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明視覺下哲學的轉向透析論文
功能定位不同
當代哲學十分重視學習哲學的目的,認為學習哲學的目的不僅在于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變世界。強調發揮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把改造世界看成哲學的主要功能定位。而人類改造世界的集中呈現便是建構人工系統———技術圈,這是自然界人工化的偉大成果,人類的生活從此變得便捷和豐裕。但生態哲學認為,把人的功能定位為改變或改造世界是單一和有害的。維護地球生物圈的穩定性,才是人類最重要的任務。且人類在認識和利用自然時,不但要遵循生態規律,還要受到生態閾限的限制。“自然是明智而寬容的,在創造人類之初,對此已作了預設,留下一定的生態閾限,以供人類享用。”[6]這就是說,自然界的一切并非都要改造和人工化,提供人類改造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天然林、自然保護區、濕地、荒野、深海、冰川等,則不能觸動,自然本底資源不能觸動。即使對低產田、低產林進行改造時,也應在保持整體生態穩定性原則下進行。自然是主宰,自然是本底、本源和根基,人類只是自然的一種派生。人類要理性約束自己,把自己的功能定位在自然允許的生態閾限內,不能讓人工系統無限制擴張,不能企圖去一味改造、征服和控制自然。雷切爾卡遜說:“‘控制自然’這個詞是一個妄自尊大的想象產物,是當生物學和哲學還處在低級幼稚階段時的產物,當時人們設想中‘控制自然’就是大自然為人類的方便有利而存在。”[8]顯然,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三分人類,七分自然。一定要留足自然領地,嚴格控制人工系統的范圍,處理好嚴禁、限制、重點和優化4個開發空間的關系,不能對一切自然都進行改造和人工化。因為“其‘人化’的自然本質是人的作用從自然中獲得‘負熵’,一旦不能從自然中獲得‘負熵’,而自身的熵增達到一定程度時,不僅‘人化’會完結,而且整個有機體也將滅亡”[9]。這就是說人類的生存需要自然生態系統提供“負熵”,否則將不能保證人類有一個穩定安全的環境,人類固然需要人工系統,但什么都人工化了,人類離世界的末日也就不遠了。
價值取向不同
當代哲學認為,自然的有用性是通過人類的勞動實現的。勞動是一切價值的源泉,自然僅是人類勞動的對象,價值是人創造的。而生態哲學認為,自然本身在創造價值。那種認為人能創造價值、勞動是價值源泉的看法,顯然是從人類中心主義立場所作的價值判斷。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就形成完整的生物圈,演化萬物,默默地創造價值。實際上,通過采集自然資源,所獲得產品的經濟價值只是自然價值很少的一部分。自然界很大的一部分價值體現在生態效益上。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例,據北京市用替代法調查,森林的生態價值是其經濟價值的13.3倍。其次,自然創造的價值形態多種多樣,且與生態環境相吻合,而人工制造的單效益價值,往往顧此失彼,給環境帶來負面效應。當下全球氣候變暖,就是這種負面效應集中的災難性后果。根據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自然價值和人對自然的責任》一書,自然價值有13種類型[10]。除經濟價值外,自然還有支撐生命、維持生物多樣性、消遣、科學、審美、歷史、宗教、文化,以及塑造性格等價值。人類控制的系統并不誕生文明,文明保存在荒野之中。需要指出的是,當下人們在對價值取向進行判斷時,多數以經濟或社會的可行性為標準,而忽視或忽略自然(生態)價值的客觀存在。這就是說,當經濟或社會的需求與自然或生態需求相矛盾時,總是以經濟或社會的價值取向作為評判標準。然而,生態哲學與此相反,認為不符合自然規律、不符合生態價值取向,終究會是錯誤的。自然的方向、生態的方向,決定人類的命運和方向。以人類為中心不是唯一的價值取向,以生態為中心才是最終的價值評判。以生態為中心,有了完整的地球生物圈,有了人類安身立命之地,就什么都有了。而這最終有益人類,并為人類的崇高目標服務。
觀察視野不同
當代哲學注重物質世界,關注技術圈。因為崇尚科技,信奉增長,鼓勵消費,用價值杠桿撬動財富,的確能帶來社會繁榮,維護民眾的切身利益。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信息網絡的全覆蓋,地球變得越來越小。而以全球氣候變暖為標志的生態環境危機的嚴峻性,逼使人類愈來愈感到僅僅注重物質世界或技術圈是遠遠不夠的,人類生命共同體必須向生物圈延伸。這就是說,要擴大人類生命共同體的邊界。當地球村越來越小時,人類生命共同體則越來越大。這是生態哲學與當代哲學的一個很大區別,倫理道德必須向人以外的萬物生命延伸。人類生活在兩個世界中,即他所繼承的生物圈和他所創造的技術圈。楊通進博士將其細化為四界:“可以把人類環境區分為人類中心界、動物福利界、生物平等界和生態整體界。”[11]人類中心界的理念表述是人類中心主義,動物福利界的理論表述是動物解放論與動物權利論,生物平等界的理論表述是生物中心主義和敬畏生命論,生態整體界的理論表述是生態中心主義、大地倫理學與深層生態學。這就是說,在城市和鄉村等人類居住地,實行人類中心主義、以人為本或人道主義;在野生動物棲息地、動物救護中心和動物所在地,實行動物解放與權利論,或獸道主義,但人類又不能與之過于親近;在植物和一切生物存在的地方,實行生物中心主義,敬畏一切生命,但人類自身又要與之保持適當距離;在由水、土地和大氣組成的生物圈,實行生態中心主義、大地倫理學和深層生態學,但人類又不能與之等同?傊诸悇澐帧⒈3志嚯x、各得其所、相互制衡、共生共榮[6],這是人類的態度,也是生態哲學與當代哲學的差異。
終極目標不同
生態哲學既看到自然界錯綜復雜的捕食與被捕食的食物鏈關系,你死我活、優勝劣汰、相互競爭的一面,也看到生物間為了生存,存在妥協和解的另一面!盎钪,讓他人也活著”(liveandlive)[10],這是自然界與競爭法則并存的共生法則。至此,我們才能領略到精彩而又神奇的生物世界,這是生物多樣性為人們提供的絢爛圖景。這便是生態哲學中“和”的理念或目標!昂汀奔词恰昂投煌保慌懦獠町惻c矛盾,不排斥對立與競爭,相反,“和”的理念認為差異(矛盾)與競爭(斗爭)貫徹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睕]有矛盾與競爭,一切都雷同和模式化,生命就停止了。但“和”的另一命題是“和實生物”。系統協調和諧,萬物由此滋生。“和而不同”凸現生物的可分性和多樣性,凸現競爭;“和實生物”凸現生態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凸現和諧。從系統角度,沒有最好,只有最佳。無論是競爭,或者妥協都是手段,只有系統內各因素的協同和諧與共處共生才是目的,也是生態哲學追求的終極目標。但要保持“和”的鮮活和恒在,需要在生生不息的生命循環和世代交替中實現。這又是“周行而不殆”。自然界的萬物生命,誰都不是永遠的勝利者和最后的終結者。由死而生,由生而死,這是生命的既定,也是生態的歸宿。和諧是中華民族不變的理念和終極的追求。今日,我們對內提出和諧社會,對外倡導和諧世界,“和”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言,“和諧”這一偉大理念是中華民族送給世界的一個偉大的禮物,希望全世界都能接受這一“和諧”理念,那么,我們這個地球村就可以安靜許多。將生態哲學與當代流行的哲學觀點進行對比分析,不難看出當代哲學的生態轉向,這種轉向集中到一點,就是從人類中心主義轉向生態中心主義。但是,當下全球尚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們不能因當代哲學的生態轉向,要求人們一下子轉到以自然為本的立場,一概摒棄或拒斥當下哲學的一些觀點。當代哲學的生態轉向,只是要求人們轉向視角,開闊思路,以一種更寬廣的視域看待人類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例如強調三分法、多分法、系統方法,這顯然補充了二分法,使對立統一規律的內容更為豐富和精彩。提出以自然為本、生態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并非拒斥以人為本和人類中心主義,而是訴求人類從自然的意志和立場出發,對自然采取更加認真和負責任的態度。而生態環境的改善,最先獲利的依然是人類。倡導天人合一,把天(生物圈)擺在先于人類的位置,并非否定人在當下的地位和作用,而是用主體間性看待自然,尊重自然意志,由自然立法,更能符合自然規律,敦促人類按自然規律辦事。當代哲學的生態轉向顯然不是一個排斥另一個。在這里,人們既看到差異、矛盾和沖突,也看到差異中的同一、矛盾中的化解、沖突中的融合,以及否定中的揚棄、回歸中的超越。
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已提供先例,而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如何避免環境污染,不再重踏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逐步跨進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在世界范圍內并無先例,這是當下及未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全球性的困惑和難題。當代哲學的生態轉向,企望在生態文明視域下,從哲學層面,提供新的理論視角和哲學思維,為在保護與利用、經濟與生態、生產與消費、自然與人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個合適的度、一種科學的增長方式和合理的發展模式。如果我們不能這樣,一味崇尚增長,囿于物的世界和技術圈,不能轉身敬仰天地,一任氣候變暖和生態惡化,那么,一旦支持技術圈的生物圈崩潰,人類業已取得的一切,將失去其終極意義,這是現實,并非危言聳聽。
【文明視覺下哲學的轉向透析論文】相關文章:
中國哲學下的現象學論文10-09
作為第一哲學的政治哲學論文10-12
當代科學哲學的發展訴求哲學論文10-13
身體哲學視野下大學體育訓練的價值論文10-13
哲學視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論文10-08
論悔恨哲學論文10-12
哲學論文怎么寫10-19
哲學論文2000字11-14
哲學與生活:校園生活中的哲學論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