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培養現狀評價
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培養現狀評價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
摘要:針對我國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的培養現狀,提出建立基于CIPP評價模式的指標體系,根據北京林業大學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的滿意度調研結果進行實證分析,闡述現有培養模式中,教學方式、實踐基地、設備投入與綜合能力培養有所欠缺的情況,并提出相應改進建議。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CIPP;層次分析法;指標體系
1 研究現狀與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化已成為當今時代的重要特征,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
農、林業既是重要的公益事業,又是重要的基礎產業,加快信息化建設與技術創新已成為當務之急。
專業碩士是既具有理論知識,又具備實踐經驗的復合型人才,但在我國起步尚晚,培養體系還不完善。
其中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集農業基礎知識與計算機技術于一身,其培養方式的再研究、再完善,對我國農林業與信息技術復合型人才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國外較少研究農業與信息技術復合型專業研究生培養狀況,而國內很多專家學者對農業信息化人才的培養進行了研究。
早在2004年,山西農業大學的楊國強就對農業信息化與農業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大力推進農業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的改進建議。
在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的培養研究中,理論研究比較多見,湖南農業大學的張紅燕(2010)從農業信息化技術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人手,分析了該專業研究生培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提高該專業研究生培養教育質量的途徑。
陳愛斌與劉艷(2011)則從課程體系角度對全日制農業信息化專業進行探究,以促進我國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教育的不斷發展。
王坤等(2014)從實踐角度創新性地提出農業信息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將“研”融人人才培養及學科建設的全過程。
從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的培養研究多是從理論角度進行的,實證方面的研究顯得薄弱。
我們從實證研究的角度,采用CIPP評價模式建立了指標體系,并通過量化的方式,對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培養的滿意度進行調研,探究我國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教學方法、專業實踐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建議。
2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2.1 基于CIPP模式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CIPP評價模式最基本的觀點是:“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證明,而是改進。”斯塔弗賓認為,教育活動中所需的評價應該是廣義的,不應僅僅局限于確定目標是否達成,還應有助于方案的管理和改進,評價的過程是為決策者提供信息服務的過程。
CIPP評價模式包括4種評價要素,分別為背景評價( 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evaluation)和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4種要素的首個英文字母構成了CIPP。
因為CIPP評價模式在教育改革中具有良好的決策性、發展性和整合性,我們基于CIPP評價模式建立了由培養背景、培養輸入、培養過程、培養結果4個子系統構成的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培養評價指標體系。
具體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如表1所示。
2.2 指標權重確定
層次分析法模擬人在決策思維過程中的3個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斷和綜合)對復雜的問題進行分層次的、擬定量的、規范化的處理,并且整個處理過程加入統計檢驗,把一個復雜系統對象表示為一個有序的階梯層次的結構模型,并用數值的形式進行表達和處理。
層次分析法的主要步驟為。
(1)建立判斷矩陣。
根據l―9及其倒數的標度表,將因素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構建判斷矩陣。
我們一共咨詢了10位與農業信息化相關的專家老師,填寫了分數,針對打分差距較大的項目,重新咨詢了專家,在專家修改分數的基礎上,得出較為科學合理的重要程度判斷表,構建了權重判斷矩陣,并根據打分結果計算最大特征根及特征向量,歸一化后得出的特征向量為W=[W1 W2 W3 W4]=[0.083 0.178 0.408 0.331],即為各項一級指標的權重。
(2)一致性檢驗。
一致性檢驗為檢測各元素之間重要度的協調性,避免出現“A比B重要,B比C重要,而C又比A重要”的矛盾情況出現。
判斷標準為:N階判斷矩陣當最大特征根λmax大于N時,判斷矩陣不具有完全一致性(一致性指標CI不等于零)。
當CR小于0.1時,矩陣不一致性程度在容許范圍內,可以接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可用其歸一化特征向量作為權向量。
如果CR大于0.1,則需要重新構造對比矩陣,對矩陣進行調整,直至一致性達標。
該判斷矩陣最大特征根λax=4.181稍大于n-4,該矩陣不具有完全一致性。
但CF-0.0603.經查表, 一致性檢驗通過,計算結果具有可信度。
我們用同樣的方法計算B1―B4,得出CI均小于0.1,計算結果具有可信度。
(3)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培養評價指標體系權重確定。
我們經過一致性檢驗,確定指標體系建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得到一級指標權重分布,并歸一化為:
A=[0.083, 0.178, 0.408, 0.331]
同理,得到二級指標權重,并歸一化為:
培養背景B1=[0.122,0.230,0.648];培養基礎B2=[0.539,0.164,0.297]
培養過程B3=[0.230,0.648,0.122];培養結果B4=[0.539,0.164,0.297]
最終確定指標體系的權重分配,結果見表2。
3 滿意度調研
我們根據以上指標評價體系設計問卷進行滿意度調研,在北京林業大學2012~2014屆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中發放問卷,共發放56份問卷,回收56份,剔除無效問卷4份,有效數據共計52份,回收率93%。
【農業信息化專業碩士培養現狀評價】相關文章:
農業推廣碩士培養措施論文10-08
反思英語教育碩士的培養模式及現狀論文10-08
我國農業推廣碩士培養非均衡發展思考論文10-08
藝術碩士專業教學培養模式論文10-09
農業信息化碩士畢業論文提綱范文3篇10-07
中西音樂專業藝術碩士教育現狀比較研究論文10-09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現狀探析論文10-08
工商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10-07
贛南醫學院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論文10-08
關于碩士畢業論文現狀與思考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