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行政哲學對歷史哲學的借鑒論文
當前我國行政哲學仍處于拓展與深化研究階段,學界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行政哲學的概念界定、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基本功能、學科定位及其研究意義等方面,但缺乏對我國歷史上行政實踐與思想發展規律的探討,特別是缺乏對其他哲學分支學科體系的學習和借鑒。2016 年,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將“行政歷史哲學”作為第十屆行政哲學研討會的主題,開拓了行政哲學研究的新領域。但是,要探討“行政歷史哲學”的論域,首先必須厘清行政哲學與歷史哲學之間的關系,進而對行政歷史哲學的相關問題展開探討。一、行政哲學與歷史哲學的內涵及其研究述要哲學的核心是研究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的分支學科是探討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在具體領域的表現。那么,行政哲學和歷史哲學就是關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分別在行政領域和歷史領域的具體表現形式的總結與概括。行政哲學是行政領域中的世界觀、認識論、價值觀和方法論,歷史哲學則是歷史領域中的世界觀、認識論、價值觀和方法論。
(一)行政哲學研究述要
1. 西方行政哲學研究述要
西方行政哲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存在性問題,拉里林恩提出“什么是行政哲學?我們所希望的是只停留在學術上的社會建構嗎?” 認為行政哲學并不存在;JS朱恩認為“行政哲學關注公共管理中概念性問題的研究”,主張“行政哲學早已存在但并未成型”;馬歇爾迪馬克則認為行政哲學存在且必要。二是研究路徑,存在以哲學理論或行政哲學為基礎的兩種傾向。三是研究內容,既關注行政哲學的概念、模式等理論問題,又關注發展中國家的具體行政問題,同時注重對各個不同流派的行政理論分析中得出一般性的哲學概括。
2. 中國行政哲學研究述要
國內行政哲學的研究始于 20 世紀 80 年代,隨后在公共行政實踐與理論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得到了較大程度的重視,行政哲學的概念界定、研究對象和內容、功能探討和學科定位、研究意義等方面得到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但是對行政哲學的理解和界定并不一致,如:幸強國認為行政哲學是“對行政目的、行政倫理和行政決策的理性思考”;芮國強、喬耀章認為行政哲學是“關于行政觀的學問”;吳元其認為行政哲學是“研究行政活動中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關系的哲學理論體系”;何穎認為行政哲學是“對人類行政活動過程本質與規律的認識的反思活動”,黃顯中認為行政哲學是“以政府公共性理念及其現實化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 可見,學者們從各自不同的視角切入,其關于行政哲學的回答也就存在較大差異。
我們認為,行政哲學是“從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的角度,對行政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所作的哲學概括。” 它通過“對行政生活的哲學反思”,以“探索行政之真,追求行政之善,塑造行政之美,建構關于行政生活的真的理念、美的理念和善的理念,趨使行政生活達到真善美統一的境界。”
(二)歷史哲學研究述要
1.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述要
目前西方歷史哲學已形成思辨的歷史哲學、分析的歷史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三大流派:思辨的歷史哲學是“以實際歷史進程為對象,探求制約歷史事件的普遍法則或規律、歷史中的秩序與目的、歷史演變的模式及動力等等”。如黑格爾認為“一部世界史就顯示為精神上自由意識的發展和實現”;斯賓格勒強調“世界歷史就是各種文化形態的‘集體傳記’”;湯因比更是以 21 個文化單元來探索全世界“歷史事實背后的意義”。
分析的歷史哲學強調“對歷史認識的性質和方法的分析”,“對歷史知識進行一番哲學的批判”。 它將歷史認識論作為準確理解歷史本身的前提,關注的是歷史知識或認識。如克羅齊認為歷史哲學是“有關歷史認識論的研究”,柯林武德直接指出歷史哲學就是“反思歷史思維”。 實質上,這種脫離了歷史本體的分析的歷史哲學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終將陷入邏輯泥潭。
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則是對思辨的歷史哲學與分析的歷史哲學的超越,將歷史本體論、歷史認識論與歷史方法論有機結合的科學邏輯體系。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在實踐的基礎上超越了傳統的思辨的歷史哲學與分析的歷史哲學,它是從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角度研究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既關注歷史過程本身如何發展,又對歷史過程與歷史觀念的關系問題進行反思。
2. 中國歷史哲學研究述要
當前中國歷史哲學研究正在向“自為”方向努力,不再僅僅局限于用西方歷史哲學思想來剪裁中國歷史。總的來說,國內歷史哲學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層面:一是以西方歷史哲學為研究對象,既有對西方歷史哲學的整體發展進程的探討,又有對維科、黑格爾、康德、狄爾泰、本雅明、湯因比、馬克思等西方著名學者的歷史哲學思想的具體分析。二是以我國古代的史學理論為研究對象,在對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顧炎武等人的歷史哲學思想,以及程頤易學、邵雍象數易學中的史學精神等內容的研究上取得了較大成就。三是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為基礎,結合我國社會實際與具體情況,通過對一些時代議題的分析與討論,不斷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的內涵與內容。
盡管當前學術界對歷史哲學的理解存在諸多爭議,但我們認為,以唯物史觀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才是正確把握與揭示歷史規律、指導與引領歷史前進的科學思想,開拓了認識歷史的新天地。
二、行政哲學與歷史哲學的比較
行政哲學以行政管理領域的人類活動為研究對象,而歷史哲學則以全部人類活動為研究對象,因而行政哲學與歷史哲學之間既有一定的聯系,又有一些顯著的區別。厘清兩者在學理上的各方面關系,對當前我國行政哲學的發展與完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行政哲學與歷史哲學的聯系
1. 研究內容上共時態與歷時態的交叉重疊
行政的發展推動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行政活動也就構成了歷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從共時態上來看,一定時期內的歷史必然包括該時期內的行政管理活動;從歷時態上來看,一定范圍內的行政管理發展史或實踐史也必然屬于該范圍內的全部歷史活動范疇,而且是研究該范圍歷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因此,行政哲學與歷史哲學在研究內容上必然存在一定的交叉重疊,要么相交于共時態內的行政活動,要么相交于歷時態上的行政史。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行政哲學的研究內容在一定意義上屬于歷史哲學的研究范疇,但不能說行政哲學屬于歷史哲學,或者歷史哲學包含了行政哲學,因為兩者的研究任務并不一致。
2. 研究路徑上“實然”與“應然”的有機統一
行政哲學與歷史哲學作為哲學的兩個分支,自然也是遵循哲學研究的一般路徑(實際——認識——實際)。行政哲學與歷史哲學都是以行政生活或歷史實際為研究中心,從哲學的角度“批判”與“反思”行政生活或歷史實際中的各種突出問題,從而達到幫助行政主體或歷史主體更好地認識行政或歷史的目的。所以說,兩者在研究路徑上都體現了“實然”與“應然”的有機統一:其一,行政生活或歷史實際處于根本性的地位,為行政哲學或歷史哲學的形成與發展提供動力之源,對行政哲學或歷史哲學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其二,行政哲學與歷史哲學必須是關于以實踐為基礎的現實生活世界的認識,而不是對外在于人的抽象世界的思考,必須立足于人的社會實踐形成合理的理想構圖。其三,行政哲學與歷史哲學除了“認識行政”或“認識歷史”外,還應具有“改造行政生活”或“引導歷史實際”的功能。將理論化、系統化、科學化的行政知識或歷史知識回歸到現實生活,去指導與改造客觀的行政或歷史發展。
3. 研究取向上“真、善、美”的共同追求
由于主體的能動性與選擇性,行政主體或歷史主體在對行政生活或歷史活動進行邏輯思考時,往往存在一種理想愿望或超前反映,而且都表現為行政主客體或歷史主客體之間的真、善、美關系。作為人類社會所追求的崇高理想,真、善、美既是行政生活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價值尺度,也是歷史活動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價值尺度。行政哲學或歷史哲學通過對行政生活或歷史活動的哲學反思,不斷探索與塑造行政或歷史中關于真的理念、善的理念、美的理念。
(二)行政哲學與歷史哲學的區別
1. 學科成熟程度的區別
盡管歷史哲學在當代中國還有待進一步深化,但其在西方已有較長歷史并得到廣泛討論,在發展歷程、理論構建等方面都較行政哲學相對完善。一方面,從發展歷程來看,我國行政哲學研究起步于 20 世紀 80年代,雖然在不到 30 年的時間里得到了較快發展,但仍處于初創階段。而歷史哲學從 18 世紀誕生至今,取得了豐碩的成就。尤其是馬克思的《歷史學筆記》、《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等鴻篇巨制,都是西方歷史哲學得以成熟的重要基礎。所以說,從形成條件和發展歷程上來說,歷史哲學都遠遠成熟于行政哲學。另一方面,從理論構建上來看,雖然行政哲學和歷史哲學的內涵界定、學科定位、研究對象與內容、研究意義等方面都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與探討,但從理論分析的深度與廣度來看,歷史哲學研究仍要優于行政哲學研究。總之,與行政哲學相比,歷史哲學在研究歷史和研究成果方面都要相對成熟與完善,對行政哲學研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2. 研究對象的區別
行政哲學與歷史哲學在具體的研究對象上存在顯著區別:一方面,行政哲學以行政生活為邏輯起點,研究行政生活中的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歷史哲學則以歷史活動為主要研究對象;另一方面,作為揭示整個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歷史哲學,其研究任務更為艱巨與繁雜,因而其研究對象也要比行政哲學更為豐富與多元。行政哲學從行政生活內部出發,探討行政的本質和規律。歷史哲學則因歷史主體視角的不同,而呈現出一個龐大的對象體系:一是現實的人,因為人的存在和活動就是“歷史”,所以這是歷史哲學的首要研究對象;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通過研究客觀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的本質與規律;三是歷史認識,通過研究認識主客體關系尋找歷史認識的本質與特征;四是認識歷史的根本方法,以根本方法為研究對象來構成科學化的歷史方法論;五是歷史價值,以歷史價值的存在形態與類型、歷史評價的尺度與結構等內容形成歷史價值論。所以說,歷史哲學是從不同角度研究不同的具體內容,共同探尋歷史的內在結構和基本規律,從而構成關于歷史的全面系統的總體圖景。
3. 主客體關系的區別
行政哲學中的行政主體是指有目的、有意識的從事行政活動的人,[20]行政客體是行政主體直接作用的人、財、物等。行政主體與行政客體既對立又統一:其一,兩者相互依存、互為前提。行政主體管理、支配著行政客體,行政客體服從、追隨于行政主體;其二,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行政主體在作用于行政客體的同時,也受到行政客體的制約和影響;其三,兩者之間能夠相互滲透與轉化。行政主體會容納行政客體的某些屬性,行政客體也會烙上行政主體的部分印記,而且行政主體與行政客體能夠在特定條件下直接相互轉化;其四,兩者能夠共同發展。行政主客體之間的矛盾運動同時作用于行政主體與行政客體的發展,是行政發展的動力之源。
歷史哲學中的主客體關系主要是對歷史認識而言,歷史認識的主體是歷史學家和各類歷史工作者,其認知水平受制于其個人素質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認識的客體是歷史過程或過去的客觀的社會實在,它會隨著社會發展而愈加豐富。在這里,歷史哲學的主客體關系明顯區別于行政哲學的主客體關系,歷史認識的主體和客體之間是一種認識與被認識的辯證統一關系,首先客體決定主體,過去的歷史現象決定歷史學家認識的具體內容,主體必須以事實為依據進行抽象思維。其次,主體對客體具有能動的創造性反映,既表現在主體對客觀歷史事實的篩選、甄別、描述等有目的性的活動,又表現在主體對客體的改造、加工、創造等分析批判性活動。
三、行政哲學對歷史哲學的借鑒
綜上所述,盡管行政哲學和歷史哲學都屬于哲學的分支,但歷史哲學在發展歷程和理論構建方面都比行政哲學更加成熟,且行政哲學與歷史哲學在研究內容上具有共時態與歷時態兩個層面的交叉重疊,這就為行政哲學研究借鑒歷史哲學提供了可能,從學科發展的現實需求上來說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行政哲學究竟如何借鑒歷史哲學,將其有益的、可行的研究經驗融入行政哲學的研究與發展中,也是值得深思和考量的重要話題。
首先,注重對行政歷史的研究。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一切現實存在都是歷史生成的結果,所以歷史哲學既重視現實,又關注非現實的歷史。它“從非現實的歷史出發,經過現實,又指向了非現實的歷史。” 而且,“任何哲學研究都內涵著一種歷史的維度——它要求我們對任何哲學問題都不能超越其對象的歷史性而靜態地研究”。 所以說,行政哲學的研究也應借鑒歷史哲學關注歷史的優良傳統,加強對行政歷史的研究,從行政歷史中探尋行政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如前文提到的,行政生活作為行政哲學的研究對象,本身就是一個歷史發展中的存在物,是一個對過去、現實和未來的包容性范疇。那么對行政哲學的歷時態研究必然也是行政哲學學科體系構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對當前學界共時態研究的有力補充與支撐。從統治行政到管理行政、再到治理行政,行政發展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對行政歷史的研究,既要從公共行政發展的實踐角度考察,又要從行政學科發展的理論角度考察。對整個行政歷史進行客觀梳理,充分挖掘西方行政歷史與中國行政歷史中蘊含的行政哲學思想,從而為行政哲學研究提供夯實的理論基礎和歷史淵源。需要指出的是,對行政歷史的研究,可能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解傾向,一種是行政哲學史,另一種是行政歷史哲學。行政哲學史是對行政哲學發展歷程的歸納與總結,屬于哲學史研究的一個具體范疇;而行政歷史哲學是對行政歷史的本質和規律的概括與反思,屬于行政哲學研究的一個具體范疇。但無論最終落入哪種傾向,都是對行政哲學學科體系的進一步豐富與完善。
其次,重視對行政人的關注。 馬克思認為,“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才是歷史的主體,人的創造性活動就構成了歷史。因而,歷史哲學的立足點就在于人類實踐活動,處于主導性地位的人既是創建歷史的主體,又是認識歷史的主體。也就是說,人既作為社會存在形成歷史過程,又具有社會意識實現歷史認識。而行政哲學的邏輯起點就在于行政活動,是由行政主體與行政客體相互作用而成,其中人也是最關鍵的要素,所以必須重視對人的關注與研究。一方面,行政主體是由代表統治階級意志的許多人構成的綜合體,需要相互協作與配合。對人的本身的探討,對人性假設的研究,能夠更好地把握行政主體的施政思想與行為,為整個主體系統的正常運轉提供根本性的指導。另一方面,在行政客體系統中,人既作為整個系統的核心而客觀存在,又區別于其他客觀物質具有意識和感情,是主導、管理其他要素的主體。因而行政主體對行政客體的作用實質上就是對人的作用,所以必須強調對人的根本看法的研究,從哲學高度把握人的真實本性,從而更好地幫助行政主體對行政客體實現有效管理,同時促進行政客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總之,人是一個個體與類、主體性與客體性交織的矛盾統一體,分析人在行政活動中的地位,以哲學思維理解與把握現實的行政活動中的人,挖掘行政人的本質特征與規律,構建行政哲學領域的行政人學基礎或行政人學理論,能夠為行政哲學研究提供深厚的理論根基,能夠從人的存在出發找到行政活動的真相,也有利于現實層面上行政人格的塑造以及“以人為本”的真正實現。
再者,深入對行政實踐活動的把握。 由于人的生產生活及其衍生出的各種社會關系就是創造歷史的過程,因而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的邏輯起點就在于人類實踐活動,忽視了對實踐活動的認識,歷史哲學也就無法成立。行政哲學亦應如此,作為行政哲學之邏輯起點的行政生活,不僅由行政主體通過具體的行政實踐活動所創造出來,而且隨著行政實踐活動的變化與前進而不斷發展,因而對行政生活的認識必須深入對行政實踐活動的把握,在實踐的真義中研究行政哲學。實質上,行政哲學本身就從屬于實踐哲學的范疇,因為行政生活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以人類社會生活為研究起點的實踐哲學自然也就囊括了行政哲學的研究領域。所以說,行政哲學立足于行政生活,以行政實踐活動作為研究起點,不僅是對歷史哲學的借鑒,也是其自身發展所必需。行政生活的實踐性既表現在行政主體的日常行政實踐、行政改革實踐等物質層面,又表現在行政主體的價值觀念對社會道德的示范與影響作用等精神層面,是一個發展的、具體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統一體,是行政哲學研究的現實基礎和最終歸宿。但當前學界對行政哲學的研究起點仍是眾說紛紜,尚未達成共識,亟需借鑒歷史哲學的研究路徑,將行政哲學的“阿基米德點”定位于行政生活,深入對行政實踐活動的把握:一方面要回歸行政生活,以行政實踐活動為基礎性對象。行政哲學具有抽象性與思辨性的特征,但絕不是純粹地形而上學地“書齋”中的思辨分析,而是立足于行政實踐活動的“戶外”行政生活的實踐反思。因而研究者們關注的應是行政生活中的各種突出的、具體的、現實的問題,實現從立足于行政知識到立足于行政生活的轉變。另一方面,以實踐思維方式構建行政哲學學科體系。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的實踐思維方式,將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等理論體系有機統一起來,探討行政生活中的現實議題,形成包括生活與行政、人性假設與行政、公共利益與行政、知識與行政、理性與行政、民主與行政、效率與行政、公正與行政等具體內容的系統學科體系。
最后,加強對行政方法論的探討。 在歷史哲學研究過程中,一方面基于客觀現實的辯證思辨過程,對歷史運動的邏輯把握,本身就是歷史方法論。另一方面以本體論與認識論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對歷史本質及其演變規律的科學把握,而這一根本看法或觀點又反作用于人類歷史活動,所以同時又承擔著歷史方法論的職能。行政哲學研究沒有正確的方法論的指導,就難以完成揭示行政活動本質的任務,難以形成科學的行政哲學理論,因而必須注重對歷史哲學方法論的借鑒,加強對行政哲學方法論的探討。一是借鑒唯物與辯證相統一的方法論。馬克思從實踐方面理解歷史和對歷史認識的能動性與受動性、絕對性與相對性等多重關系的闡述就深刻體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對行政哲學研究提供了有益參考。行政活動以客觀自然和現實的人類社會為存在基礎,其邏輯結構也是形成于長期積淀的客觀物質世界,而不是一種純主體性的封閉活動。而且,行政活動的實質是關于行政主體與行政客體的關系問題,是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對行政活動的研究,不僅要從客觀存在的“人”和“物”出發,還要辯證分析行政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才能真正揭示行政本質與規律。二是借鑒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論。在揭示社會歷史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將人的自我實現活動與利用生產力、生產關系等一般概念進行的抽象思辨的結合,就有力證實了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的重要性。對此,行政哲學研究既要梳理人類行政活動的起源、發生和演化等歷史進程,又要剖析發展成熟的行政活動的要素、結構與功能等立體形態,從而共同揭示行政的內在規律與本質。事實上,歷史與邏輯本身就是相互交織、相互影響而存在的,歷史總是以過程的形態展示著邏輯,而邏輯總是以濃縮的形態積淀著歷史,因而在對行政歷史的考察中,必須以對行政邏輯的分析為依據;在對行政邏輯的分析中,也必須以對行政歷史的考察為前提,這樣才能客觀、全面地揭示行政本質及其規律。
四、行政歷史哲學的論域
通過對行政哲學與歷史哲學的關系進行多角度分析后,得出了行政哲學對歷史哲學的具體借鑒途徑,最后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行政歷史哲學”,過渡到了對行政歷史哲學的初步探討。
從借鑒行政哲學的定義出發,可以將行政歷史哲學理解為是對行政歷史生活的哲學反思,是對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在行政歷史中的具體表現的研究。它是從哲學思維的高度把握行政歷史活動,探尋行政歷史中的世界觀、價值觀、認識論與方法論,對行政歷史的一般規律和本質進行哲學層面的概括與總結。
首先,從學科歸屬上來說,歷史哲學是對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探討,是涉及整個歷史進程的宏觀性研究,其本質與規律都是基于整個社會歷史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概括;行政哲學是對行政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探討,是涉及行政領域的具體性研究,其本質與規律是基于整個行政的一般性概括。而行政歷史哲學探討的關于行政歷史的本質及其規律的內容,僅屬于行政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范疇,是行政哲學理論的一部分,但不屬于歷史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范疇,因為它不是關于整個人類社會的最一般、最普遍的本質及規律的內容。所以說,行政歷史哲學并不屬于歷史哲學范疇,只是屬于行政哲學中的一個具體分支。
其次,從研究內容上來說,雖然行政歷史哲學不屬于歷史哲學范疇,但其具體研究內容的構建可以適當借鑒歷史哲學的研究思路,以便對行政歷史進行全面、準確的分析與把握。行政歷史哲學的基本任務在于揭示行政歷史主體與行政歷史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概括行政歷史的本質及其內在進程的一般規律。因此,行政歷史哲學的研究內容應當包括行政歷史本體論、行政歷史認識論、行政歷史價值論和行政歷史方法論等四大范疇。
其一,行政歷史本體論是對行政歷史的本質、結構、動力及趨勢等內容所作的哲學概括,是挖掘行政歷史現象背后的內部的、間接的“存在”。行政歷史是人類行政活動的演變歷程,是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人的所有行政實踐活動的綜合,其實質就是行政歷史主體與行政歷史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行政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力量源于行政歷史主體與行政歷史客體之間的矛盾。
其二,行政歷史認識論是以行政歷史本體論為前提的,主要研究行政歷史認識的本質、特征與方法等內容。行政歷史哲學將行政歷史作為認識客體放到與行政歷史認識的關系中,基于行政歷史認識與行政歷史本體相符合的根本原則,探討作為認識主體的人對于以行政人為主體的各種行政歷史現象的認識過程及其一般規律,從而形成對行政歷史認識的歸納與總結。
其三,行政歷史方法論以行政歷史本體論和行政歷史認識論所揭示的行政歷史本質及其進程的固有辯證法為基礎,主要探討人們認識和創造行政歷史的根本方法的本質、內容及特征等問題。人類在行政歷史活動中形成的對于行政歷史本質及其規律的哲學把握,反過來又成為指引人類行政歷史活動的總的方法。其四,行政歷史價值論主要探討行政歷史價值的本質、由來及類型、以及行政歷史評價的結構、尺度等問題。行政歷史活動在一定的“價值”引領下展開,如“真”、“善”、“美”等價值取向就是行政歷史活動的重要標尺,其具體內涵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擴大與提高。
【淺談行政哲學對歷史哲學的借鑒論文】相關文章:
作為第一哲學的政治哲學論文10-12
當代科學哲學的發展訴求哲學論文10-13
哲學與生活:校園生活中的哲學論文10-13
論悔恨哲學論文10-12
哲學論文怎么寫10-19
哲學論文2000字11-14
科技哲學與信息哲學的若干研究論述論文10-09
對旅游本質的哲學思索論文10-12
哲學是什么相關論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