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我國企業管理模式與體制創新論文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力度的加大,經濟產業政策的完善,我國的企業都到了迅速發展。加入WTO后,國外企業全面參與國內企業地競爭,面對競爭激烈的國內國際市場,占我國企業總數90%以上的企業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并取得快速發展,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外優秀企業的發展經驗表明,創新才是提高我國中小企業競爭力之根本。探討新經濟的管理創新之路,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第一,新經濟時代地來臨給中國企業以強烈地沖擊。人類社會跨入新世紀,高科的發展引起世界巨大地變化,今天無論是美國、歐洲、日本、東南亞還是在中國,人們都在談論著一個共同的話題,這就是新經濟,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新經濟似乎是一個魔方,它神奇般地創造著財富,新經濟還創造著一個又一個英雄。新經濟是一個以互聯網絡為基礎,以資本為核心,以不斷創新為特點的社會經濟發展形態。新經濟的實質就是信息化和全球化,新經濟的核心是高科技創新以及由此帶動的一系列其他領域的創新。新經濟的全面興起為世界經濟全球化奠定了基礎,在這些背景下新一輪兼并浪潮席卷全球。
面對強烈地沖擊,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名牌企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場全球企業之間的較量中,創新是創新者的通行證,守舊是守舊者的墓志銘,企業經歷了生產型管理之后必須快速轉向創新型管理,要么變革,要么死亡。一個優秀的企業應該始終懷著一種開放、學習的心態,必須要講究破舊立新,如果總是循規蹈矩,將是一潭死水。
第二,面向新經濟的企業轉型,首先要從實現戰略管理創新入手。目前,世界已進入“戰略制勝”的時代。在西方發達國家,企業戰略已經成為許多企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理事長孫伯淮二00五年二月五日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國內外企業成敗的諸多事實表明,如果企業對于將來沒有一個長期的明確方向,對本企業的未來發展沒有一個實在的指導方針,不管企業的規模多大、地位多穩定,都將會在新的革命性技術和經濟大變革中失去生存條件。企業為了長遠的生存、持續的發展,就必須要有科學的發展戰略。企業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就必須建立行之有效的戰略管理體系。孫伯淮同志針對實現戰略管理創新提出了四個要點:在戰略中要善于處理“進入”與“退出”的關系,在市場競爭中正確理解和把握低成本戰略,在戰略管理中實施國際化的問題,戰略管理需要建立和完善戰略管理體系。
第三,企業機制創新是現代企業發展、制勝的前提。二十一世紀是高速發展的時代,企業必須做好轉換準備,互聯網的精髓在于速度,企業必須快速應變。企業在進行電子商務建設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如何讓企業快速運轉起來,而不是讓企業員工輪流上崗,新經濟時代的企業文化應該是一種全新的高速運轉的文化。一個企業過去一段時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隨之而來的將是各種矛盾悄然而生,要取勝,就必須在企業體制和經營體制上創新。
過去,我們總是習慣于強調競爭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當我們冷靜下來,仔細分析后,就會發覺阻礙中國企業發展的因素固然有許多,但從總體上而言,企業經營機制陳舊并且難有突破才是“牛鼻子”所在。一些企業正是由于長期以來沒有緊緊地抓住這個“牛鼻子”,企業才沒有機會更多地分享我們國家改革發展的成果,才會出現在激烈的競爭中無奈地讓位于那些極具競爭力的外企的局面。
企業機制是經濟運行的核心機制,從哲學意義上說,企業機制是企業發展的內因,其它則是外因。從經濟學角度看,企業作為社會基本經濟單位,是基本的資源配置主體。只有企業機制的創新,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配置的微觀效率。一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微觀層面。我國資源配置效力不高,企業缺乏競爭力,問題的關鍵在企業機制這一頭。
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和壯大企業競爭有力的條件,是中國改革開放創造的輝煌成果;有利的發展環境,可以造就有競爭力的企業;但是,這不能成為外來資本的專利。如果我們不能在機制創新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中國企業的發展進度將大打折扣。
競爭中,誰創新,誰就是勝利者。
第四,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創新。如果說傳統管理手段下的精髓是更強調做事,更強調企業經營戰略戰術的執行,那么在新經濟時代企業的管理更強調的是做人,因為尊重和發揮個人的價值,最大限度的激發個人潛力,鼓勵創新,寬容失誤,這已逐漸成為企業管理創新中的重要思想。現代管理需要強有力的科學手段做支撐,為把企業管理業務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有實績的公司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這方面的工作。
在這里可以舉幾個實例:
微軟公司:雇傭有潛質的人。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說,在我的公司里,我更愿意雇傭有潛質的人,而不是那些有經驗的人。因為從長遠來看,潛質更有價值,如果雇員以加薪或者提升作為條件威脅要辭職,那么即使會造成短期的麻煩局面,我也讓他們走,因為不受眼前因素左右的雇傭政策將有利于公司長遠的發展。比爾﹒蓋茨經常講,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迅速發掘和雇傭最優秀的人才。當年為幫助開發個人計算機操作系統,蓋茨購買西雅圖另一家公司的早期成果,雇傭了該公司最頂尖的工程師蒂姆﹒帕特森,在此基礎上推出了MS-DOS操作系統。現在微軟公司有244名專職招工人員。他們每年要訪問130多所大學,閱讀12萬多份簡歷,舉行7400多次面談——而這一切僅僅是為了招聘2000名新雇員。
聯想集團:辦公司就是辦人。創始人柳傳志認為“辦公司就是辦人”。他認為人才有三種類型。一中是自己能夠做好一堆事,另一種是能夠帶領一群人做事,第三種是能夠制定戰略。
今天的聯想集團選拔承擔較高責任的人才時,要求他們必須符合六個標準。一是共同信念和價值觀標準,二是忠誠于犧牲精神,三是審時度勢,獨擋一面的指揮能力,四是搭班子、建隊伍的管理能力,五是團結多數,使集體成員通力合作的協調能力,六是孜孜不倦,吐故納新的能力。聯想育人方法之一叫做“縫鞋墊”與“做西服”。柳傳志認為,培養一個戰略人才和培養一個優秀的裁縫有相同的道理。一開始不能給他一塊上等毛料去做西服,而是應讓他從縫鞋墊作起。聯想從一九九O年起幾乎每年都會有數十名年輕人受到提拔。第三個辦法是訓練他們搭班子、協調作戰能力。柳傳志認為,班子就是人與人的合作問題,如果不具備合作精神,不能團結別人,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人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與希望,企業也一樣,聰明的經營者會與員工共筑企業遠景,追求共識,以培育員工向心力,取得員工對工作的熱誠與承諾,如此公司的運作將較為順暢。在公司的遠景下,應發展出各階段的目標,以及該有的工作價值觀,塑造出特有的企業文化,讓員工有踏實的感覺,而不是畫下遙不可及的大餅,使員工無所適從。
第五,管理創新為實現企業國際化奠定基礎。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新經濟的強烈沖擊,今年以來中國本土企業逐漸形成了走向世界、爭創全球名牌的戰略意識。1.生產國際化。就是年代初,中國的產品只要通過出口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由于企業與市場之間增加了很多中間商,為了降低生產和運輸成本,使產品更符合本地市場,更好地進入海外市場,今年以來許多國內企業開始直接投資辦廠,取得了實效。2.營銷國際化。為了塑造全球化的品牌形象,中國企業必須注重海外的本土化營銷推廣和銷售。3.研發的國際化。盡管改革開放二十年來,人們已經對中國制造的產品態度有了很大改變,但是中國企業的產品在很多方面還存在著差距,在國際市場競爭里還有待進一步地提高。為了能在國際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一批優秀的本土企業開始走向研發的國際化道路,或外國專家,或與外國企業攜手合作,共同發展,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一批中國名牌企業已經開始在國際上豎起了一定的聲譽。4.網絡的國際化。伴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當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已逐漸認識到網絡不僅可以為企業降低采購成本、銷售成本,還可以發布信息,獲取反饋,方便購買和提供增值服務。互聯網絡完全打破了地域限制,目前許多企業都在籌建自己的全球商業網絡。5.人才的國際化。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對于那些正在或即將走向實踐的企業來說,國際競爭的壓力使人才顯得更為重要。
好的管理,能創造好的業績;正確的領導,才能帶領整個公司往正確的方向邁進。從企業使用率高的管理工具來看,能夠快樂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并藉由個人的付出,匯集而成一股動力,投入企業以增強競爭力,是管理者應著重研究的課題。
然而管理工具不斷地推陳出新,企業在應用時,必須要先觀測本身的條件,再選擇適合企業文化的管理工具。切忌將別的企業運作成功的管理模式,一成不變地照本宣科,依樣畫葫蘆,如此后果將難以預料。
在跨越二十一世紀的當今,企業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若想要在下一世紀揚眉吐氣,必須將管理重點置于強化企業體制,適應環境需求上。至于運用哪一種管理工具最為得當,并沒一定的定論,也沒有人可以保證,不過適時的調整,隨時保持彈性,隨時準備作改變,并坦然接受因改變所帶來的陣痛,才會贏得最后的勝利。
【淺析我國企業管理模式與體制創新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企業營銷的創新研究10-26
管理體制創新論文(通用8篇)06-27
淺析我國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創新研究10-26
中小企業怎么選知識管理模式論文10-13
淺析當前企業管理面臨的問題及創新策略10-26
現代企業行政管理體制創新改革思路分析10-26
淺析論文開題報告03-08
我國物流理念創新分析10-26
探析我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創新10-26
淺析哲學對科技創新能力的作用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