國銀行體制的完善,部分銀行達到了上市要求且實現了上市。銀行作為獨立的法人主體,對銀行的運作與管理等金融行為負責,中央銀行已不再干涉具體的銀行內部管理事物,二是集中精力制定“游戲規則”和監督銀行遵守金融規則。我國在加入WTO時曾承諾將調整金融監管方式,公布了利率市場化的計劃時間表,這要求我國金融監管國際化,既要保證我國銀行金融的穩定發展,又要提高金融效率。近年來國內多個金融機構由于金融監管出現問題導致破產,這表明若不加強金融監管,很可能加劇金融風險,甚至出現金融危機。所以必須加強金融監管,以保證監管的效率和質量。
三、金融全球化下的貨幣政策取向
隨著我國加入WTO和金融全球化的發展,我國銀行業向國際開放逐漸加深,這使得我國銀行業對于國際經濟宏觀平衡的影響越來越大,所以在貨幣政策的制定上要越來越多的考慮外部平衡。對外經濟目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收支平衡和匯率穩定。國際收支差額是影響對外經濟活動宏觀均衡的主要因素,過大的國際收支順差和逆差都可能給我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金融全球化將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反饋、控制力、中介目標的有效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效率、外在約束等方面帶來深刻影響,這些影響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金融全球化對貨幣政策有利的一面,主要表現在: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對于貨幣政策的及時反饋具有積極意義,當中央銀行調整貨幣政策時,反應最快的是外資銀行。
金融全球化對貨幣政策也有不利的一面,主要因為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對外資銀行開放將會削弱現階段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具體表現為:第一,我國對貨幣方面的政策控制力逐漸減小;第二,在我國貨幣政策方面,有效地掌握貨幣目標的中介能力降低;第三,其中的一部分執行貨幣政策手段的適用性降低;第四,外部對貨幣政策掌控越來越強。
為了避免貨幣政策不利的一面,應該建立合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當前,我國放寬了外匯管理,加強了外匯市場建設和推廣,金融宏觀調控取得顯著成效,我國經濟繼續保持穩定、快速發展,美元利率穩步上升,這些因素都有利于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在實行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的同時,積極引導企業加強結構調整,保證在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過程中能穩定發展。銀行及相關的匯率工作部門要加強金融服務,提高外匯管理水平,為企業的穩定、快速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和支持。企業自身要調整結構,轉換經營機制,以更好地適應匯率浮動及提高應對匯率變化的能力。
四、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體系
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各行業的經濟特點也存在差異,所以必須因地制宜地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體系,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一)建立信用風險的支持系統
通過對個人信用系統的建設來減小信用風險,這也是它主要的支持系統。對個人信用制度進行建設需要進行很多相關的制度建設,比如:個人的信用觀念信用需要被重新建立、個人在銀行的信用記錄系統需要被完善、個人的存取款都要求是實名制的等。
在2000年前夕,由第三方操作進行的將個人金融方面的各種信息,尤其是個人的信用狀況以及榮譽信息,從上海市的各個商業銀行調集出來,并對其進行處理加工,最終存儲起來作為個人的信用信息檔案,以此來方便銀行對個人信用等進行調查。截至到目前,上海市已成立上海資信有限公司,它將從很多政府部門收集所有市民的信用信息,在銀行機構對個人貸款進行調查初期為其提供信息服務。
(二)建立信用風險的分散系統
個人貸款信用風險的分散系統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個人貸款保險和抵押貸款的證券化。而前者的有效開展又是后者得以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1.保險
正如上面提到的,在許多發達國家,對個人貸款進行保險是分散信用風險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國也應該借鑒國外經驗,將個人貸款與保險公司的有關險種、產品組合起來運作,以期為我國銀行分散個人貸款信用風險提供一個有效的途徑。
2.抵押貸款的證券化
由于個人貸款,特別是其中的個人消費貸款一般期限較長,造成商業銀行短資長貸,一方面加大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另一方面使商業銀行積累了較多的信用風險。因此,國外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為了分散風險對長期個人貸款實行證券化,以達到分散風險、縮短授信時間的目的。我國商業銀行也應借鑒這一做法,加快實現資產證券化進程。
【金融全球化和中國銀行業政策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金融外交中國際金融論文10-01
從經濟全球化到文化全球化論文10-08
有關金融全球化與宏觀經濟政策畢業論文09-30
碳金融中國市場論文10-08
探究中國金融改革發展論文10-08
全球化視野下的國際金融法發展路徑研究論文10-08
我國銀行業如何面對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