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冬季特色飲食
冬天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吃些什么東西呢?那么每個地方冬天都有哪些特色飲食呢?下面小編整理了一些內關于冬季特色飲食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上海冬季特色美食推薦【1】
下沙燒賣
剁碎了的鮮筍和肉拌在一起,咬勁十足的皮、傳統的手工藝,餡多得會從口子上冒出來,湯水一口包不住。
吃了這一口地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你會徘徊在這貨是小籠還是燒賣中,迷醉!今冬下沙燒賣明天將閃亮登場!3.5元一個,吃滿冬天的飽足。
下沙燒賣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名點,屬于上海菜,意為“邊燒邊賣”。
下沙燒賣起源于明代,是浦東南匯地區代表小吃。
2011年,下沙燒賣制作技藝被列入浦東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隨著媒體、網絡等的熱捧,下沙燒賣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
今年,“下沙燒賣”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羊肉
“立冬到,吃羊肉”,這是上海人的老規矩。
雖然也有人嫌羊肉有膻味,但在上海郊區,吃羊肉的習俗卻由來已久。
夏天吃的是伏羊,冬季吃羊肉既能品嘗美食,又能滋補身體,可謂一舉兩得。
在松江一帶,傳統的羊肉吃法是一盤白煮羊肉,一碗羊湯面,再送一碗羊血湯,一般都就著白酒吃。
張澤羊肉素有名氣,現在松江城里開了10幾家張澤羊肉面館,不過,最最正宗的,據說是在鎮上的菜場,這是普通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美食品牌。
嘉定江橋鎮的紅燒羊肉很有名,以前最受歡迎的也在菜場里。
隨著城市化發展,現在江橋的菜場羊肉面已沒有了,但鎮上保留了一家具有百年歷史的傳統老店冬明羊肉館,還是非常正宗的。
2011年公布的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江橋羊肉加工技藝就已名列其中。
三林塘肉皮
說起肉皮幾乎所有的上海人都會立刻想到三林塘,口口相傳的美味讓許多人慕名而來。
三林塘的肉皮色澤金黃,酥松爽脆,煮久了也不會爛掉,海綿般的孔洞很容易入味,最適合燒湯。
如果整齊的蓋上河蝦、雞肉、熏魚、豬肚等好料略煮,就是一道鮮美地道的本幫三鮮砂鍋。
曬干的新鮮肉皮要在流動水里反復清洗去除油沫,然后用農家的土灶頭,下油鍋慢慢溫熱,透亮的肉皮隨著時間慢慢軟化。
表面看上去樸實的肉皮,里面綿軟富含湯汁,豐腴不油膩,顏色金黃卻爽口。
在三林地區開設的許多本幫館,可以吃到特色的“老八樣”,其中就包括鮮香十足的三鮮湯和新鮮肉皮。
沈陽人愛吃的冬天特色美食【2】
在沈陽有這樣一些美食,在冬日里吃別有另一個番風味。
每年的小年,便是送灶王爺的日子,那一天是灶神返回天庭的日子,傳說在黃、炎兩帝還有祝融都是灶神。
在很久很久以前祭灶的習俗便已存在了,是先民對火、灶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達。
送灶神時,人們在灶神像前供放灶糖、清水、料豆等,祭灶時,把關東糖(麥芽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神的嘴上。
人們相信這樣便是用糖封住灶神的嘴,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
如今的灶糖則成為冬季里的特色小吃。
黏豆包
它是沈陽百姓家中人人喜愛的小吃之一。
采用大黃米或糯米包入紅豆餡蒸制而成。
色澤金黃,口感香甜、軟糯,具有耐饑的特點。
在過去每到天冷時,東北家家戶戶都要忙著打糜子、淘黃米、壓面子,準備蒸過年的黏豆包,一家做豆包,右鄰右舍都來幫忙,今天你幫我,明天我幫你,漸漸成為了一種習俗。
金燦燦、圓鼓鼓、黏稠稠、筋道道的黏豆包,蒸好后要先凍起來。
這樣貯藏后不但沒有裂紋,而且色澤新鮮,什么時候想吃了,再用鍋餾熱了,吃起來更有口感。
凍秋梨
凍秋梨,又叫凍梨,是將普通白梨冰凍變成烏黑色,硬邦邦的,砸到地上,也不會有絲毫損傷。
黑的皮,白白的肉,用手輕輕一咬,甜中帶點酸,綿軟之中又帶點脆,好吃極了。
想吃的時候,把幾個凍梨放在水盆里化凍,東北人把“化凍”叫成“緩”。
凍梨“緩”的時候,常常是周圍結出了一圈冰包圍著梨,然后幾個梨周圍的冰凍到了一起,成了個整體,要緩就要緩透了,才好吃,捏碎包圍著的冰,凍梨已經軟了。
對于喜好飲酒的人來說,酒后能吃上個凍梨,既解酒,又助消化。
在過去,這可是冬季里沈陽人主要的水果啦,坐在熱熱的炕上,吃著涼涼的凍梨,冷熱分明,真是一種特有的感受。
凍柿子/柿餅
在沈陽,由于柿子不易運輸和貯存,冬天一般把柿子放在室外,用極低的溫度把柿凍成冰,稱為凍柿子,然后運輸和貯存。
由于柿子凍后極為堅硬,食用也是要放到水中“緩一緩”的,待柿子軟化后再食用。
凍柿子即涼又甜,不過吃的時候離不開勺子,否則,吃相太丑了。
化過的凍柿子和沒有化過的凍柿子口感相差很大,化開的柿子,也可以在上面咬一個小口,使勁的一吸,甜甜的汁肉便被吸進肚子里了,
也有牙口好的人直接食用冰冷堅硬的凍柿子,另有一番風味。
在沈陽,不光是梨、大柿子、豆包凍著吃,還有很多如水餃、元宵、豆角好多好多都會拿來凍著吃,因此形成了這片黑土地上特有的冬季飲食特色與民俗。
冬季各地特色美食 邊吃邊玩【3】
1、豬肚包雞
豬肚包雞是原來流行于廣東的惠州、河源、梅州一帶的客家美食,主要用作餐前用湯,用生豬肚把生雞包好,用水草把兩頭包好,放到特配的湯料中煲熟,
食前再將豬肚刮開,取出熟雞一起砍件后,放回原煲湯料中滾熱再食,使得雞香味濃郁又不會變爛,再加上具有溫中下氣、和胃的胡椒,整個湯底具有行氣、健脾、暖胃、養胃、散寒、止胃痛和排毒的功效。
(推薦地:梅州、河源)
2、砂鍋粥
砂鍋粥是潮汕地區的傳統美食,是一種已專門的砂鍋煮出來的咸香粥,因為潮汕地區靠海而盛產海鮮,所以往往用海鮮作為原材料來煮粥,再加入潮州菜的獨特配料,
風格獨樹一幟,在各地都廣受歡迎,是冬季養生佳品,既能防寒保暖,又能健胃消食,美味與養生兩全其美。
(推薦地:潮汕地區)
3、臘味
“秋風起,吃臘味”,這是一句大家聽了無數遍的話了,現在終于秋天曬的臘味可以派上用場了,那么哪里的臘味最出名呢?連州東陂臘味是首選,
東陂臘味產自地下河洞口附近的東陂鎮,地理特征是河床谷地,干燥冷風和河水蒸氣交柔,臘味在露天自然風干,所以說,東陂的臘味之風味,
全在一個“風”字,而不像廣式臘味全靠焙房烘干,可謂野味十足。
而連州臘味品種十分豐富,除了日常的臘腸、臘肉、臘鴨,還有著名的臘蛋、臘全狗。
(推薦地:連州、南雄)
4、遲菜心
遲菜心又名高腳菜心,是廣東增城遠近馳名的特產蔬菜品種,素有蔬菜之王、菜心之冠美譽。
俗話有云“冬至到,菜心甜”,天氣漸冷,當地菜心會變得皮脆柔軟,莖肥葉厚,清甜爽口,既可清炒,又可加入肉片、雞雜、臘味等肉類作為佐料,非常美味。
(推薦地:增城)
5、老火湯
老火湯又稱廣府湯,湯如其名,是廣府人家上千年來的養生秘方,是一種根據氣候變化調節人體陰陽平衡的養生堂,在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種類的湯對應。
如今進入冬季,氣候干燥,珠三角地區大大小小的家庭、食肆都會熬制各種活血養氣、除寒祛濕、滋潤肺胃的老火湯,冬季喝上一碗熱騰騰的湯,既保暖又養身。
同樣是到處都有,基本上只要是食肆就會有老火湯。
(推薦地:珠三角地區)
6、狗肉煲
生燜狗肉煲,原來是雷州地區傳統名菜,雖然在其他省很少人會吃狗肉,但是對于好吃的廣東人來說絕對是一種冬季美味。
由于狗肉肉質細膩、營養豐富,而且能夠滋補血氣、補腎壯陽,很適合在寒冷的冬季進食。
從“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吃了狗肉暖烘烘,不用棉被可過冬”等俗語就可以知道狗肉在冬季的魅力。
(推薦地:雷州)
【冬季特色飲食】相關文章:
冬季飲食小常識10-09
寶寶冬季飲食常識10-12
關于冬季養生飲食的常識(通用14篇)10-27
飲食文化論文:淺談特色餐飲空間的設計思路10-08
人保局特色及特色工作匯報10-05
飲食的作文03-10
飲食的禮儀10-26
飲食禮儀10-27
飲食禮儀10-26
飲食的方案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