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稱論文大全
對于教師評職稱論文應該怎么書寫呢?各位老師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教師職稱論文大全,一起看看吧!
生本理念下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的思考與實踐【1】
摘要:當前初中科學教學很多時候都存在著一些誤區,就是重知識傳授過程。
教師過分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但是卻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有些教師甚至把化學當成是“文科當中的理科”,以為靠死記硬背就可以得出成績,但是這與我們所推行的素質教育、生本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對此,本文針對初中科學課堂教學進行思考與實踐,并找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初中科學;課堂教學;實踐
在知識爆炸的年代,教育理念得到不斷發展,越累越重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生本理念,也落實到教學當中。
為了進一步培養創新型人才,教師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更多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具備創新技能的人才,初中科學教師可謂任重而道遠。
一、努力培養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源動力。
當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以后,自然而然就會主動地去探究和學習,進而慢慢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激發學生的興趣,就需要在課堂上導入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比如故事性導入法、實踐導入法等等,不論采用哪種形式,都可以保證導入的內容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比如科學老師在講解二氧化碳的時候,可以講述在北方有些地方存在著地窖,當人們點著蠟燭進入地窖的時候,突然蠟燭熄滅了。
您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聽到這個問題之后,很多學生就會非常感興趣。
教師可以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從而開展實踐實驗,讓學生動手體會當蠟燭是否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燒。
這樣的實驗操作,不僅讓學生了解到蠟燭在二氧化碳中熄滅的原因,還培養了學生實踐的能力。
二、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是課堂中的權威,學生很多時候都無法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因此在這種相對比較壓抑的氛圍當中,學生的創造力也會受到壓制。
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會慢慢地被抹殺,因此一定要創造一個相對平等師生關系,這樣學生才會在學習中暢所欲言。
通常情況下,在一個相對壓抑的環境中,人們的思維就會慢慢變得遲鈍,但是在輕松的環境中,人們的思維就會就得更加地活躍,并且充滿創造力。
教師要培養學生在科學課堂教學的創新能力,就必須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課堂學習氛圍,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各抒己見,各展所長,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利用科學實踐提高創新培養能力
科學是一門主要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需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與創新能力。
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過程中應該要更加注重實驗的開放性,同時,學生可以針對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證明銅片與鹽酸之間的發生反應的區別,可以讓學生根據現有的實驗材料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
經過思考,學生可以提出更多的方案,當實驗成功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嘗試總結成功的經驗,而失敗的學生則需要總結失敗的教訓,總結和反思為什么實驗會失敗。
然而,無論成功與否,都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授硫酸稀釋的時候,就在上課之前利用謎語開啟相應的教學活動,這是一個謎語性教學:我入水中較安全,水入我中有危險,我與水合多放熱,實驗牢記保平安。
因此,學生在猜謎的過程中,就會不知不覺得讓學生進入到教師所預設好的學習情境過程中。
學生在充滿興趣的情況下,教師開展相應的學習活動,可以主觀地能動地進行發揮,自然有利于學生進行創新培養。
四、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習慣
古人常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時,而大疑則大進。
從無數的事例可以證明,問可以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而老師則需要關注學生質疑的問題。
我們知道學習過程從“無疑”到“有疑”,然后再到“無疑”。
只有學生有了一定的疑問,那么才會有探究樂趣。
在科學教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借題發揮,真正引導學生提出一些疑問,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發言,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問題中找到答案。
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進行補充和點撥。
這與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不一樣,教學效果會非常地明顯。
科學,本來就是要靠大膽的想、大膽的質疑才能出現新的觀點以及突破。
所以教師應該提倡學生大膽想,大膽質疑的精神。
總結言之,有效的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突破口。
這就對初中科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科學教師時刻關注科學、研究科學,對自己實踐的行為不斷反思和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為學生探索出一套最適合、最能實現教學目的的教學策略、方法和措施。
同時,作為初中科學教學工作者,一定要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從而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設置問題情景,從而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形成創新能力,努力闡述化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汪瀾.改革中學實驗,培養學生創新意識〔J〕咸寧學院學報,2005(6)
[2]陳國平.如何在新課程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教師報2006
[3]王延芳.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J]遷邊教育學院學報,2006(4)
[4]金桂霞.淺議高校教師的有效教學[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
[5]施春余.關于初中科學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2008
[6]浙教版初中自然科學第一冊到第六冊教科書
階段性持續健康教育在骨科病房的實踐探討【2】
【摘要】目的: 探討階段性持續健康教育在骨科病房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 采用歷史性對照,將2013年02月-2013月08月收治骨科患者520例設為對照組,階段性持續健康教育2013年09月起應用于臨床。
將2013年09月-2014年02月收治骨科患者680例設為干預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同時,實施階段性持續健康教育,比較兩組的健康教育知曉率、病人滿意度。
結果: 干預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較對照組提高( P < 0. 05) 。
2 組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識掌握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 0. 05) 結論: 階段性持續健康教育在骨科病房患者應用中增加了骨科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治療護理及康復的了解,提高了患者滿意度,促進了護理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階段性持續健康教育 骨關節科 實踐
近年來,隨著整體護理服務的不斷深入,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正積極將專業照顧、心理護理、健康教育融為一體,從患者入院伊始,至出院后,分階段為其提供持續健康教育,以滿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要。
通過實施階段性持續健康教育,增加了骨科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治療護理及康復的了解,提高了患者滿意度,促進了護理質量的提高。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歷史性對照。
將2013年02月-2013月08月收治骨科患者520例,男200例,女320例,年齡在21~ 88歲之間,平均住院13天,設為對照組。
階段性持續健康教育2013年09月起應用于臨床。
將2013年09月-2014年02月收治骨科患者680例,男280例,女400例,年齡在 23~ 95歲之間,平均住院12天,設為干預組。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同時,實施階段性持續健康教育,比較兩組的健康教育知曉率、病人滿意度。
1.3階段性持續健康教育的方法 對于干預組患者,病區主任和高年資護士針對不同疾病、手術共同建立健康教育路徑表,護士人手一冊,在住院期間采用健康教育記錄單針對患者的不同時期并對其進行口頭講解、發放食療方、特殊飲食處方、疾病健康教育處方、康復指導手冊,并對其進行效果反饋,出院時發放滿意度調查表,并進行出院指導,出院后定期回醫院復診和電話隨訪,評價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對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情況及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
1.4階段性持續健康教育的內容
1.4.1入院指導 入院時,責任護士熱情接待患者,使其了解病區環境、設施、住院規章制度,并向其介紹醫護人員、病房病友,以盡快消除其對醫院的緊張陌生感,適應醫院環境。
合理安置患者臥位,根據病情采用軟硬不同的床墊,存在血流障礙的患肢用軟枕墊高。
入院時通過護理評估,收集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資料,了解其健康狀況和護理的需求。
制定個體化的護理計劃,決定合適的教育形式、語言及方法對患者進行持續性、階段性的健康教育。
[1]根據患者的既往病史,提供個體化的飲食指導,發放食療方、特殊飲食處方。
詢問患者疼痛情況、服止痛藥史,宣傳無痛觀念,進行疼痛評分,采取相應的止痛措施。
1.4.2一般指導 指導患者入院后及時完成檢查檢驗項目,評估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況,向其進行疾病、手術知識教育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緩解緊張和焦慮情緒。
重視患者異常生命體征和異常身體指標,為治療、手術方案和護理提供依據,發放疾病健康教育處方。
宣傳吸煙危害,術前患者戒煙。
1.4.3術前指導 評估患者的身體、心理準備情況,完成術前宣教,介紹手術過程、麻醉方式、護理方法,增強其配合手術治療和康復的信心。
指導并訓練患者行有效咳嗽、深呼吸、床上大小便和肢體活動。
宣傳耳穴埋籽中醫操作穴位鎮痛的作用及效果,教會其按壓方法。
1.4.4術后指導 (1)術后當天,患者術畢返回病房,與醫生共同將患者整體平移至病床,根據麻醉方式、具體手術取合理舒適體位,患肢軟枕抬高15-20°。
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切口疼痛、敷料、引流、患肢末梢血運情況,指導家屬術后早期患者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循序漸進,忌油膩和豆漿、牛奶等易產氣食物。
給予患者用藥指導,帶回鎮痛泵患者告知其自控微量泵使用方法。
(2)術后第1天,責任護士評估患者對昨日健康教育內容的掌握情況,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耐心聽取患者主訴,給予疼痛、飲食、睡眠、用藥指導,發放康復指導手冊。
關心病人的個人衛生保持情況,幫助其維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3)術后第3天,關心患者的術后檢查、檢驗復查情況,掌握病情的動態變化,及時采取護理干預,防治護理并發癥的發生。
(5)術后第5-7天,臥床病人指導其行床上深呼吸、擴胸運動、有效咳嗽。
視患者食欲、進食量、二便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飲食指導。
(6)術后1周至出院:日常跟蹤患者康復進展情況,指導其進行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自理鍛煉。
1.4.5功能鍛煉指導 根據不同手術制定功能鍛煉計劃。
鍛煉應循序漸進,不宜過量,采用被動和主動、等長和等張訓練相結合的方式。
[2]術后6小時麻醉消失后即可開始行患肢遠端關節屈伸活動。
術后第1天,可行患肢肌肉等長性舒縮運動,促進血液回流,消除腫脹。
術后第3天,下肢手術患者可行直腿抬高運動。
如患者主動活動效果不佳時,可采取被動活動CPM機訓練。
術后5-7天,護士在下肢手術患者第一次下床活動時教會其協步架使用方法及行走時的注意事項,指導患者遵循坐-站-行的順序進行鍛煉。
1.4.6出院指導 向患者講解出院辦理流程并發放出院指導小條、滿意度調查表,指導出院帶藥的用法,告知患者出院后加強飲食調養,注意患肢保護,繼續適度加強患肢功能鍛煉,避免負重及長時間鍛煉,定時復查,如有不適,及時來院就診。
出院后通過定期回醫院復診和電話隨訪,跟蹤患者的康復情況。
1.5評價標準 ( 1) 護士長在患者出院時了解患者對疾病、手術、康復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并根據健康教育記錄單設問卷調查,每個問題設 3 種答案,分別為: 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以評價患者對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程度。
( 2) 采用滿意度調查表,測評2 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6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用 SPSS11. 0統計學軟件包處理,計數資料用X²檢驗。
2 結果
對照組和干預組患者健康知識總掌握率分別為73% 和 91%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 0. 05)( 見表 1) 。
干預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率為 99%,高于對照組的 86%( P <0. 05) ( 見表 2)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階段性持續健康教育圍繞患者的整個住院過程,分階段為其提供個體化持續健康教育,使其對于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率較對照組有了明顯的提高,在臨床使用中取得良好效果,得到患者及家屬的歡迎及認可,加強了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提高了患者滿意度,促進了護理質量的提高。
【教師職稱論文】相關文章:
教師職稱論文10-08
小學教師的職稱論文10-12
教師評職稱論文發表10-05
教師職稱論文發表10-05
教師評職稱論文要求04-27
語文教師職稱論文10-08
高職教師職稱論文10-08
教師評職稱論文發表的論文09-30
教師職稱論文發表范文10-05