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分組互動型任務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的論文
一、什么是“分組互動型任務”教學
“分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它以學業成績、性別、思想品德、心理素質等為依據把學生分成若干個“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小組,教學過程的所有環節都以小組活動為核心,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依據,使每一個成員不僅自己要掌握知識,而且還要關心和幫助組內的其他成員獲得成功。
“任務驅動”教學是建構主義理論中的一種教學模式,是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學生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通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建構既是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
二、合理分組
教師在構建合作小組時,應注意結構的合理性。分組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小組人數要合理
一般以4~6人為宜,人數太多不利于學生交流和個人才
能的充分展示,人數太少也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助。
2.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
教師應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這樣分組不但有利于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為全班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
3.小組成員也可以是動態的
小組成員可以是組間男女生的互換或流動,也可以是組間某些角色的互換或輪換,還可以按活動主題的需要讓學生進行自由組合。這不僅使學生有新鮮感,提高協作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可以改變學生在小組中長期形成的角色,給每個學生提供均等發展的機會。
4.具體任務的分配
對于課堂任務的分工,教師可以給每組安排一個小組長,由小組長根據本組成員的學習情況再安排具體的任務,把權力下放給學生,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每班一般分為9~10個小組,小組長登記每次任務的成績,并在課堂上負責本組的紀律。每次任務完成后,小組長將完成情況登記表直接交給教師。
三、“分組互動型任務”教學法教學過程
“分組互動型任務”教學法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經過思考解決問題。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學生能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習慣,學會如何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1.結合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的特點將其分為若干個大任務,再將大任務分為若干小任務。可以按章節來分,也可以按知識點來分。例如,中秋節來臨,學生已學習了選框工具及填充,移動工具、套索工具、魔棒工具等操作,教師布置任務:制作一張中秋賀卡來送給朋友。
2.引導學生分析任務并提出問題
學生接受任務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會遇到哪些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也是他們想要知道的知識點,此時教師再將新知識傳授給他們,這就調動了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
3.根據提出的問題,及時講授新知識
問題提出后,就需要開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老問題學生自己解決,新問題要通過師生的共同探索解決。在制作課中,新知識點是用畫筆工具完成漂亮可愛的月亮、小人物、星星、草地的制作。教師只是簡單介紹一下畫筆工具的類型和應用,講課時間大概是3~4分鐘,然后讓學生動手制作賀卡,以完成任務。
4.各小組互幫互助,同心協力完成任務
在完成任務時,要求學生互助合作嘗試探索知識,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依據。這樣小組成員有著共同的期望和目標定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增強了“利益共同體”的集體榮譽感,從而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樂于學習的動力。成績好的同學可以幫助成績差的同學,成績差的同學也積極地參與進來學習,達到人人進步的目標。
5.教師點評,組員互評,并登記成績
任務完成后,各小組內進行自評與成員評價,小組長登記小組內的個人成績。教師對每個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同時根據各小組成員的評價以及教師平時的觀察或測試對學生個人進行評價,建立小組成績檔案表和個人成績檔案表。
【分組互動型任務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的論文】相關文章:
任務型教學法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論文10-11
計算機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論文10-10
計算機應用基礎任務驅動教學法研究論文10-08
計算機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踐論文10-09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古代文學課程中的應用論文10-13
案例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教學中的初探論文10-07
談分層教學法在計算機應用教學中的應用論文10-08
計算機應用互動式分層教學法的實施論文10-08
類比教學法在計算機應用教學中的探析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