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作文的寫作改革
淺談作文的寫作改革
提要:創新作文就是“兩新一真”,即新思維、新表達,真體驗。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各種禁錮束縛,單項思維為發散性思維,多角度思維。
一、新思維。
新思維實際上是個觀念問題,新思維就是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打破傳統作文的條條框框,提倡發散性思維,多角度思維,這一點并不難理解。
現行的作文教學學生們只要敘述、描寫,接著框子裝內容,不需要想象。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因為世界是由想象推進的,今天是昨天的想象,明天是今天的想象。想象是這個世界的翅膀。我們的學生如果連對一場舞蹈抒發一次情感的機會都沒有還談什么想象。關鍵不是學生必須怎樣寫,而是“必須”成為了禁錮學生情感發揮,限制學生思維的一種定勢。
二、新表達。
新表達涉及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是題材多樣化。
要改變以往學生作文“一個人、一件事,一次活動,學校、家庭兩部曲”的小圈子和狹隘的視野,給學生創造寬松的寫作環境,打開學生的視野,新表達可以廣泛涉獵到學生直接和間接地積累各個方面的知識,讓學生主動去博覽中外古今,天文地理,社會百態。例如我們的四大名著為什么可以流傳至今,這與他們的素材取之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選材理念是離不開的。
我們不能蒙住孩子的眼睛,讓他們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這個世界。題材多樣化直接導致學生們對生活更多的觀察和積累,這個積累也包括間接積累,積累越多知識越多想象越豐富,知識和積累相輔相成。
作為教師,本身要樹立新的思想觀念。在大的變革面前,任何人都要經歷一場考驗。應該說這是挑戰和機遇并存,抓住機遇,從新審視自己,迎接挑戰就會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尤其是在過去的教學工作中深感被束縛了手腳,不能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負和才華的教師,作文無疑給這些老師松了綁,提供了實現自己遠大抱負的時機。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課堂讓學生寫寫自己關注的社會新聞,關注的體育賽事,這都無疑激發了孩子們的寫作興趣,讓孩子更加主動地喜歡上暢所欲言的寫作方式。
半個多世紀來的作文指導,都是一讀范文,二命題,或給材料,三講解,從審題立意到選材安排,四提要 求,注意事項。封閉型,四步曲,唱膩了,師生雙方都沒有興趣。無數反饋信息表明,如此指導,學生寫出的 作文從立意到構思,甚至遣詞造句,都大同小異,千篇一律。如果改為開放型,情況大不一樣。所謂開放型, 我的理解和做法是教師少指導,讓學生先直接進行寫作。具體說,就是將作文指導分兩次進行。作前,結合閱讀教學,精要簡明地介紹一點寫作基礎理論知識,側重文體知識;作中,再根據學生寫作情況具體提出修改加 工意見;蛟S有人搖頭,說如此無異于紙上談兵。然而,我以為作文確如古人所說:“定體則無,大體則有。 ”各類文體的文章,還是有其“規”可循,有其“方”可行的。所以,作文指導就要簡要地講講有關“規”和 “方”的知識,這是必要的,可行的。比如,寫議論文,就簡要地說說議論文的思路,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用范文瀾先生的話說:“根本宗旨在于講明作文的法則!敝劣趹斕岢鍪裁凑擖c,應當選擇哪 些論據,應當從哪些方面論證等等,大可
不必統一“指導”。
實際上,開放型指導比封閉型指導花的時間要多些,可是,這樣訓練,既符合信息論,又優化了作文指導 ,使信息輸入與信息加工交錯進行,相輔相成,感悟效果明顯。學生寫作實踐表明:不僅有針對性,有效果, 而且很有個性,如同他們的臉,各不一樣。
關閉社會“窗口”的結果就是關閉了學生的心靈“窗口”。
第二是體裁多樣化。
要改變單一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體式。首先是原樣式本身的改變。記敘文的寫法幾十年不變?事實上什么都在變。小說,甚至已經變得讓人無法辨認,過去談小說以人物塑造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和對具體環境的描寫,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F在還能這么談么?心態小說就是心理描寫,沒有故事,沒有情節??散文化小說或者小說散文化,散淡的故事,或者還沒有故事??
散文,傳統的“形散神不散”也受到了挑戰,散文作品風格百家,有人甚至認為散文可以拋開事實為基礎。
還有散文詩和詩的歸屬問題,隨筆的歸屬問題等等。
很多作家勇于創新,勤于探索,走出了自己的天地。比如余秋雨的作品,就集中了多種文體表現于一身,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余秋雨散文。
一句話,文無定法,千姿百態才是文章的魅力。
惟有記敘文的時間、地點、人物??似乎永遠不變,記敘文要求將一件事情敘述明白,這是為文的基本功,如果你連一件事都敘述不了還談什么寫作。但社會發展這樣快,人們的生活節奏這樣快,一篇再好的記敘文恐怕也難以讓人們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地讀下去。如果加入情感色彩,如果有記有情,有敘有議??是不是就呢功能讓人們讀下去呢。尤其在講究作文的結構上的變化,語言色彩、敘述風格等等,同一種問題,能寫出千般變化。
任何文體也不能不變,變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東西永遠不存在。
提倡新樣式,新結構的作文。尤其提倡不要被各種文體的形式所局限。要勇于創新,形式為表現內容服務。
第三是批改多樣化。
無論是哪種題材和體裁的文章,首先要提倡文章的美悅感,文章是給大家讀的。所以一篇文章無論是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首先要使人在閱讀時得到美的享受。這個美的標準是什么?實際上也是文章的標準或藝術的標準。我覺得真正的'評判標準是讀者的眼睛,大家拍手叫好的文章就是好。
作文批改,是語文教師的一大沉重負擔,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校改不完帶回家改。教師花的精力和時間 很多,學生所得卻很少。原因很簡單,批改陷入傳統的學生作文,教師批改,互不聯系的落后狀態中。作文批改應當是師生共同的思維活動,應當是信息傳遞和交流的過程。傳統 批改的明顯弊端在于局限于教師一方。
變一支筆為幾十支筆的具體做法是:一指導學生自改,二組織學生互改,三 組織學生集體改,四教師批改。同一篇作文,一般須用幾種批改方法。因為同一方法用長了,難免模式化、程 式化,乃至僵化。
實踐表明,變一支筆為幾十支筆,完全符合認知規律,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在作文中的主體作用,充分調 動了學生積極思維和認真推敲的積極性,而且參與批改的過程就是再學習和再提高的過程,它促使學生在感性 和理性結合上產生新的飛躍,寫作水平在實踐中獲得提高。
三、真體驗。
長期以來,學生寫作屬于閉門造車,更缺少競爭。因此,寫來寫去不見成效。改變這種局面的途徑有兩條 :
一是鼓勵學生“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二是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作文大賽。只有“聲聲入耳”“事事關心”,才能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大社會,寫作題材才能豐富;只有經常參與競爭,才能為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提供一定的機會,才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智能。組織參賽,學生寫作積極性空前高漲,寫作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總之,創新寫作教學,要站在的角度,用發展的眼光審視新作文的寫法,用結合學生實情,把生活材料變為課堂創新作文教學資源,寫自己緣于生活真實的新體驗,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研究生活,多讀書,掌握信息創新作文教學的“新”的理念,領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道理,培養的好奇心和進取心,敢于向新的人生課題挑戰,寫出創新的文章來。
【淺談作文的寫作改革】相關文章:
淺談初中音樂教學評價改革10-26
淺談醫用物理學教學的改革論文10-09
中職法學課程考核改革淺談論文10-08
淺談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創新的論文10-08
淺談金融服務業的增值稅改革10-26
淺談學前教育與聲樂課的銜接改革論文10-08
淺談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思路論文10-08
淺談初中作文教學寫作教育論文10-12
淺談醫學物理學的網絡教學改革實踐10-26
淺談旅游管理專業雙語教學的改革與實踐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