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醫學倫理學在臨床實踐教育中的難題與出路論文
醫學倫理學是醫學與倫理學交叉的學科,隨著學科本身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逐漸成為現代醫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醫學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國際醫學教育組織關于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提到,醫學畢業生應該具備的七項最基本能力之一就是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在醫學生中加強醫學倫理學臨床實踐性教育,提升其職業道德修養和人文素質,既是豐富醫學生教育內涵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展醫學生教育外延的重要途徑。
1.高等醫學院校醫學倫理學臨床實踐教育存在的問題
1.1醫學倫理學學科組織建設和教育目標達不到臨床實踐要求
受醫療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的限制,直到20世紀80年代,醫學倫理學在我國才開始被重視,但其教育教學工作在我國剛剛起步,缺乏系統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要求,明晰的學科定位和評價體系沒有形成,課程內容也與臨床實踐脫離嚴重。有調查顯示,81家高等醫藥院校中,15家高校設置有3個5個人文醫學教研室;48家高校只設置有1個2個人文醫學教研室,還有18家醫藥院校沒有設置人文醫學教研室,教學組織設置不健全。課程基本上由公共教學部來承擔,其主要任務和目標也被定為提升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職業道德素養。這種模糊的學科定位和教育目標嚴重影響了學科發展和教育教學。學生不明確醫學倫理學的理論精髓,教師的授課內容滿足不了臨床實踐的需求,使得醫學倫理學教育未能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1.2師資隊伍建設情況不理想
醫學院校的人文底蘊和綜合性大學相比還很薄弱,教師的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師資隊伍學歷背景比較單一,既有倫理學專業背景,又有醫學專業背景和臨床實踐經驗的教師比較匱乏,參加過相關培訓的較少。課程往往由公共教學部或社會科學部的教師擔任,教師的專業領域不是醫學,對醫學發展前沿和醫療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難以把握,因此難免陷人空泛、枯燥的教學模式。
1.3課程建設不規范,未充分結合臨床實踐
作為核心人文醫學課程,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是比較規范的,但也存在一定問題。有調査顯示,不是所有醫學院校都將醫學倫理學列為專業必修課,開課率和課時量距離實際需要還有很大距離。在33家接受調查的綜合性大學中,醫學倫理學平均學時只有27學時,部分高校在20學時以下,個別高校甚至沒有開設這門課程,距離理想目標太遠,還不到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醫學倫理學學時總數的1/5。要系統講授醫學倫理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基本原則及范疇、醫患關系、改善醫患關系的方法、臨床科研、醫療新技術引發的倫理問題等,在有限的時間內已經比較緊張,教師只能參照教材予以泛泛講解,無法充分結合臨床實踐及醫療熱點,更談不上提供實踐機會。
1.4忽視臨床實習階段的醫學倫理學教學
在西方發達國家,醫學倫理學“貫穿在醫學教育整個階段、有一定間隔并反復進行”。在基礎課學習階段、臨床實習前期、臨床實習中都融人了不同階段所需要的醫學倫理學知識和臨床技巧,大大提高了教育的系統性、整體性、實際性,教育效果良好。我國的醫學倫理學基本安排在第5學期?第6學期,一個學期完成教學任務。“基本上只是作為一門課程單獨開設,在其他臨床課程的教材和教學中,較少涉及倫理學的內容,甚至某些技術應用中十分尖銳的倫理問題也未有任何涉及。”學生沒有接觸到臨床實踐就學習醫學倫理學猶如紙上談兵,味同嚼蠟,對醫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還停留在理論層面。
2.加強醫學倫理學臨床實踐教育的探索
醫學院校必須將醫學倫理學的學科及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模式、社會實踐各方面結合起來,完善醫學生醫學倫理學臨床實踐性教育模式,才能豐富醫學倫理學臨床實踐教育內涵。
2.1明確學科定位和教育目標,提高學生臨床倫理素養
“醫學倫理學是人文醫學教學的主軸,它貫穿于醫學實踐各方面的始終,醫學的宗旨和醫療職業的價值、態度和行為準則,無不是醫學倫理理念的凝化,醫學倫理也是醫生的必備品質。”所以應明確醫學倫理學是醫學基礎課程的地位,這是醫學倫理學的恰當學科定位。應厘清教育目標,著重培養學生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操守,崇高的人生理想,培養學生用醫學倫理學的方法去解決、分析、評價臨床中的問題,這也是其教育和教學的最終目標和落腳點。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內容:理解并踐行“醫乃仁術”的醫學精髓;醫務人員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解決醫學倫理及法律、社會問題;醫患溝通能力與技巧;用倫理學方法去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2.2充實和優化師資隊伍,重視教師的臨床實踐經驗著力打造一支既有倫理學專業背景,又有醫學專業知識和臨床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鼓勵在職教師進修和培訓,以提高專業素養。可以聘請德才兼備的綜合性大學教師以及社會知名學者作為外聘教師,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多元化,打破原有的僵化、單調的教學模式。聘請附屬醫院遴選相對穩定的、臨床經驗豐富、具有較高教學能力的臨床醫師作為兼職教師隊伍,以高度的責任感和豐富的臨床、理論知識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倫理素質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3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臨床倫理價值決策能力在教學內容上,擴大教學內容的外延,基本理論內容包括:醫學倫理學基本原理和規范,醫生職業道德和從業要求、臨床倫理原則、溝通技能;在此基礎上增加現代科技發展帶來的新的倫理問題、醫療實踐中的實際倫理問題,如器官倫理、生殖遺傳倫理、死亡倫理、醫患關系、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等問題;除了基本理論內容外,中國傳統醫德文化、國外醫學倫理學發展歷史、醫院管理倫理學等外圍教學內容可以供學生選修或作為教學參考。
具體方法可以是:在課堂教學中,加人現代醫學大家和古代名醫的生平紀事和學習、求學經歷,或者以影片、紀錄片形式播放相關視頻,組織討論、情景模擬等,在提高教學的生動性同時,學生受到傳統醫德和職業操守、大家風范的影響,比單純灌輸效果要好。在解剖課程上,形成對尸體捐獻者默哀的教學慣例,提倡對生命致以尊重和逝者致以哀思。
在教學方法上,在完善已開展的“案例討論”、“共同參與式教學”、“視頻教學”的基礎上,大力倡導啟發式教學,如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以小組為中心的教學和以病例為中心的教學等方法,這些教學方法是國外目前經常采用的,但不宜照搬,而應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有選擇地借鑒。著重使用案例教學手段,結合正反案例,大力弘揚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治病救人、崇尚科學、謙虛博愛的職業精神,反對缺乏仁愛、唯利是圖、麻木不仁的醫德淪喪的行為。同時結合臨床案例,對前沿的醫學倫理問題展開學術討論和研究,這樣全方位、全覆蓋的醫學倫理學教育使學生“人耳、人腦、人心'
在教學設計上,貫徹倫理情境引人,主要選擇具有醫學倫理意義的臨床情景素材進行教學:
一是在課堂教學上摒棄原有的按教科書講解理論知識的形式,而要創設具體的醫療情境,把握情境教學中的情境引入、分析和回歸過程,將醫療情境和教師的分析總結相結合;
二是引入臨床具體醫療病例,培養學生職業倫理素質;
三是恰當把握情境教學的“度”,在引人臨床情境時,如何使學生面對真實的醫療環境和醫患關系,對其揭示和分析的度的把握,既不給行業造成負面影響,又能促進學生盡早體驗真實醫療情況,逐步適應醫療環境,樹立對生命的敬畏和對職業精神的崇敬。
2.4拓展學習階段和評價形式,加強臨床實習階段的管理和監督
臨床實習階段是醫學生理論學習階段和臨床階段的重要銜接環節,通過親身的診療和耐心的溝通,逐步適應醫療環境,體會醫學真諦,培養溝通能力,樹立正確價值觀。“臨床醫學倫理通過對廣大醫務人員進行醫學倫理學教育和培訓,將醫學倫理學的價值理論轉化為臨床倫理規范,對臨床實踐發揮導向作用和對不道德的醫療進行警示與懲戒,其目的是確保和增進療效,提高治愈率,以圓滿完成救治患者的使命。”
和理論學習的階段不同,臨床實習階段醫學倫理學學習有以下特點:教學場所由單一的課堂轉為鮮活生動的醫院各科室,教材由傳統的課本和幻燈片轉為患者和病例,教學方式由教師單純講授轉為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接觸患者和病例,在實際診療中進行學習。從一定意義上說,國際醫學教育組織提出的對醫學畢業生應該具備的最基本能力之一的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只有在臨床階段才能得到真正的踐行和檢驗。我國學者提出:臨床教學中特別要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將醫學倫理學的自主、知情同意、不傷害、最優化等原則貫穿于臨床各科教學中,啟發、引導學生做出相應的倫理抉擇。
筆者建議,學校和醫院科教部門應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制定《臨床實習醫學倫理的基本要求和規范》,作為實習階段醫學倫理學的教學要求和大綱。
二是豐富和拓展醫學倫理實習的內涵和外延,包括醫院制度與崗位職責、職業道德;醫患溝通能力與技巧;解決醫學倫理相關的法律、社會、醫患關系問題;與患者的情感溝通;臨床倫理思維決策與價值判斷能力。
三是結合實習生實習中的科室輪轉具體情況,要求學生結合各科室的特點,深人了解并領會涉及的不同倫理思想和要求,并完成醫學倫理體驗每日小結和出科總結。要求學生了解臨床問診、檢體、應用輔助檢査和藥物、手術治療等過程中的倫理問題,重視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和交流,完成臨床診治病例倫理總結。
四是臨床實習中的醫學倫理師資問題。臨床帶教教師工作任務繁重,可以由臨床帶教教師和醫學倫理學科教師共同組成,基于醫療情境共同制定倫理實習計劃。其中臨床帶教教師負責選擇教學案例,并規定實習生完成倫理體驗總結。醫學倫理學教師分出一部分教學課時進科,結合理論指導實習生的臨床實踐,并完成實習生倫理實習作業的評閱。
重視并加強臨床實習的管理與監督,還應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從制度上保障臨床實習的管理和約束。主要方式有:以學生的自我改進完善為目的,注重學生學習經歷的評價;通過實習考核手冊、床邊考核、網上自測等,加強評價結果的分析;及時反饋不足,充分發揮形成性評價的導向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5以社會服務為平臺,在醫療實踐中檢驗醫學倫理學教育成果
醫學倫理學是一門和醫療實踐緊密結合的應用學科,只有深刻了解所處的社會發展現實和科技發展現狀,才能利用倫理學知識更好地指導醫療實踐。傳統醫學倫理學的主要核心內涵是醫德修養,是經過歷代社會的醫學實踐逐漸沉淀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具有中國醫學獨特思想的傳統社會醫者的職業道德。由此可見,傳統醫學倫理學的形成基礎也是醫療實踐。除了醫德修養外,當代醫學倫理學更涉及到醫患關系、醫療科技、生命科學、衛生保健、人類生態等更為廣泛的領域。
所以,醫學倫理學教學應追求知識活化率最大化,加強與實踐的結合,重視對實踐的應用和指導,強化對醫學生倫理應用能力的培養。指導并感化學生始終以“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為己任,本著“醫者父母心”的職業精神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開展各類社會實踐,積極送醫送藥;關愛弱勢群體,竭力助殘助幼;進行醫療常識普及,提升民眾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組織社會調查,開展各類公益活動。學生將所學的醫學知識奉獻社會的同時深刻理解醫學倫理的人文內涵,提高其對醫學社會價值、道德價值的判斷能力。
醫學倫理學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醫學生的倫理實踐能力和提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形成用倫理學方法去解決、分析臨床實踐的能力。醫學倫理學臨床實踐性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手段,依靠學校各方面力量,形成共同育人機制才能營造良好的醫學倫理教育的機制,切實提高醫學倫理學教育質量。
【論醫學倫理學在臨床實踐教育中的難題與出路論文】相關文章:
高等護理教育與臨床實踐的銜接論文10-08
淺談醫學教育中臨床醫學的改革設想論文10-08
論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地位論文10-10
論創新教育在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論文10-12
論設計中品牌文化的實現論文10-12
醫學教育中雙語教學的認識及探討論文10-09
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論文10-09
論油畫藝術中的卡通形式論文10-12
論醫學期刊的營銷戰略思索論文10-13
成人醫學教育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