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世博契機及啟示論文
【論文關鍵詞】文化軟實力 世博契機 啟示
【論文摘要】2010年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為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有利契機,可以擴大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世博科技,和推動群眾文化發展。因此,把握世博契機,弘揚民族文化,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和加強群眾文化建設成為眼下迫切任務。
一、2010上海世界博覽會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契機
(一)“世博效應”與民族文化的發展。
中華民族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系統主要輻射源之一,具有獨特而旺盛的生命力,但民族文化具有積極性和負面性的“二重性”,2010年上海世博會通過構建全球文化交流的平臺,一方面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強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感召力,另一方面帶來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優質文化,“每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民族,都能夠在同域外文化交流中取長補短,不斷充實和發展自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博會將民族文化致力于世界性的格局中加以觀照,以平等的態度和全球的眼光對西方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加以吸收,彰顯民族文化發展的開放性思路,消解在過去單一封閉環境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負面性因素,突破民族文化保守主義和狹隘主義的藩籬,在堅持民族性和發展時代性的雙向互動中,創生中華民族文化的新活力、新品格、新狀態.
(二)“世博科技”與文化產業的發展。
世博會“博”的就是科學技術文明,而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文明力量決定了世界的主流文化,它對文化產業促進作用也必將是全方位、多領域和深層次的。首先,“世博科技”作用于我國文化產業的生產領域,為文化產業注入新的發展動力,不僅能有效提高我國文化資源的利用率,推動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的變革,促進高端文化產品的發展,提升文化生產的信息化、集約化、現代化程度。其次,“世博科技”有利于構筑文化產業新的流通方式,創生新的流通符號,擴展新的流通空間,促進我國文化產品的全球流通和世界認同。最后,“世博科技”有利于催生更廣闊的文化消費市場,驅動新一輪的文化消費動力。通過世博會對普通群眾的展示,實現高端文化產品和廣大消費者的有效對接,引發新的市場需求,刺激文化產品的再生產,實現我國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三)“世博文化”與群眾文化的發展。
從自然辯證法來看,一個系統要在某一環境中良好地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是開放的系統,遠離平衡的系統,并不斷同其他系統進行物質信息、能量的交換。2010年上海世博是提升我國群眾文化主體實力的難得機遇,不同的異域文化激蕩和沖擊著文化主體原本保守而封閉的精神氣質,文化的廣泛交流和碰撞激發了文化主體的參與欲望,提升了文化主體的鑒賞水平。其次,以最新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世博科技”帶來了全球文化和精神價值的多元景觀,許多富有創意的文化形式、新穎的文化產品、參與型的文化活動被我國人民廣泛接受,有效豐富群眾文化的建設資源.再次,世博會獨有的開放視野,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的現代科技傳播方式,推動群眾文化從單一的物理空間向全新的虛擬世界轉變,變革固有的文化傳播模式,拓寬群眾文化的發展空間,從而使群眾文化的發展涌現出新領域、新路徑、新層次。
二、發揮2010上海世博會效應,推動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新發展
(一)發揮世博效應,積極發展民族文化。
1、強基固本,自強不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一是整合民族文化發展的國內資源。在世博效應的推動下,通過文化資源整合實現文化資源綜合開發,優化配置自然、人文特色資源,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其次要堅持開發和保護相協調的原則,尊重文化發展的規律,在保護中開發,獲得更多形式的文化產品吸引更多層次的文化消費者,從而創造良好的保護文化資源的社會氛圍.最后要加大對文化資源的反哺,創設特色文化基地,加強對獨特的、珍貴的、具有深刻內涵的文化資源的扶持力度。
二是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體系中的核心和靈魂,是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是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支撐和動力,因此,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必須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首先,通過多樣化途徑開展民族精神教育,提升中華民族精神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的認識,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其次,在民族認同的基礎上,通過民族精神實踐活動,培育新的更具時代性的民族精神。
2、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培育中華民族先進文化。
一是注重輸出,創新民族文化傳播形式。決定文化力量不僅包括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在于被傳播的深度和廣度,文化的力量只有在傳播中才能實現.首先,通過與科技元素整合,創生多樣化的傳播方式展現中華民族文化中包含的民族精神、價值取向、時代魅力.其次,通過建立中華民族文化的立體傳播體系,綜合運用媒體的力量,提高文化產品的時效性,提高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在此基礎上,完善文化傳播的反饋系統,增強文化交流的互動性,提升民族文化的世界性。
二是注重輸入,推動中西文化的雙向互動交流。傳統文化只有通過與當代世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才能成為推動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因此加強文化外交,以開放的姿態應對文化的全球化,提倡各民族之間平等的對話,一方面積極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文化特有的非凡和生氣,另一方面,避免走狹隘民族主義的保守道路,注重吸納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總之,中西文化的雙向互動既要保持一定張力以求發展,又要警惕過分的沖突導致民族文化的萎縮。
(二)抓世博契機,努力發展文化產業。
1、搶占文化產業發展高端,提高中國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是實施高端文化產業人才工程。要充分發揮我國人口資源豐富的優勢,整合現有的文化產業人才資源,加大對相關研究人員的扶持力度,健全開放靈活的人才培養機制,著力對文化產業后備人才的培養,構建一套人才培養的長期有效模式和文化產業創意人才的資格認證機制,放大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效應,實現“創意核的層層擴散”。
二是啟動高端文化產業集群戰略。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集群優勢”,2010上海世博會集中展示了人類最新的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因此,要充分利用世博會對我國高端文化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催化作用,推動高端文化產業的集聚,通過科技創新和文化產業的聯動,形成新興科技高端文化產業園區,實現我國高端文化產業的集群式發展。
2、打造文化產業知名品牌,提升中國文化產業的國際地位。
一是整合文化資源,優化文化產業資源配置。要以中華文化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為依托,打造具有區域特色、鮮明時代特征和東方風格氣派的文化標志和形象;重點整合民俗特色、戲劇表演、文化旅游和武術文化等有比較優勢領域的資源,推動優勢產業的優化升級,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品牌。
二是制定文化產業品牌發展短期目標和長期規劃。“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臺灣等相繼頒布了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確立了創意產業發展的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積極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本國或本地區在知識創新時代的國際競爭力。”基于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發展快的特點,要合理布局文化產業,分析制約文化品牌的因素,加強對特色文化產業的扶持和引導,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產業內部的關聯度,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優化的品牌體系.
(三)乘世博東風,提升群眾文化水平。
1、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
一是大力發展經濟,這是提升群眾文化消費水平的基礎。生產決定消費,群眾文化消費水平的高低受制于經濟發展水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從而帶動文化產品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益,實現群眾文化良性循環的發展機制,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層次文化需要。
二是加強對群眾的文化熏陶,這是提升群眾文化水平的根本出路。社會文化環境對群眾文化的發展起到基礎性的制約作用,因此,著力營造良好的社會學習氛圍,以高尚文化引領群眾文化的旨趣,提升培育群眾主體的文化欣賞能力。其次,著力營造積極的文化參與氛圍,綜合運用多種方式鼓勵廣大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在實踐中實現自我素質的提升和完善.最后要著力營造良好的文化創新氛圍,實現群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2、完善群眾文化公共服務體系。
一是建立穩定的、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務支持體系.政府部門要健全扶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政策和法規:相關群眾文化事業管理單位要積極加強文化資金的管理和核算,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各類文化團體要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廣泛參與群眾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協會力量、企業力量是對群眾文化基層建設的有益補充。
二是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機制。轉換政府角色,加強宏觀調控,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統籌規劃公共服務機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建設群眾文化服務場所,其次是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創新服務形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信息化水平,調動群眾的參與熱情,滿足群眾的多層次需要,保障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試論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世博契機及啟示論文】相關文章:
中國文化軟實力論文范文10-09
提高文化軟實力的論文10-09
試析班組文化建設的軟實力10-08
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報告范文10-06
文化軟實力的民族音樂研究論文10-09
高新技術與文化軟實力的分析論文10-01
校際互動提升農村小學教育軟實力論文10-11
工科院校大學生的“軟實力”及現實意義論文10-09
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提升國家軟實力論文10-09
石油企業管理創新的軟實力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