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新媒體視覺下課堂藝術教育的困境與對策論文
本文從新媒體的特征入手,探討了課堂藝術教育存在的困境,指出藝術教育忽視了其審美特征,忽視了有限無功利性與最高功利性的統一,也不能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在此基礎上,簡略地提出重品經典、潛移默化、激發情趣等應對策略。
套用狄更斯的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原以為熟悉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正在愈來愈遠離我們,而以電子郵件、WWW網頁、BBS、新一代搜索引擎、WiKi、SNS、微信等為新手段的網絡媒體卻成為社會的新寵兒。
這些新媒體形式正逐步轉型為全民性的社會化傳播,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以及一些文化概念。一切以一種不可思議地速度和力量迅猛地沖擊著正在積累和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中高職學生們,使得我們的學校素質教育迎來了一個全新的重要的命題。
美育是一個極寬泛的概念,廣義上的美育,是指自覺和非自覺的一切審美活動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響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會、學校或家庭有意識地利用審美的特征對人進行塑造的種種教育活動。毋庸置疑,對于學校教育而言,較能顯性的體現出效果的是美育中最典型、最高級的形式,即藝術教育。換句話說,藝術教育仍然是當前學校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
一、藝術教育在現階段的困境
著名教育家贊科夫曾感慨地說:“藝術對于學生的教育包含著多么巨大的力量啊!而這種力量卻常常沒有加以充分利用或者利用得很不好!”贊科夫并沒有指出究竟有多么不好,但是從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可以發現,學校、教師和學生存在著一個觀念上的誤區,那就是藝術教育無外乎是以音樂、美術等為實際操練,所以,很多學校都開設了音樂和美術類課程,但是,這樣就夠了嗎?我們的藝術教育,究竟存在哪些問題?
(一) 忽視藝術教育的審美特性
學校雖然開設了諸如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書法等內容的藝術教育課程,但由于大部分學生對藝術教育特有的、強調情感體驗的特性缺乏了解,他們上課只是為了完成學校所要求的學分,或者說是為了上課而上課,而不是為了提高個人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也不能理解素質教育特別是藝術教育的意義,藝術課并沒有發揮它應有的教育功能;同理,教師雖然明白上藝術課要從感性出發,要以情動人,但日復一日繁重的教學工作量使得他們力不從心,沒有激情,照本宣科,缺少與學生的情感互動。這樣的學與教使得藝術教育應有的意義被消解。
(二)無法直面藝術教育的有限功利性和最高功利性的統一
藝術教育是一種非功利的態度和行為,并不意味著不能產生任何功利性的作用。藝術教育滿足了人的審美需求,從而改變了主體的精神結構,并最終達到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它無可避免地染上了功利色彩,但這種功利性和我們日常所說的功利性又不同,因此美學中稱其為“最高功利性”。譬如,經過長時間的藝術教育的熏陶以后,人們會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和生活情趣,會升華自己的藝術修養和思想境界,這是無形中獲得的東西。這些東西與物質追求無關,與一般的精神追求也無關。
(三)缺乏藝術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全過程的有效機制
僅僅只是課堂上的幾次藝術教育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音樂系的學生會唱歌,表演系的學生會跳舞,空乘系的學生彬彬有禮,主播系的學生會演說,編導系的學生會寫劇,設計系的學生計算機很好。但是,這說明不了什么。我們看到,一種完全的能力的獲得總是被忽視了。愛因斯坦曾說過:“學校的目的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作家。”一所職業院校的第一要務自然是培養學生實踐的能力,但是,它如果能夠把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當做一項常抓不懈的任務,“從美育入手,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增能,以美健身,以美促勞,就一定能取得好效果”。
二、新媒體視閾下課堂藝術教育的應對
(一)訴諸感性,重品經典
新媒體視閾的特點之一,就是信息(下轉第68頁)(上接第66頁)的爆炸式增衍,信息和信息手段多得讓人無所適從。受此限制的課堂藝術教育,用普通的多媒體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了。手機、電腦的普遍應用,學生可以即時從網上下載到任何需要的音像資料。課堂藝術教育的責任,應當由普遍的“觀賞式”教學轉入到深度的“評判式”教學,只有真正的理解、領悟、表述,才能坦然面對學生,才能成為“師者”。
(二)潛移默化,全面滲透
新媒體視閾下,大師的缺失,傳承的截斷,內涵的薄弱,都使得新一代教師無法成為受學生仰望的一代。簡單的藝術教育無法得到學生的尊重和喜愛,板起臉來的教育更加令人生厭。所以,在教育中要強調藝術教育的“潛移”特征,如清風吹過、百草蟄伏,將藝術的美感逐步滲透到學生的心里。
首先,需要學校轉變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完善教學管理機制,投入大批資金和設備,改善我們的審美條件和藝術教學環境,使得我們在不經意間可以發現美,使得我們的環境永遠對學生形成一種“陌生化效果”,激起學生審美的驚異,從而形成體驗性;其次,培養一批有理論深度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或行業能手,減少常規工作量,建立競爭和創新機制;再次,全民參與,改變理念,提高藝術教育在學校教育的地位,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事物智力發展。”
(三)激發情趣,變被動為主動
新媒體視閾下,學生依靠手中的多媒體設備已經可以獲得較為優越的視聽覺感受,因而老師的很多做法顯得徒勞。譬如學生更習慣利用手機的微信功能,互聯網的搜索引擎、論壇等方式,來學習和生活。教師就需要開發如何利用新媒體手段,重新贏得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藝術欣賞和創作的情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藝術教育與社團活動銜接;課堂藝術教育與作品競賽銜接;課堂藝術教育與社會價值銜接。
【淺析新媒體視覺下課堂藝術教育的困境與對策論文】相關文章:
新媒體藝術設計論文10-11
小學生禮儀教育困境及對策論文10-12
數字媒體藝術突破下的傳統藝術論文10-10
企業預算管理的困境及對策研究論文10-10
淺談新媒體藝術中人文價值的探索的論文10-12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多樣化淺析10-26
平面設計視覺語言淺析論文范文10-12
本科畢業實習面臨的困境及對策論文10-11
淺析高職會計教育的反思與對策論文10-12
淺析農村金融現狀及對策論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